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真的是指五个诸侯国的君主吗?晋国和楚国不服

“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周王权威不再,诸侯相继崛起,自齐桓公“尊王攘夷”以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在各诸侯中屡试不爽,“霸主”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春秋形势图

最初“春秋五霸”的说法是不固定的,大都是一家之言,根本没有所谓的共识。《史记索隐》中提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为春秋五霸,《荀子·王霸》中则指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为春秋五霸。这两种说法被中学历史课本采纳,其中前一种流传更广。

齐国首霸

此外还有《辞通》的说法: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

《鲒崎亭集外编》的说法: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晋国甚至出了五霸中的四位,这是怎么回事?

春秋五霸

实际上整个春秋史,不是五国相继称霸的历史,而是基本可以看作是晋楚争霸的两极格局,除了早期称霸的齐桓公没有争议以外,一直都有说法说真正的春秋五霸中剩下的四位不应该考虑除了晋楚以外的诸侯,因为他们根本不够“霸主”的资格,而应该从晋楚两国的君主中选取。

晋楚争霸

获得提名的有晋国的晋献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楚国的楚武王、楚成王、楚庄王。

也就是说齐桓公和晋文公是最没有争议的,这两位的称霸过程基本相似,齐国提出“尊王攘夷”,晋国则以姬姓诸侯国的身份作为周天子“王道”的行使者。

齐桓公在管子帮助下称霸

先说说晋君们

晋文公的父亲晋献公确实是一代雄主,其成就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奠定了日后晋国称霸的坚实基础,成语“唇亡齿寒”正是晋献公吞并虞国和虢国这一事件。相对来说这种霸权算是区域的霸权,和秦穆公西戎称霸没有根本性的区别,因此不能算作是真正的“霸主”。

晋文公之后晋襄公继承了霸主地位,在位期间于肴之战和彭衙之战中大败秦国,又在汦水之战中击败强楚,继其父为中原霸主,将晋国的霸主地位推向顶峰,因此晋襄公为五霸之一是绝对有资格的。

晋景公是晋文公的孙子,晋襄公的侄子,早期在柳棼之战和颖北之战的对楚作战中取得了胜利,但是在后来的邲之战中战败于楚庄王的楚国。在邲之战失败后,沉著冷静,不自乱方寸,没有对内部问罪,后来攻入楚国本土,结束了楚国霸权。

晋悼公则是一位少见的天才,在他的带领下晋国再次走向全盛时期,齐秦楚三国都不能与之争衡,也是一位很得人心的“霸主”,只可惜英年早逝,年仅29岁。

再说说楚王们

楚国是一个另类的诸侯国,立国和周王朝并没有多大关系,被封为子爵,相比晋国的侯爵、秦国的伯爵还要低。楚国干脆称王,和周天子用同等尊号,被中原诸侯认为是蛮夷。

楚武王是一个和晋献公作用相似的一位国君,他为日后楚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楚成王时期,楚国崛起,先是在争霸路上忌惮于齐桓公时期齐国的强大,暂时休兵。与中原交好。后在泓之战大败宋襄公,成为中原霸主,但很快被晋文公带领下的晋国大败,成就了晋文公的霸业。

楚成王

楚庄王,最著名的事迹就是成语“一鸣惊人”,一般认为春秋五霸说法虽多,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这三个是没什么问题的。

楚庄王时期晋楚两国攻伐,互有胜负,楚庄王十七年邲之战楚国大获全胜,晋国的影响力开始衰微,楚国问鼎中原,支配中原诸侯,楚国成为真正的霸主。

本文首发于我的百家号【逸卿小史】

你可能感兴趣的:(春秋五霸真的是指五个诸侯国的君主吗?晋国和楚国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