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无意中发现今年是己亥年,脑中可关联到的就是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中有名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甚是符合我的心意。

1

这段时间在学习教资关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仿佛发现一块新大陆:有些是会心一笑,有些是嗤之以鼻,不论如何,没有错过。看书本上的知识,读文字里的蕴意,想时光中的真谛。

从历史中向我们走来的人物和它们的故事,是有趣的,因为可解读的角度实在太多,脑补的千奇百怪。从三希文明到行为主义,从孔子到唯物主义,仿佛我就身处在百家争鸣的时代,想到孔子和苏格拉底在一起可能会气得跳脚,孟子和康德辨论会吐几斤血,庄子和叔本华会抱头大哭,当然,语言是个问题。

书本之所以是书本,那是应该的样子。书中所引的沙雕情境可能就是真实的情况,这是令人尴尬的,可这也是教育的结果;反过来也说明这书是实用的,虽然参考答案并不实用。

最让人愉悦的事是通过其中的理论和情境回想曾经在小学,中学的学生生涯是如何度过的。很多事看来是可笑的,很多现在依然是值得珍惜的,以后也是。我在想,如果重回现场,能改变多少?可能改变不了多少,更何况,为什么要改变?我一直以为自己没有所谓的青春,现在看还是有的,目前也在持续,不过很明显的是我的青春的行为和心理是不对等的,也再次证明我是个虚伪的人,毕竟心言行不一。我之所以成为我是那段时间给我的颜色,而我也用时间的颜色画出了关于我的世相。

2

为人师表。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既是学生也是老师,既是主体也是客体,取决于对象是谁,什么时间,关注的问题。最理想的是,这两种面目同时出现,会有侧重;让自己在老师/学生的切换中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

吾爱吾师,没有吾师便没有真理。但吾师给我最大的启示不在于知识的获取,而在于对我心灵的转向有多大影响。魅力型的引领者,是传统的神话和现代的流水线混合的产物,虽然二者均遭遇困境,老师依旧光彩动人。

为人师表,何以成为表率?因为老师很可爱呀。想一想,上课像追星一样,几十台摄影机对着咔嚓咔嚓,还不时地发出感叹(或是附和的懵逼状);即使被体罚或是嘲讽也是酸爽得不要不要的,因为你会期待下一次老师的表情会有什么变化,没有下一次/下一次的下一次,你会看到笑脸。哪里有这么可爱的人?

这是极端之一,另一端,那是一批可厌的家伙,大学尤其集中。为何?我觉得方法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方法怎么来?像全国人大某些立法一样照抄国外然后面对一大群不懂法的人大代表胡说八道就举手通过?绝对不是。任何一件事当你深入了解和操作的时候,会形成一种习惯的动作,我觉得这是方法,土生土长的,纯天然,而且很好用。方法的目的在于提高效率,节省思考的成本,所以方法是种理论。理论自然分高阶低阶,看个人接受程度。理论也多样化,看自己中意哪个。所以方法实现其价值取决于对象是谁,对象的平均水平。然而事实可能是某些老师可能根本并没有深入教学,也没有深入人心。

3

我越来越怀疑素质教育是个虚假的概念,当年提出这个理念的家伙脑子里在想什么;文化圈跟娱乐圈一样,很乱,水很深,我无从知晓。

义务教育真的是越走越偏,这明明是家庭的义务,怎么会变成是国家的义务?你想上学,国家可以帮助;你不来,不来拉倒。对于一群拉社会后腿的家伙没必要为了所谓民生的口碑而浪费有限的资源。

花里胡哨的教育培训机构,感谢教育部的学校减负,让不堪重负家长为焦虑买单。

4

教师是传承者,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虽然自己长得这么奇形怪状,不晓得当个梯子脚感如何。不过作为男的,作为充满营养的泥巴,养几朵花还是可以的。

红旗下,春风里,来呀来呀!

2019.09.20

你可能感兴趣的:(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