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间器乐传承中的念谱过程及其意义》读后感

       原文摘要: 不同的文化在各自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符合自身特性的音乐书写方式与传承方 式,音乐书写与传承相互规定并影响着对方的内涵,共同确保音乐文化在自身的系统内得以传播、延续与发展。通过对多个传统乐种的考察,可以发现许多民间乐师在器乐传承中都有念唱乐谱的环节。在此过程中,乐谱的记录与口头的传承通过念唱的方式结合在一起,成为传统器乐传承中口传心授的主要方式和重要内容。与此同时,在念谱传承中教与学的过程又是学习者掌握音乐旋律的过程,是工尺谱转换生成为不同旋律的过程。通过传承的行为去探讨传统音乐本体的形成过程及特征,将行为研究与本体研究相结合,这样的研究范式源于民族音乐学强调以 “文化本位”为出发点,在 “文化语境”中通过 “转换生成” ( 或 “简化还原” ) 为中介的文化认知过程。 文章聚焦于这种传承过程与方式,通过传承的行为去探讨传统音乐本体的形成过程及特征。文章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进一步认知建立在工尺谱基础上的传承行为和方式对传统音乐本体及文化品性的意义。 



一、“主谱”与“润腔字”

     (一)各地器乐传承中“主谱”与“润腔字”的概念:“主谱”不仅对民间乐师或乐社而言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甚至是判断他们传承是否正宗的标志,而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首先,它是一首乐曲旋律框架的根本,是乐曲调式调性、乐句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其次,“主谱”在念谱过程中 具有提示性作用。乐师们都非常重视 “主谱”的作用与价值。 “润腔字”,即指在中国传统器乐一些乐种的念谱过程中,对 “主谱”的基本旋律框架进行装饰并使乐 曲丰富、完整的唱腔部分。

     (二)各地“主谱”与“润腔字”的书写体系:我们可以看到在有些乐种中,所用谱字基本上同标准的工尺谱字相同,有的乐种则采用某些独创的符号,甚至在相同乐种中的不同乐社之间也采用某些不同的符号。完全按照工尺谱字记录的乐谱称为“生谱”,而乐社内部人员所熟知的谱字样式称为 “熟谱”。形成两种手抄乐谱的样式通常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熟谱”的书写往往更 为简洁、流畅,在以前只能手抄的情况下更易于抄写并能减轻抄谱的工作量。其二,在某种程度上,“熟谱”还具有保密的功能。在传统的传承中,每个乐社的谱字有时就像是密码箱的钥匙,只有加入乐社的成员才被 允许去掌握它,也只有掌握了这些如密码一样的谱字,才可能进一步地学习当地的音乐体系。

二、“主谱”与润腔字’的传授过程

     “主谱”中的基本谱字书写样式几乎是大部分乐社首先传授的基本内容,也是掌握乐曲体系的前提,“润腔字”则是其中的主导性因素,在对 “润腔字”的不同处理之中,民间艺人们的创造性和由此塑造出的音乐品性得以充分体现。

      (一)“主谱中基本谱字的传授:民间音乐家最先教授给学习者的是谱字的手写样式及其读音;并且,在同一月种中谱字的书写样式不尽相同,但唱名 ( 即读音) 却是基本一致的。这些读音的选择也不是随意而为,它们既要符合谱字及其对应的读音,同时也要在没有音阶概念的学 习阶段感受谱字存在的高低之分。

      (二)简单“润腔字”的传授:学习者在掌握基本的谱字样式和读音之后,进入到乐谱的念唱阶段。由于 “润腔字”的音高和旋律比基本谱字的变化更为灵活,对于初学者来说也更为复杂。在教学中对于这些没有记录的 “润腔字”有着非常高的要求,绝不能随意而为。 

       (三)复杂“润腔字”的传授:在传授过程中,很多乐社采取多位乐师一起念唱的方式来带领初学者。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减轻了每一个乐师的负担,因为对于这些长大的乐曲而言,在念谱上不管多么熟练的乐师也难免有忘记乐谱、曲目间 相似旋律互相串曲或者出现错误的时候,多位乐师一起念唱,能够互相提醒以确保念谱过程的正确性。同 时有些乐曲长达半小时至一个小时,长时间念唱难免疲劳,人多的时候就可以轮番休息。但这一看似简单甚至有点 “笨”的办法却能让人对乐曲记忆犹新。

        综上所述,民间乐社的传承没有标准的教材,也没有统一教程,但并不是没有成熟的传承体系。只是 其体系是以口头和实践的方式在一代一代人之间传承。在基本谱字的学习之后,乐曲念唱的顺序往往是以 “润腔字”的难易程度作为主导性的因素,其曲目的安排与传承的方式无不显示出经过长期实践后的合理性 与体系性,同时也反映出音乐体系本身的丰富性。 

三、“润腔字”的功能及其类型

       民间乐师对于 “润腔字”的运用有着严格的要求,再细微的差别与错 误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不能允许的,“润腔字”的要求绝不是随意而为,是有着一定规律与准则的。 

