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处理关系中的进退两难?

前文说到了,关系中的一方,习惯性的内疚。想要为别人的感受负责,承担不应该承担的责任,生活在一种不必要的纠结中。

这是一种责任的混淆。人很容易有一种隐含假设:我很重要,甚至能够影响亲人、爱人、朋友的决定,能够为他的人生负起某种责任。

但现实生活中,无论什么样的善心,助人者和求助者之间应该有边界在,包括家人之间。

就像两个鸡蛋,都带着自己的壳,你再想和别的鸡蛋亲近,也只能期望成为“一个篮子里的鸡蛋”,而不能期望成为“同一枚鸡蛋”。如果挨得太近,容易鸡飞蛋打。

前面说到了,关系中自我和他人的感觉和责任的混淆。这种混淆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

经常会陷入一种很奇怪的关系,在这个关系里的人,彼此紧密相连又相互折磨,想要脱离又无法改变。这就是——关系的纠缠。

意思是因为情感上,过于紧密造成的互相伤害。其实对这个概念,我的感受不多,因为学了心理学之后,发现我一直封闭自己。

尽量避免和别人产生纠缠,就像自己生活在一座孤岛,孤芳自赏,觉得自己很好,其他人都是不好的,都会伤害我。

所以一直都没有用心了解过别人,哪怕身边很亲近的人。把所有的思绪、心力都沉浸在自己身上,自己遭受的痛苦、自己的生活,而忽略了世界其他的美好。

在我的对面,是一群不一样的人。有人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一群刺猬,离得远了会觉得寒冷,离得近了会觉得相互伤害。”

这种关系的纠缠,经常发生在离你很近的人身上。我们说,自我发展需要独立的空间,所以才要有边界,才要区分你我。

但在纠缠的关系中,因为你太重要了,所以我希望你能想我所想,如果你想的跟我不一样,那就会变成伤害。

因为你太重要了,所以我希望你能满足我的需要和愿望,如果你做不到,这也会变成一种伤害。

……

关系纠缠的两个特点

陈海贤老师认为,关系纠缠有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所有的纠缠都包含了相互加强的循环

当妈妈感觉到失控,就会给大声说话,试图控制事态发展,想让儿女和丈夫按照她的意志来。

但他们往往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控制不住。于是更加失控,更加大吼大叫。她在试图和外部世界对抗。

所以这种对抗,变成了一种不断加强的循环,变成了一种纠缠

第二个特点,也许更重要,是所有的纠缠都有形式上的对称

我为什么跟家人关系这么冷淡,感觉自己像活成了一个孤岛呢?可能就是因为,最初的不想说话,最初的逃避。

因为逃避,两个人都不愿意先低头。最开始只是一个人不说话,另一个人也不说话。然后持续这种对抗。

在对抗中,很渴望得到亲人的关注和爱。但又不想付出这些,因为付出没有回报是很痛苦的。当双方都这样想的时候,好像就是没有尽头的。

一个女士一直对妈妈有很多抱怨,觉得妈妈不理解她。联系到了陈海贤老师,老师说:

你妈妈期待一个“听话懂事”的女儿,你让她失望了,所以你对她有很多怨言,但是你又何尝不是在期待一个“通情达理”的妈妈,这样的期待,到底谁比谁更正义呢?

