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01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至秦朝开始建立,然后不断发展和繁荣,到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于此我们再来啰嗦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概况。统一国家意指中央对地方尤其是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涉及到主权问题;这里所指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从民族成分和民族关系的处理这个视角来看的。我们知道明初的一系列措施强化了中央集权,清朝专制主义达到顶峰。至于民族关系的处理,明朝和清朝都高度重视,



1644年,清军入关,接受过汉文化教育而且年仅7岁的顺治帝入主北京,清军继续追歼南明小朝廷,逐步建立起了对全国的统治地位。但是如何巩固统一?是摆在满族人面前的一件大事。为什么?因为如果按照原有八旗制度来治国理政的话,得不到广大汉族官僚及汉族人民的认同,那么一统江山的局面,就可能打破。那么该怎么办呢?清朝统治者经过深思熟虑后,采取了历代中原王朝的办法: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思想文化上推行儒家学说。从而巩固了大一统,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年幼的顺治皇帝就开始着手解决边疆问题了,他23岁驾崩后,清朝边疆及海域不断示警。那么,清朝前期的边疆问题有哪些呢?早在康熙12年(20岁),福建、广东、云南发生三藩之乱,康熙皇帝苦心经营8年给以平息。而后,东南海防需要加强,东北沙俄入侵,西北叛乱,西部西藏也需要巩固。历史给清朝统治者出了一套涉及收回主权、稳固边疆、处理兄弟民族间关系的试卷。他们的答卷如何呢,待看历史的风云变幻。

02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在明朝后期(1624年),荷兰殖民者趁虚而入,占据了台湾,明朝将领郑成功为寻找反清基地而决意收回台湾,1662年采取分割包围策略,迫使荷兰人让出台湾。此后,台湾为郑氏据有。由于清朝初期海战力量薄弱,所以顺治帝对郑成功是敬而远之。康熙平定三藩之后,更有雄心壮志,而郑成功之子郑经在台湾称延平王,于是康熙下定决心收复台湾,采取了剿抚并用的策略,重用熟悉海事的将领经营水师,于康熙22年光复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管辖台湾及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等,隶属福建省。中法战争后1885年(光绪皇帝)设台湾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


郑成功为反清而收复台湾,但他捍卫了祖国的领土主权,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与此同时,郑成功对台湾的开发和建设作出了贡献,因此也无愧于“开台圣王”的称号。郑成功收复台湾与康熙收复台湾应区别对待,康熙收复台湾时政权已经发生更替,需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以维护国家统一,是理所当然。                                                              

03

台湾光复,东南海防的加强,康熙皇帝自然欣慰,可是就在他解决台湾问题的时候,沙俄兵分三路僭越东北边疆,侵占了雅克萨,企图以此为据点扩大侵略。于是康熙忍无可忍,北上用兵,于1685年、1686年两次击败俄军,迫使沙俄退兵。于1689年,双方在尼布楚谈判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规定了中俄边界和中国东北所属范围。东北边疆得到巩固,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                                             

 04

沙俄的战败,并不意味着就此烟消云散了。西北边疆美丽的天山上,雪莲照旧开着,天山顶上的天池依然流传着动听的神话。可是天山有情而噶尔丹无情,噶尔丹是蒙古族准噶尔部大汗。关于蒙古族,元朝灭亡以后,蒙古族部分归附明朝,大部分退居草原,形成漠南、漠北、漠西蒙古。清朝时,漠南、漠北蒙古归附,漠西蒙古活动于天山北麓,噶尔丹继承准噶尔部汗位后,不断吞并漠西蒙古各部,并在沙俄的支持,唆使下荼毒漠北蒙古,清朝此前几经战斗,元气大伤,一时无力与噶尔丹交战,康熙以牺牲女儿下嫁噶尔丹为代价作为缓兵之计,休养生息。岂料噶尔丹得寸进尺长驱直入漠南蒙古,有直逼北京之势,严重威胁到清朝的统治。康熙忍无可忍,三次御驾亲征,战败噶尔丹,一代大漠枭雄噶尔丹服毒自杀,西北边疆问题暂时平息。

西北多事,乾隆皇帝时,天山南麓信仰伊斯兰教的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又发动了叛乱,乾隆帝也是剿抚并用。凡没有参加叛乱的民族和部众一律不牵连。从而在回部其他民族的支持配合下平定了叛乱。之后及时将西北地区纳入将军辖区管辖(伊犁将军)。

而后,柳暗花明,明朝时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因不堪忍受沙俄的残酷压迫,在其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开启了艰辛的回归征程,一路躲避沙俄追剿,一路克服自然险阻,终于回到中国,乾隆皇帝亲自接见并设宴款待,对渥巴锡及其部众给以妥善安置,让土尔扈特部在新疆一带生生不息。

05                                                                    

 时空逆转, 政教合一的西部边疆西藏地区自元朝设宣慰司管辖起,已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清朝顺治帝入主中原后,五世达赖亲自到北京朝贺,1653年顺治帝赐予“达赖喇嘛”封号,并颁发金册金印。1713年康熙册封另一位宗教首领为“班禅额尔德尼”封号,至此,确立了西藏地方宗教领袖必须经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 雍正时(1727年)派驻西藏地方行政长官,称钦差驻藏办事大臣,其副职为帮办大臣,初期驻藏大臣只负责统领驻藏军队和监督达赖和班禅的政教事务。乾隆时(1750年),驻藏大臣在西藏被害,1751年为加强对西藏的管理,清朝在西藏设立了噶厦作为西藏地方政府,该政府由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统御,代表中央政府管理西藏地区政教事务。这时,尼泊尔的廓尔克王朝崛起,入侵西藏,福康安任大将军领兵反击取胜,福康安向清朝奏请颁布《藏内善后章程》进一步加强驻藏大臣的权力和地位。规定,驻藏大臣除参与政教事务管理外,西藏地区军事,外交,财政由驻藏大臣负责。这是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管理制度重大发展,加强了统一,巩固了边防,促进了民族团结。乾隆皇帝70岁寿辰时,英国企图策动西藏分裂,遭到六世班禅义正言辞地拒绝,六世班禅还千里迢迢赶到北京参加寿典,乾隆皇帝对其倍加褒奖,为其在北京仿照五世班禅在西藏日喀则的扎伦布轮寺修建了须弥福寺供其居住。

达赖和班禅都是西藏宗教领袖,同时也是政治中心人物,他们圆寂后,都要在全藏遴选继承人(转世灵童),但是符合条件的不止一个,于是一些贵族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断操纵遴选,造成西藏地方政局不稳,为此清朝中央政府又确立了金瓶掣签制,由驻藏大臣主持掣签后,交朝廷确定转世灵童,并按照年限安排其学习,期满后举行坐床仪式成为正式的继承人。通过金瓶掣签,有效稳定了西藏灵童遴选的秩序。

于此,清朝前期的统治者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为今天中国疆域奠定了基础。在清朝统一政权下,我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包括满、蒙、回、藏、维吾尔等五十多个民族共同组成的民族大家庭。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了,边疆地区得到开发,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得到巩固,基本奠定了今天的民族格局。清朝疆域的统一和巩固不是靠某个人创造的,而是清朝五十多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对祖国历史的缔造做出了贡献。

你可能感兴趣的:(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