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零——被“疫情”改变的一年

少年时以为非常遥远的2020年,竟是以灾难性的方式登场,轰轰烈烈高潮迭起,至今仍不肯退去。新冠疫情危害之大,波及面之广,让地球人刻骨铭心了。

年初开始“病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春节前一两天,可以无损失取消机票、火车票、酒店住宿等。原定春节的西安旅游也被迫取消。除夕食而无味,时时关注着疫情播报,对未来走势有一种隐隐的忧虑。同时听着先生打电话退各种费,其中不乏抵死“挣扎”,不愿轻易退费的。初一新年,没有去亲戚家拜年。每早起床后,抓起手机看疫情发展如何,朋友圈里动态怎样,既惊且忧。


没有多预备过年的菜蔬,原是有出行计划的啊。还好网络购物非常发达。起初快递哥可以送货到家门口,并且说一声,“我还没走,您先别出来。”担心无处不在的病毒附着,取物过程我们也保持了足够谨慎。

扔垃圾频率延长到三四天,先生穿戴齐整,虽然当时只有防雾霾口罩,加上帽子眼镜,却很有点像防毒面具呢。

专家的各种提醒,让人心惊胆战。气溶胶,下水道,电梯按键……。在家、在外都有很大威胁。无论如何,不出去会好些。

春节黄金周,小区里很少见到走亲访友的,各家厨房似乎也没有了热火朝天的煎炒烹炸,人们真的被吓到了。网上说有人将自家宠物猫,从楼上抛下去,仅因猫可传播病毒的传闻。

2003年的非典,人们还记忆犹新,难免拿来和这一次做对比。那时没有停工停学,人们有些恐慌,但都不做防护。即使抢到,也是纱布口罩,且数量非常有限。

非必要人员都尽量减少走动,企业竟也延后一周复工。学校不知何时开学,一种新形式的教学模式被催生出来——线上学习。线上开会,进班级微信群……。铺天盖地各种指示、消息,自“线上”汹汹而来。心惊肉跳,夜不成寐后,是轻松自如。自加工作量后,心中稍安。

禁足在家,暇时看书,竟有几分窃喜与自得。终于有充足的时间阅读许倬云的《万古江河》,酣畅、过瘾。其间笔记写了差不多一个本,信息量很大,虽然有些已经熟知,总体提升不少。穿插阅读了古建筑类书、古代经典散文诗词,及其他人文类书籍。



也许是这个世界太过喧闹了,人们每天匆匆忙忙,不得不面对各种人和事,独独没有了自己。这个疫情的到来,为所有人踩下了刹车档,把节奏慢下来,让我们学会和自己相处。

不去旅游,不用聚会,不着急赶时间,悠闲地看窗外寥落的行人,用笔记录下自己的感悟。那个很久以来梦想中的“我”回来了。

从年前1.20左右感冒算起,到3.7第一次出门,历时近五十天。不是锻炼身体的需要,我还可以保持这个状态。每晚的“八段锦”,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下楼免不了腿软身疲。

外出需要出示健康卡,进小区要测体温。小区的老保安一直值守在大门口,出入仅一个门,加上小喇叭的循环播放,紧张气氛很浓。

3.7,全副武装出门,最有力的防护装置是N95口罩。所见之人,无一不戴口罩,包括车内司机。我与先生来到旷野盐场,远近无人,只觉天冷风急,犹恐病毒于空中漂浮。

而后工作日,我开始了独自行动。去附近广场,晴天丽日,行人稀少。两个年轻人穿着单薄,在张贴大型广告。天暖和了。

又一日,去更远处小花园。看迎春花盛放,桃花的花蕾也蓄势待发,春天已经到来。

接下来,晚饭后,我们换上较轻薄的外套,沿东江路向北,开始了从未有过的“探索”。路遇一些“同道中人”,都是躲避人流而来。

进入四月份,还没有开学的消息,但工作变得越来越繁琐。写总结,拍照片,传各种东西,都是教学的“衍生品”。工作强度大增,加之不肯应付了事,时间变得异常紧张。没有时间看书了,偶尔不免寝食俱废了。

心中默默期盼疫情缓解,快些开学。毕竟,线上教学受累不少,效果不好。还有,不分八小时内外的工作,有点让人崩溃。

周末是我出来“放风”时间,先生开车带我去人少地段。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湖边海边……。此前的无人区,竟也出现好多游人。想来都是要躲人的吧。


盼望着,盼望着,终于,换上单衣的时候,5.18,正式开学!提前一周,我们已经上班,线上不停,工作更忙,心中却是快乐的。冬天,春天,直接跳过。小孩子们的过年新衣大概要等到来年亮相了。

数月未见,同事欢悦,说说笑笑,不戴口罩。此时疫情已大大缓解,紧绷的弦也难免放松。

虽然开学,但工作要求还是变化很大。比方,面对发热学生的应急预案,值勤的高频长时间,开会的特别要求等。虽则如此,毕竟开学了!

