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要活着?

一、the original :起源

不定期地,我脑海里总有一个问题蹦出来:人为什么要活着?尤其在无聊、迷茫、受挫时,蹦出的频率呈指数型上升。

以往我结束这个问题有三种方式:

(1)“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人生价值又是什么呢?什么才算有意义的事情呢?越思考越无力,放弃。

(2)去知乎,得到答案:“没有意义,活着本身就是意义。”却寻找不到进一步的解释。

(3)到了考试周,没时间想这种问题了,去准备考试先。

可是在未来的某一个时间,突然地,脑海里又会再次蹦出这个问题。

徒劳地看不到出口的无尽循环。

最近的一次发问是看到《三体》中的这段话的时候:

    对人类本质的思考,使叶文洁陷入了深重的精神危机。她首先面临的,是一种奉献目标的缺失,她曾是一个理想主义者,需要将自己的才华贡献给一个伟大的目标,现在却发现,自己以前做的一切全无意义,以后也不可能有什么有意义的追求。
    这种心态发展下去,她渐渐觉得这个世界是那样的陌生,她不属于这里,这种精神上的流浪感残酷地折磨着她,在组成家庭后,她的心灵反而无家可归了。

(注:叶文洁是一名天体物理学家,经历了文革,目睹父亲惨死,多次被人陷害和设计。悲剧的前半生使叶文洁厌恶人类,相信人类无法自救,必须借助人类之外的力量才能拯救人类。这段话发生在叶文洁以为自己做的实验失败、理论不成立的情形下,即无法与外星文明沟通。)

这段话击中了同为理想主义的我。

脑海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她将“人生价值”“存在意义”这样深重的东西附加给了“科研目标”有些走的太过,无法实现,就会绝望。

第二个念头:可是有这样一种为之奋斗不懈、一想到就有无限动力的目标,可以沉浸于思考的快乐,忘记时间的流逝,享受缩短与目标的距离带来的成就感,是一件超级超级幸福的事情啊!相比学习工作只是为了赚钱,我更渴望这样的纯粹。

第三个念头:而我似乎并没有这样一个目标。

二、科幻小说到宇宙的浩瀚,现实生活的虚无感

阅读《三体》时,我也看了一些物理学书籍补充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知识。坦白说,当作兴趣来学,物理真的很有意思。

比如:

    适用于惯性系的【狭义相对论】的一些效应:运动的物体时间会变慢,长度会缩短,质量会增加;
    【广义相对论】的较文艺表达:物质告诉时空怎么弯曲,时空告诉物质怎么运动;
    【不确定性原理】的哲学思考:在因果律的陈述中,即“若确切地知道现在,就能预见未来”,所得出的并不是结论,而是前提。我们不能知道现在的所有细节,是一种原则性的事情。

我想,科学的魅力可能正在于颠覆你的想象,挖掘世界的奇妙,并且可以通过人为的努力作出一些现实的突破。

而科幻小说的主战场——天体物理,则站在宇宙的视角,让你感受到那份浩瀚磅礴。特别是当我视觉化宇宙的大小后,在震撼之余,蓦然有一股虚无感。

    太阳在距地球1.5亿千米外。冥王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地日距离的40倍左右。如果我们将地日平均距离称作一个天文单位,那么从海王星开始向外走这样50个天文单位之中,是有很多小行星的柯伊伯带。太阳的万有引力统治的最远处是奥尔特云,距离太阳有5万~10万天文单位,最远处超过了1光年。
    在银河系中,存在2000亿~3000亿颗恒星。太阳只是其中的一颗,到银心的距离有2.6万光年。
    银河系处于一个星系群中,在这个群中,除了银河系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星系,例如仙女星系。
    可观测宇宙中含有很多很多像银河系一样的星系。到底有多少?现在还没有数清楚。目前的估计是,大约有1000亿~2000亿个星系。

在这份宏大面前,我不禁怀疑:我的人生,我的职业,我研究的学科,有价值吗?有存在的意义吗?于是回到了本文的问题:为什么要活着?

三、换一个角度,回到“精神上的流浪感”

陷进一个问题里团团转是很可怕的。

我重新看了看《三体》中的那段话,单单看“精神上的流浪感”这七个字,我联想到了两个名词:失落、孤独感,进一步地,联想到群体归属感的丢失。

我突然想起前几天看的一本书:《写给无神论者》。

    有一种失落令现代社会感受得尤为深切,那就是群体感的失却。是否可能恢复群体归属感,同时又不必站在宗教的基础上呢?

这本书的作者也是无神论者。不过他认为真正的问题不是上帝存在与否,而是一旦确定上帝显然并不存在,又该如何自处呢?他通过讨论宗教带给人们的利处,建议我们辩证地看待宗教,甚至可以借鉴一些其中的理念。比如:宗教能帮助我们恢复群体归属感,让人们彼此相识,减少流浪感,并善于解决团体形成之后其内部可能产生的问题。

我想,宗教能带给我们的,除了上述问题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群众对一些过于抽象的问题钻牛角尖。如避免陷入本文提出的问题,从而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日常生活中。

换言之,如果一直揪住太过抽象的问题,会损耗时间精力,甚至会给生活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四、从宏观宇宙回到微观世界

相信这句蛮老套的话大家都听过:“当你感到孤独无助时,不要忘记,全身十几亿个细胞只为你一个人活着”。

而BBC的《人体奥秘》纪录片里这样说:“在我们的皮肤之下,深藏着一个神奇的动态系统。‘生命存在一分钟’,像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然而你体内每60秒所发生的事,却十分复杂,你的身体正做着一百万件不同的事来让你活下来,而你都没有意识到。”

这部纪录片第一集讲的是“诞生”。我看着从受精到早期胚胎形成的这一过程,以及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无数意外风险,如唇裂、连体婴...我开始意识到“顺利地出生”这个听上去“理所当然习以为常”的事情本身“能够进行得很顺利”是很不可思议的。当播放到母亲分娩时,我跟弹幕的无数人一起致敬生命。

这个时候我就不会去思考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只会珍惜活着的时刻。因为生命本身就是大自然的馈赠。


五、小结

是的,生命的每一秒都是一个奇迹,我要珍惜它。

这么一想,好像“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比起“为什么活着”,我更想问:“如何活着?”听上去两者仿佛区别不大,然而前者可能走向一个死胡同,后者则是着眼于现下的世界,做一些脚踏实地的事情。

    当我五十岁的时候,我会很自豪地目睹因为我而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的大小事物,在长达一生的时间里,我有意无意地改变了它们,让本来黑的变成白,本来向东的去了西边,而这一切,只有我一个人清楚。
    在时间经过这个小村庄的时候,我帮了时间的忙,让该变的一切都有了变迁。我老的时候,我会说,我是在时光中老的。

此外,我还有一个小收获:陷入一个问题时,只在自己思维里打圈是很可怕的。“活着为了什么?”仿佛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就会面临“精神上的流浪感”。但此时如果能交叉一些别的学科的知识,比如微观视角、人文学科等等,通过对比、借鉴一些其他的解决途径多方面考虑,避免被一些过于宏观/微观的观念牵着走,就会好很多了。



尾声:作者想说

    这篇文章只是我个人的一点小思考,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

    写出来是想锻炼自己更好地梳理思路,如果可以给各位带来一点新的idea就更好啦!

    希望大家可以一起多多交流不同的想法~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她是不是和太阳吵架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为什么要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