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生命 远离抑郁

大家好,今天非常高兴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个儿童生命教育方面的主题,珍爱生命,远离抑郁。

我是一名心理工作者,在我的工作当中会接触来自于各种各样的家庭各种孩子。让我记忆特别深刻的是有一天,我接待了三个孩子,这三个孩子都12 、13岁的样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会划伤自己,有的在手臂上,花了很多很多的旧伤,大约是从一年前或者是半年前都开始划伤自己。其中有一个孩子的刀痕是在手背上,横着来几刀竖着几刀,横竖交叉成一个一个菱形,鲜血渗出来,在手背上结成一颗一颗的血珠。当然,我看的是一张照片,是他当时画自己之后拍下来的。这是一个非常让人心痛的事情。

在场的家长,是爱我们的孩子的,甚至确定是100%的爱我们的孩子。但我们的孩子太压抑,他感觉去缺爱,缺乏安全感,甚至做出了自残甚至自杀的行为。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现在来看看新闻事件。

2019年4月17日,上海17岁,男孩因母亲批评跳桥身亡。2019年10月24日,成都14岁男孩从4楼跳楼身亡。2017年11月18日10岁女孩喝农药自杀。喝农药的女孩自己留了一段视频,“他说我走了,我再也不给你们添乱了,你们也不用天天打我骂我了,其实你骂我的时候我是特别开心的。”这些话让我们听着很不难过。。

第1组数据,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两个人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第2组数据,在上海展开的调查显示,上海地区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了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第3组数据,中国官方公开报道的一组数据表示,多年来,中国是世界上儿童自杀第一大国。第4组数据,在自杀者的年龄排行中,12岁占第1位,40.3%,其次为14岁22.7%,11岁和13岁占13.6%。

这些数据是来自于2008年中国儿童自杀报告,现在2019年已经经过了11年,我相信这个数据有增无减。所以生命教育刻不容缓,家庭教育,刻不容缓。

我们时常想,面对这么多的自杀行为,如果我们能够提前知道的话,是不是至少就会减少一些?那有没有一些预警行为了?是的,是有的,当然也有个别自杀是没有任何征兆的。

自杀的预警行为,有以下这些。至少念头和扬言自杀,之前说过要自杀或者相关的内容,被死亡的气息笼罩,包括表的绝望和无助的情绪,抛弃那些贵重的财产,讨论具体的时间和方法来结束生命,抑郁,封闭自己,不和朋友家人交往,行为上的极端变化和性格的突然转变,突然把自己的重大事件要求和委托代为执行或者完成。

针对儿童青少年有一些特殊的预警,拒绝学习或者继续上学,社会交往失控,不动或者是多动,有过激危险的行为。对于拒绝上学拒绝学习的孩子,我们家长一定要注意,因为拒绝上学就说明他的社会功能受到了影响,什么叫社会功能啊?就是学生上学,该上班的上班,大家今天能在这里坐着听课说明社会功能是正常的,如果一旦不能够去做这些事情,那说明社会功能出现了问题,说明心里健康出现了问题。

接下来大家思考一下,自杀等于软弱吗?自杀不一定等于软弱,对于某些人来说,生不如死,活着是困难的,选择自杀往往是为了自己不能忍受的痛苦,所以,当我们遇到有人出现自杀的这种行为或者是想法的时候,一定要竭尽所能的去帮助他们,而不是歧视嘲笑,甚至认为他们罪有应得。

下面我谈谈儿童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当然我讲到的这些原因也是他们心理出现状况的原因。

首先是家庭因素,弟弟妹妹出生,父母分居或者离婚,家长期望值过高,被家长批评等等。弟弟妹妹出生是家里面增加了家庭成员,这对爸爸妈妈需要一个时间去适应有了弟弟妹妹的生活,家里大的孩子他也面临这样一个适应的过程,同时在这个适应过程当中他们往往需要跟弟弟妹妹去争夺父母的关注和爱。但是老大发现,父母的注意力很容易就被这个新来到的小不点儿吸引去了,这小不点儿只要蹬蹬腿儿父母就屁颠屁颠的去了,而自己需要非常努力的表现乖巧,成绩好才会吸引到父母的注意。大孩子会不被重视,不被疼爱,感到焦虑,感到愤怒,有的会对小不点儿充满了恨意。所以家庭里面有二孩出生的时候,一定不要忽略了大海孩的感受,同时有的在养两孩的家庭里面,会出现老是让大的孩子让着小的孩子这样的情况,那其实孩子在三岁之后呢,都要讲究规则都要分是非对错,所以不能老是让大的要让着小的,这对老大也不公平。