其间,北京出现疫情。家长会回到线上。东北出现疫情……。

临近暑假,晚饭后,与同事们一起操场锻炼。这也是后疫情时段的新现象。只可惜,我平日运动量太小,竟不能承受突然加大的负荷,腰痛了。坐、站都不能长久。暑假期间,就用来恢复腰的健康。也许是不能出游,腰也不高兴了吧。

暑期有一事不可略过:由于师生都不能随意出津,这个暑假大家都猫在家里。小孩子们闲来无事,不能无端生事。我们一合计:学校书社活动线上不停!由我们两个老教师牵头,同时招募学校里几个青年精英教师,大家一起义务为孩子们做讲座,做指导。

内容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曾经参与“故宫主题文化”的孩子们,组建了“怪兽群”,加上新吸纳的高年级学生,总有70人左右了。

我的挚友是团队的灵魂领袖,她每天忙于发布内容,点评孩子们的作品,鼓励年轻教师。我们的线上讲座每次一小时,老师们高度重视,孩子们热情参与。从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到多首古诗。从传诵读音频,到背诵的视频。孩子们的出色,超出我们的预期。


一面恢复身体的伤痛,一面引导孩子们做些“正事”,意义不小,充实快乐。被学生需要的同时,我们也完成了自己的升华。

秋季开学后,学校依然封闭式管理,疫情向好,不放松警惕。各种工作纷至沓来,老师学生都不轻松,线上活动暂停。

我的教学工作略有调整,数学老师的主业之外,辅教诗词课。我的好友不失时机地,选拔出她的部分“线上”学生来听课。同时她也是重要主讲教师。

很多学生从被动、无奈接受,到欣喜沉浸,积极互动,说出想法,或提出要求,真是让人高兴。

“老师,我每天都背一首诗了。”

“老师,我背下来了刘禹锡的《陋室铭》,您能给讲讲吗?”

“老师,我特别想听您讲讲苏东坡。”

“老师,我爱读李清照的词,想听您讲讲。”

……

“一种学习总要和人的生命、生活发生关系。”顾随先生说得极是。那些古代经典诗文,源自一个个杰出的生命,他们的动人感发,产生出或博大壮阔,或幽微深沉的文字,希望能够影响到我的学生们。

美丽的秋天似乎被有意拉长,让不能远足的人们,慢慢欣赏“数树深红出浅黄”,看缤纷秋叶取代曾经的浪漫春花,填补这一年来没有游乐的缺憾。

学校操场边的爬墙虎红叶,小区里的梧桐落叶,公园里的银杏黄叶,还有数不清的低矮灌木同样惹人喜爱。忍冬的红豆,万年青的常绿叶……。湖边水鸟时而现身,芦花飘荡竟有一人多高……。从前不曾留意,如今甚觉怡人。“轻寒正是可人天”,甚好。



以为平静的日子可以持续下去,疫情魔爪从此销声匿迹。怎奈,天气乍冷,周边出现状况。

11.21和11.22周六日两天,一夜入冬。周六一天冬雨不停,周日的狂风吹冷了阳光。我的同事们,奋战在各个小区,做全城核酸检测的志愿者。我身染小恙,只干了半天,就被校长赶回家。

阴冷的冬雨中,排队等候检测的队伍里,不时爆发争吵、抱怨、谩骂……,忍饥挨冻的教师志愿者,长达十二小时里,要时刻保持清醒,负责组织,帮助扫码,排解怨怼。

谢天谢地,全城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两周后再次进行的师生核酸检测,仍为阴性!

眼下已是年底,元旦新年即将到来。国外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国内也时有本土病例。好消息就是,疫苗已经投入使用,国内外都会因之而免疫。

还有几个小时,2021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美好的一年终将到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二零二零——被“疫情”改变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