     (一) “润腔字”的功能:1.辅助性 “润腔字” ——“主谱”中的工尺谱字是构成旋律的主要部分,决定着乐曲的调式、调性及基本框架,而 “润腔字”常常位于小节弱拍、乐句末尾,其功能主要是对 “主谱”的润饰与补充,因此属于辅助性的 “润腔字”。对于谱字而言,大多数情况下 “润腔字”属于辅助性的功能,这种辅助性可以体现在旋律上,也可以体现在节奏上。2.主导性 “润腔字” ——在一些节拍相对自由、板数较多的曲目中,其序曲或引子部分是一段散板的旋律。如果将念唱的旋律与 “主谱”中的工尺谱字相比较,有时一个谱字就对 应了一个完整的乐句,而且这个谱字常常只有很短的时值,其余部分是由不同的“润腔字”构成。 “润腔字”决定了乐句的长短以及旋律的走向。

       ( 二 ) “润腔字”的类型:1. 原谱字的延续和重复—— “润腔字”是对前方谱字的延续与重复。2. 由虚词构成的 “润腔字”——第一,与谱字的韵母有一定关联且较为固定的虚词。第二,按照符合旋律的走向而选择的虚词。第三,用于谱字之间过渡的虚词。3. 由工尺谱字组成的 “润腔字” 在谱字之后添加的由其他谱字组成的 “润腔字”,民间称之为 “加字”。

四、念谱传承中 “润腔字”对传统器乐的意义

        ( 一 ) “润腔字”形成的旋律风格层次:从“主谱”到最终旋律的形成过程中,“润腔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旋律的细节与主要风格。“主谱”展示的是音乐的历史传承及旋律建立的根本 ; “流派”层次展 示的是一种在一定范围内群体性的音乐审美共性和传统 ; “个人”展示的是个体在音乐上的创造力与审美追求。

       ( 二 ) “润腔字”对维持 “主谱”的意义 “润腔字”对于 “主谱”而言,不仅有与之配合形成完整旋律的功能,其实还隐含着维持“主谱”谱 字原样传承的意义。 当这些老谱磨损严重且实在无法使用时,乐社会非常严肃地将老谱一字不差地誊抄下来。一方面是受到传统社会尊祖敬宗和民间信仰等思想观念的影响,同时,从音乐的角度而言,就是为了维持 “主谱”的原样传承。 想要较好地保持曲牌的原始框架,除了乐谱誊抄的准确性之外,在传承的过程中更具有实际意义的是对于 “润腔字”的选择和运用。对于一个传承渊源久远且体系较为完整的乐社而言,在念谱的传授中往往选择由虚词组成的 “润腔字” ,这不仅是因为 “润腔字”在念唱过程 中圆润、顺畅、易于发音,同时,“润腔字”的运用还不会影响到“正调”的传承。

五、结语

       在中国传统器乐的传承中,念唱乐谱的过程将音乐书写与口传心授两种重要的方式结合为一体,这种 传承体系不仅确保了器乐曲目的积累与基本内容的延续,同时又留下足够的让民乐师创造的空间。“主谱”与 “润腔字”在念谱传承的结合中,一方面体现出传统音乐文化的稳定及固化的特性,另一 面又体现出变化与发展的特性,因此,本文将之称为中国传统器乐的 “固变性”文化特征。

笔者观点:1.对于唱谱念谱,作者在文中讲述的传统乐器在工尺谱方面的传承需要与口头结合,“谱简腔繁、口传心授”;其实在现今流行的简谱、线谱乐曲中,“口传心授”也是不可偏废的。那么一目了然的简谱、五线谱为什么要唱谱呢?笔者认为,音乐是具有瞬时流动性的意向品,要想通过静态的谱面准确地演奏出动态的旋律,唱谱在其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因素。学生只有通过准确、规范的唱谱,才能更加透彻的了解曲子的风格、特点以及所要表达的内涵;甚至在作品细微的处理上,如强弱起伏对比、拍数时值、谱面无法直观表达的技法,如果不通过师生间的“口传心授”,那学生对曲目的理解,则会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如古筝曲中长时值的刮奏,谱面是很难表达清楚的。何时轻何时重,开头是以怎样的方式刮,是突强再突弱还是由弱渐强?结尾怎么收?强收还是渐渐隐去。如果不通过唱谱,学生甚至会出现无从下手的囧况。最后引用一下约翰·布朗宁说的一句话“对钢琴家来说,像歌唱家一样地思索和感觉是更重要的。歌唱是表达内心感受的工具和 媒体。内心歌唱的气息与弹奏的气息也是一脉相通的,歌 唱的气息能帮助演奏者将分句处理得更合理,语气表达更恰当、更符合人们的听觉习惯。“

       2.对于作者——“流派层次展示的是一种在一定范围内群体性的音乐审美共性和传统 ; ‘个人’展示的是个体在音乐上的创造力与审美追求。这三个层次之间并不是固化不变,有时候个人的风格由于得到群体的认可与赞同而形成新的流派风格, 而 ‘流派’的风格如果被另一种大家都认可的新风格所替代,逐渐成为少数人所延续的传统,则会变成在少数个体传承的 ‘个人’风格”。这一论述突然让笔者想起了曾观看过的一个视频,关于谭盾先生和卞祖善先生关于谭盾《鬼戏》是否是音乐产生的争执。笔者想把作者说的这句话用在评价谭盾先生上,也许从主流上看,谭盾先生的作品有些“标新立异”了,但若是这种“别出新裁”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那它也许就是独树一帜的新音乐;若是没有被大众所接受,那也是这位独具匠心的指挥家的个性表现。一味的对新兴事物施以针砭,也许会让中国的音乐止步不前。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民间器乐传承中的念谱过程及其意义》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