其实社会因素,网络暴力,学业压力,留守同伴关系。第三突发事件,比如说,突然受伤患病失恋,搬家,出国,亲人朋友去世,意外伤害。第四,心理因素,我们前三个因素其实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让孩子产生了心理的痛苦,而心里痛苦是引发自杀的直接原因。

自杀与自残?自残会导致疼痛,而疼痛是具有宣泄功能的,比如说有人生气了之后,他会使劲的打自己,而打自己会产生疼痛,而这种疼痛可以让他烦乱的思维得以停止,或者是减轻痛苦感。自残最极端的情况就是自杀。

抑郁症患者容易会自杀吗?的确抑郁症与自杀的关系10分的密切,至少风险较高,研究水平高达80%的抑郁症患者有自杀念头或者自虐的倾向,自杀成功者占15%,约70%的自杀人群为抑郁症患者,在全世界每年因自杀而死亡的人数高达100万人,平均每40秒就有一个人是自杀,90%的自杀者会有心理障碍。

抑郁是什么?抑郁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是一种明显缺乏动力,失去快感或乐趣的主观体验,并伴随着植物神经紊乱反应,比如近视困难,睡眠障碍或自我调节紊乱。严重的抑郁不会仅仅止于悲观厌世或情绪低落,而且会产生自杀冲动,并可能形成自杀动机。曾经接待过一个16岁的抑郁症,患者是个女孩,他一直呆在家里面玩游戏,不出门,觉得活着没有意义,不洗头,不洗脸,不刷牙,我见到的时候她头发非常油腻,整个人非常的低落,也不怎么说话,埋着头,目光呆滞你问一句,他说一句。

抑郁情绪和抑郁症是什么关系?抑郁情绪遇到困难不能很好处理而发生的,每个人都会有抑郁情绪。抑郁症呢是属于心境障碍,它是需要符合一些标准才能被诊断的,是需要服用药物或者是进行心理辅导来来干预的,并且需要到正规机构早诊断,早治疗。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表现,儿童抑郁症临床表现逐渐趋近于成长,往往表现长时间情绪低落,不愉快,社会交往减少睡眠障碍以及这10岁,学习成绩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减退,心虚减少自我评价,贬低自治者产生消极意念或自杀企图在儿童中逐渐下降的学习成绩和与同伴交往的回避可能就是抑郁标志,他们往往逃避上学,另外还会出现与情景相适应的听幻觉。

青春期抑郁症症状与成年人基本相似,或者是躯体主诉绝望,社会退缩,易激惹一跤,常见此外常可出现反社会行为,饮食障碍注意缺陷和多动,酒精和药物滥用以及自杀率明显增多,和其他年龄段的儿童对比抑郁可能是青春期最主要的精神症状与其他行为焦虑障碍混合出现。

抑郁症的原因有生物因素,主要涉及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遗传的社会环境因素,在成长过程当中遭遇应激性的生活事件,是导致出现具有临床意义的抑郁发作的重要触发条件。心理因素主要是与抑郁症关系密切的心理学素质是并且性格特征,比如抑郁气质。

讲一个比较特殊的抑郁类型,叫微笑型抑郁,就是一些人在人面前表现的乐呵呵的,但是在人后可能是非常落寞和孤独抑郁的。这种抑郁症呢,如同是患者在抑郁的心境上,蒙上一层灰色的面纱,而病症的根源是患者无法正常的处理外界压力,他们共同点是不愿意倾诉不愿意放弃尊严,从而进入一个恶性循环。我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些这种类型的孩子,他可能在校表现非常好,跟同事的关系好,人也开朗活泼,老师也特别喜欢,成绩也特别的好,但是他们可能内心世界特别想维持自己的好非常的压抑自己。周围的人都可能不会相信她有抑郁症,都觉得他非常的阳光,但其实他可能就是抑郁症的患者。