妈妈期待女儿“听话懂事”,和女儿期待妈妈“通情达理”,这是一种形式上的对称。

妈妈因为女儿不听话,女儿因为妈妈不通情达理抱怨,这也是一种形式上的对称。

为什么会有这些期待呢?因为他们关系很近,所以对方的期待,对他是很重要的。

我们忍受不了他们对我们失望,所以才会要求他们不要对我们有那样的期待。可是一旦我们对他们有了要求,那我们就陷入了形式上的对称,我们的关系就会纠缠不清。——陈海贤。

关系的纠缠,最初都是对彼此有很深的好感和很高的期待。慢慢的,好感和期待就变成了对对方的要求。

而对方不是总能满足你的要求,于是两个人之间开始有怨气,“你责怪我不理解你的痛苦,我责怪你不感恩我的付出”。

一段良好的关系,因为太近,变成了互相伤害。

从“我”的环节入手,打破纠缠

理论上来说,从循环中,任何关于“我”的环节入手,都可以打破这种纠缠。

比如冷暴力中,有一个人开始修复情感的连接,关系就在推动向前走。

妈妈和女儿的纠缠中,妈妈希望女儿听话懂事,找个她认可的男友,女儿会想:妈妈有这样的期待,可我没法完成妈妈的期待。

如果女儿到这里停止,不再期待妈妈会通情达理,那这个循环就结束了。或者她可以期待妈妈通情达理,但妈妈没做到,她到此为止,不试图改变妈妈,循环也结束了。

可我没办法达成妈妈的期待,如果停在在这里,我是不是很自私?

如果你认为这是一种自私,那你也只能自私一点。也许对妈妈的愧疚,是你独立的代价。

可是承认妈妈不够通情达理,是不是会很失望?可失望是自己的情绪,需要自己处理呀。

有时候别人就不会按照我们的想法行事,哪怕我们最亲近的人,就是没办法处理自己的内疚和失望,才会希望妈妈来解决这个问题,才会让关系继续纠缠下去。——陈海贤。

可我们真正害怕的是什么呢?也许不是内疚,不是失望,而是情感上的远离。

最害怕的是最亲近的人也会和我们有矛盾和冲突,原来我们真的只能过好自己的生活,哪怕最亲近最在乎的人,我们也没办法通过牺牲和改变自己,让他高兴起来。

这就是关系中的事实。也许我们都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才不会让关系中的彼此,那么纠缠,那么痛苦。

究其本质,是既不愿意承认对方和我们有差异,也不愿就此放手;既不愿意承认我们满足不了对方的期待,也不愿意承认对方满足不了我们的期待。

而是想把彼此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并因为改造失败,而责怪对方不配合我们。

纠缠带来的伤害

纠缠和伤害往往是相伴相生的。 我们不会因为受了伤而选择离开,而是希望对方看到我们所受的伤害,希望对方能够醒悟,能够道歉。

是我们把治愈自己的药给了对方,又追着对方,让他们把药给我们,如果对方不给,这就变成了一种新的伤害。——陈海贤。

我想到了自己小时候,有过的一次失控,那么愤怒,其实是为了掩盖自己心里的恐惧。色厉内荏,想掩盖,同时又渴望被看到。

就像曾经网上流传着一篇声讨父母的檄文。他北大毕业后,到美国留学,再没回来过。可心里这口气咽不下,于是就写了一篇长文历数父母对自己的伤害。

为什么要写这些呢?多年不回家,还放不下这些,要用声讨的方式跟父母再次纠缠在一起。其实他期待父母意识到对他的伤害,给他一个道歉。

很多的愤怒、控诉、攻击,最终的目的就是希望对方看到我们所受的伤害,向我们道歉而已。可是,期待对方的道歉,是另一种形式的纠缠。——陈海贤。

也许父母会意识到,也许不会,可他要花多长时间,待在这段关系里等着呢?

如果他一直等着,就会不断的把自己放到受害者的位置上,不断暴露伤口,来强化对方需要道歉的理由。

怎么摆脱呢?原谅的英文叫forgive,这个give,给,不是给对方,而是给自己。

不是给对方宽恕,而是给自己空间。让自己能够摆脱关系的纠缠,去发展自己,也许这就是所有纠缠,最终的解决之道。

陈海贤老师的总结

自我发展需要独立的空间,所以才要有边界才要区分你我。

关系的纠缠通常有两个特点:

第一,所有的纠缠都包含了相互加强的循环;第二,所有的纠缠都有形式上的对称。

谢谢你的欣赏,期待在留言区看到你的样子。关注我,认识自己,理解别人,这个世界很棒。

你可能感兴趣的:(怎样处理关系中的进退两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