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号挑战第7天】不要辛辛苦苦误人子弟

因为自身的笨拙,所以特别崇尚勤奋。但是,是不是越勤奋越好呢?

先讲一个自己的故事。

我爸是乡村教师。他一个人在村上包办教学,每年期末的语文数学成绩,往往比中心校分科教学的老师成绩还要高。是不是很牛?更牛的是,无论多皮的孩子,送到他的班级就规规矩矩,成绩突飞猛进。后来邻近几个村流行这样一种说法:你还调皮吗?把你送到宁老师班上去。然后皮孩子就沉默了。

我工作的第一站就是邻近的三河镇中心校。一是我的勤奋,二是那边正式的老师并不多,尤其是师范生更少,因此,我稍稍一努力,优势就很明显。

有人就问:“你教书这么厉害,是不是你爸传给你什么教书的绝招啊?”

我不服气地说:“我不需要他教,自己就可以做好。”其实,我内心是希望爸爸能教教我,但是我爸是一个特别严厉的人,我和哥哥姐姐没有不怕他的。虽然我那时已经成为老师,见着他还是有些战战兢兢,哪里敢让他教我。

我从小是在妈妈的表扬声中长大,特别想要得到爸爸的认可,可是我爸就是金口难开。工作第三年,自我感觉良好,我想要在爸爸那里炫耀一下,让他知道:女儿当老师,做得不比他差。当然,我只能从勤奋的角度跟爸爸交流自己为什么能取的好成绩。

爸爸听完我略略有些自得的汇报后,良久,说了一句:“记住,当老师,一定不要辛辛苦苦误人子弟。”

我当即就羞愧难当。是啊,我的那些成绩都是靠我和孩子们辛辛苦苦拼出来的。题海战术练出来的高分,我怎敢肯定地说自己没有误人子弟?如果有学生不用那么辛苦,也能获得好成绩,那就说明我的方法是不完全科学的。而我爸爸的学生就可以做到。

我还是不敢问爸爸教书的秘诀。但是从那以后,我在教育上开始变得小心翼翼,不再以勤奋自傲。虽然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勤奋,但是勤奋中多了思索,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观念,不断地成长自己。每当我要做一个跟学生有关的决定,都会问自己:“这样做会不会辛辛苦苦误人子弟?还有没有更高效的办法?”尤其是面临期末考试或者调考前的复习,对孩子们要做的练习,总是要一选再选,不希望他们因为陷入题海而丧失对学习的乐趣。

每当我看到有孩子辛辛苦苦却没有长进,再也不会只是一句轻飘飘的安慰:“只要尽力就好。”而是会和孩子一起去寻找勤奋却没有好结果的背后藏着的东西——也许是学习习惯的阻碍,也许是学习方法的阻碍,也许是思维方式的阻碍,也许是家庭系统的阻碍……总之,对于孩子的学习,不应该只看到表面的勤奋就一味地肯定。如果孩子辛苦之后,找不到学习上的成就,抗不了多久,学习的热情就被磨光了。

张衡的“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是对的。请注意,他在“勤”的后面跟了一个“索”,可以理解为“求索,探索”,这个“索”里面含着深度的思考,而不是机械地忙碌。不要一味歌颂勤奋,甚至用表面的勤奋,掩盖思维的懒惰,而是要跳出认知的局限,做一个有成长力的勤奋之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2号挑战第7天】不要辛辛苦苦误人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