在临床的精神分析发现,不论实际上父母是不是称职的父母,只要给孩子造成了内疚和自责的行为持续的存在,就足以在现实和未来制造出一个抑郁的个体。比如说有些妈妈总是惩罚性的教育,总是对孩子挑剔,总是否定孩子,或者总是告诉孩子,我现在生活的这么不好,就是因为你,要不是因为你的话,我早就跟爸爸离婚了会造成孩子的自罪和自责心里。除了遗传因素之外,跟我们的家庭教育也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临床分析认为导致抑郁的创伤情景有,早年丧亲当然这个丧亲是指妈妈突然的离开,或者是妈妈去世。过早锻炼孩子的独立性,忌讳或者禁止表达哀伤,儿童教育了一个抑郁的母亲,病理性的分离,依恋关系模式,严苛的教育模式,让孩子有被嫌弃,被抛弃感,父母对孩子学业高期待。

现在我讲讲给父母的教育建议。

父母榜样的作用。这点虽然是老生常谈,但真的非常重要。因为父母的言传身教,应该是世界上最能潜移默化到孩子内心东西。如果父母对待工作认真,对待家庭负责,孩子在中间感受到了较多的温暖,那么我相信这个孩子他能够长大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如果父母自己做的不好,那么孩子是不会听你的。

在孩子面前夸赞你的爱人。这点对于孩子的教育,和对家庭的和谐是最有用处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家庭中父亲为了工作基本处于缺位的状态。孩子的创造力,冒险精神,责任感,在6岁之后是需要父亲来带养来形成的。孩子内心深处是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父亲形象的,如果自己觉得父亲非常的牛逼,非常的棒,孩子会为父亲感到自豪的。而孩子往往并不清楚,父亲工作的样子是什么?为家庭付出了什么?这部分就需要妈妈作为第三方来转述。同样的,妈妈的美好形象也是需要爸爸来共同建立的。本来夫妻俩需要在孩子面前,互相去夸赞对方的优点,互相去转述对方的付出。但事实上,很多家庭的夫妻在孩子面前是互相撕扯的,这会对孩子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在孩子面前互相夸赞对方不仅会让孩子的感情感觉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而且会让夫妻关系变得越来越好。这是一个一举几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规则下的自由,就是我们在带养孩子的过程当中,一定要给予孩子明确的规则,并加以持续的执行,同时在规则的范围内又允许孩子自由的安排。比如说,很多家庭非常头痛孩子打游戏的事情,打游戏可能不好禁止,但是我们要有规则,比如说,平时能打吗?周末能打吗?打多长时间?这需要跟孩子商量讨论出一个规则,并能够良好的去执行;至于孩子打什么样的游戏?跟谁打,这个就是孩子自己的自由了,只要不影响身心健康,大人不要过多的评论和干涉。

父母教育的具体的建议。由于五年级的学生是出于青春前期,随着他们身体和心理的发展,自我意识也越来越增强,有很多自己的想法,需要被大人尊重,那在这样的一个时期里面,我们的家长教育需要做一些调整。第一,要让孩子处理自己的琐事,不可以再事事代办了,事事代办的话反而会让孩子不耐烦。第2,给孩子试错的机会。我们家长最怕的就是孩子犯错,但其实有很多东西不是我们跟他讲道理他就能懂能体会的。孩子生活必然有一部分是要在错误当中去学习的。第三,学会示弱,世间所有的关系,都是以聚合为目的,而唯有亲子关系是以分离为目的的。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孩子能够离开我们独立的去生活。我们示弱可以让孩子更强。第四,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第五,把孩子当做大人来对待,尊重话语权。第六,签一份保密合同。孩子逐渐长大他有很多自己的心事和秘密,这是需要被父母所尊重的,不要总是想办法,孩子心底的所有的秘密,都曝光在你的眼前,这个孩子是极大的伤害,不要轻易的去翻动孩子的手机,日记本,或者不敲门进入她的房间。第七,同一错误别老调重弹。

总之,我们的父母要从过去管理孩子的高低式的模式,向平等式的模式转换,以前父母更高更强,是懂得更多,孩子处于弱势,但是现在孩子们长大了,我们需要把它当朋友平等的去对待。这样我们才会有良好的亲子关系。而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让孩子在外遭遇任何的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愿意向你求助,这可以让我们家长有机会,能够去帮助的孩子。

最后祝愿所有的孩子都能够茁壮成长!谢谢聆听。

你可能感兴趣的:(珍爱生命 远离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