读余秀华:人生比诗更精彩

之前知道余秀华,是从那首惊世骇俗的成名诗《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其实,

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一看就觉庸俗不堪,没有兴趣读她的诗。

新近时不时读诗,古今中文的诗都找出来阅读,普希金、拜伦、徐志摩、戴望舒、余光中等等。曾经读过的,重读又有新的体验。

这就偶然读到余秀华的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

见仁见智,仅表明自己的观念。坦白地说,我并不喜欢她的诗。

首先,难以产生情感共鸣。这点应是文学作品最重要的魅力。因为有共鸣、共情,才会有心灵的抚慰。

其次,不能产生意境的向往。每个人的人生与视野是有局限的,打开一部文学作品,进入一个新世界,让读者获得丰富的体验,甚至不由自主心向往之。例如李娟的阿勒泰,仔细想想,真的是很荒芜贫瘠单调的生活,但经由李娟的笔触淡淡且真切的描述,我竟会有一种向往,也想体验一下迁徙的游牧生活。

再者,难以体察到诗意的美感。甚至多处有过于粗俗之嫌。典型的如上面那首“睡你”的成名诗。现实虽然不都是一地鸡毛,也常困于繁琐无聊。而文学的一个作用是让人超离现实,让人们有种追寻“诗与远方”的冲动与向往。反之,若读诗反而加深了生活的沉重感,何苦呢?

或者自己的心性不够坚强,脆弱的人生终究是需要理想与情怀来支撑?

或者,我的心胸不够博大,对人世间的不幸欠缺大悲悯的情怀?


又花了点精力了解其身世,觉得其人生比诗更精彩,甚至对其充满钦佩。

作为一个在农村出生成长生的脑瘫人,可以说生活在中国最底层,是困境中的囚徒。从表像看,她成了家,有一个身心正常而且上了大学的儿子,别人有的她都有了,从世俗眼光看,拥有一个完完整整的家,她应该知足了。


但她是读过高中的人,智力与思维都是正常的,还是省象棋队的队员。

她的情感是充沛的。余秀华在很多诗中大胆地谈性与爱,但她在现实中并没有陷入爱情的机会。据其在一次采访中坦言,爱情只是源于想像。只是当她用她那残疾的身体摇摇晃晃走过乡野时,诗歌充当了一根拐杖,她有一台电脑让她畅谈自由,想象性与爱。

不管如何,余秀华首先用诗救赎了她的人生,出名了,出书了,赚钱了,再用金钱换取了婚姻的自由。她给出15万后,丈夫终于同意离婚。但却招致家人的反对甚至世人的质问。

有人将余秀华比如为中国的狄金森。

余秀华说:

“狄金森比我幸运的是她没有20年婚姻,没有因为婚姻而增加对别人和自己的憎恨。”

“人间有很多不幸,婚姻是其中之一。”

“这一辈子,我从来没有什么梦想,也对生活没有指望。如果一定要说出一个,那就是离婚。”

“我从此进入了我喜欢的一个生活方式,是的,我喜欢这宁静的没有争吵没有猜忌的日子:一个人的日子。”

从这点看,她虽然是生活在乡村的残疾人,但比很多健康人甚至学历更高、层级更高的人都更有勇气。但看现实中,有多少高知人士依然困守无爱的婚姻中,却勉强维持表面的假像不敢抽身脱离。

想起波伏娃的话:

将来有一天,女人,很可能不是用她的弱点去爱,而是用她的力量去爱,不是逃避自我,而是发现自我,不是贬低自我,而是表现自我——到了那一天,爱情无论对男人还是对她,都将成为生命之源,而不是成为致命的危险之源。

——波伏娃《第二性》

从这点看,余秀华是有勇气的,她是幸福的,她是自由的!

她的人生比她的诗更精彩!

基于此,我对她致以真心的祝福,愿此去的岁月对这个苦命的女人更多些丰厚的馈赠!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余秀华:人生比诗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