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蹦迪队”为什么那么膨胀?(详细版)

开文声明,不针对某个“蹦迪队”,更不针对所有“蹦迪队”。若对号入座,概不负责。就事论事,说说当下浮躁的Rave场景下有一部分“蹦迪队”的XX现象。这本是一篇储备已久的文章,自然不单针对某件事,近几年的“蹦迪队”实在渐渐偏离Rave核心。

蹦迪其实是一门“玄学”

蹦迪( disco dancing ),是迪斯科的缩写,意思就是去舞厅去跳迪斯科。这种由 " 迪士高舞 " 演变而来的舞蹈,节奏感强、简单易学、富有感染力和激情,极符合现代人忙碌一周急需释放的情趣。用来 " 蹦迪 " 的舞池也不是只长一个样子,它们分有两种,一种是在钢板下安装强性弹簧的震动钢板 ( 个人比较偏爱这一种),一种是木质地板。

怎样蹦迪?

第一招:左摇右晃为情所困

这一招很简单, Party 开场或是结束时 , 大多数会放些慢摇缓解气氛,不少 DJ 还喜欢和嗨曲混着仿达到劳逸结合的健康养生蹦迪法。呐,像图中那样,捂着脸,或是抱着自己的胳膊配合着胯部轻轻扭动就好。

第二招:中小学生广播体操

这一招也很简单,基本上你可以一边晃动双臂,一边点头的溜进舞池,但一定要拍在节奏点上,毕竟在舞池里脱了节奏还是挺明显的。

第三招:打手枪

别想歪,这一招只是在前奏时侯酷酷的像日日那样比个手枪 BANG 、 BANG 、 BANG 。

第四招:赵丽蓉式

当节奏越来越快的时候,你就离嗨歌越来越近了,还记得小品《如此包装》吗 ? 不得不说二十年前的小品从服装还是蹦迪姿势上,放到现今都是 Slay 的。而赵丽蓉老师胳膊交叉双腿摇摆的动作也确实 ... 很专业。

接下来到了 high 曲时间,动作也和前四招有所不同了。

High 曲第一式

摇头甩胳膊

这时的你要想象自己在用沙锤跳搏击操,晃动你的双臂,左右摇晃你的秀发,但记住要和周围的人保持距离,我已经不止一次被高个子外国小姐姐肘击了。

High 曲第二式

半成品鬼步舞

即使是半成品鬼步舞,也可以说是嗨曲蹦迪法里比较难得了,这种蹦迪舞法一定要肢体协调,不然就会秒变脑白金老两口。

High 曲第三式

虚假姐妹花互动

我有一个好朋友,我喜欢和她蹦迪除了她人美,更是因为她总是很好的带动气氛,和陌生人尬舞完全不怵的,所以我也很喜欢带朋友和她一起玩。毕竟是大家一起蹦迪,毫无互动的话你们看起来会很尴尬,所以一起玩才是最好玩的。

下面是一些经典不衰的蹦迪曲目,赶紧在家预热一下准备以后闪瞎全场吧!

《LET ME LOVE YOU》《PARTY ROCK ANTHEM》《DRESEVE》《WORTH IT》《GENTLEMAN》《DADDY》《FIX ME》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剩下的夜路还得你自己走。

2013年,Rave文化在中国开始有些起色,真正的Ravers并不多,想参与Rave Party的伙计们只能从身边叫朋友陪同,但大部分朋友由于陌生而拒绝相伴。于是,当时极少数电音爱好者群聊常常可以看到某些Ravers寻找玩伴,组队去音乐节的现象。

2014年,电音爱好者的群聊越来越多,组队去音乐节的现象从量变产生了质变。大家开始在一起讨论电子音乐文化,研究一些电子音乐知识,相互分享XX发生的新鲜事以及电子音乐热点。当时人们还只是把它们当成群聊而已。

2015年~2016年,这样的群聊继续保持着与2014年相似的概念,只不过数量越来越多,群聊成为了Ravers几乎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除非你想单独出行。2016年初,Rave群的概念开始得到推广,但还没有所谓的“蹦迪队”这么一说。

2016年年底,随着Rave被错误地翻译为“蹦迪”,“蹦迪队”的说法正式出现。但是一开始,人们知道把Rave翻译为“蹦迪”只是个玩笑,他们内心里分得清楚Rave与Disco Dancing不是同一回事。“蹦迪队”只是为了组队去现场而诞生的。

2017年开始,“蹦迪队”的数量越来越多,他们开始为自己设计了Logo、队旗以及队服。“蹦迪队”开始看起来更加正式,几乎清一色地成为有命名、有组织的队伍。但做这些事的成本依然很低。建立群聊,低成本Logo,花几十元完全所有配件。

一直到2018年,“蹦迪队”接二连三出现尴尬的场面,最符合这个场面的词汇应该是“集体膨胀”。最严重的是,一些“蹦迪队”站出来。极其不要脸地开始自诩某些地区的XXXXXX,自行脑补

在“蹦迪队”膨胀成如此情况以前,还没有人敢说那些甚至不能写出来的话,但现在越来越多队伍公开地口出狂言。一些群主开始打着“队长”的名义想顺着杆子往上爬,沉浸在“全球最XX”的地位中。

还有一部分从未为电音文化做出过任何推广,从未为电子音乐带来过任何流量以及影响力的“队长”,一次又一次地扬言自己是中国多么多么牛X的电音推广大使。不仅强烈满足于数百人的群聊之中,并被群成员双手供着。

整理这些场景以后,我们似乎想到了小学时期玩网络游戏的画面。当你成为了一个网游中的族长之后,一开始你只是小群体的领头羊,当你一步步得到了成员的尊重,并为家族设定Logo使其更像一个品牌以后,你可能会一步步产生“我最牛X”的错觉。

即使是现在的网游,依然会有这样的情况,他们已经完全不知道自己只是一个游戏群组的管理者,把自己想象成了XXX的主角,为所欲为。所到之处高举旗帜,给所有成员灌输“我们是一个家庭,你们都是我们的XXX,必须免费为我们付出”。

而当这些“蹦迪队”的膨胀程度超过所有人想象,特别是群主因为“队长”身份而跳得飞起之后,他们迷失了自我。“我们有人,有X,我们就是XXX”,他们开始无视自己几斤几两,越来越大胆地集体创建公众号,并借公众号和群聊的力量抱团XX。

包括前段时间的地铁Headbanging事件也一样,几家公众号字里行间透露着多么义薄云天,但说真的仅仅只是一些“蹦迪队”搞的并不官方的公众号和几百人的微信群抱团站边。每个公众号都只有几百粉丝,却敢到处放话——“如果你不听我的,那就文章见”。

他们从来没有谦虚地想过,“我们就这么几个粉丝,如果我们去发文章X十几万粉丝的公众号,谁更占优势?”。反之,他们的想法是:“我们写文章X你,会给你们涨粉,我喷你是你赚到了”。不仅急于体现“全宇宙最横”,还配上脏话,一股子XX气息,XX成瘾。

从某个方面客观来说,“蹦迪队”对于Rave文化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消费性帮助,为什么呢?因为自从有了“蹦迪队”以后,很多活动的门票都很容易销售了。一卖就是几十张、几百张,谁不愿意呢?主办方肯定开心呀。所以他们开始自己也成为了主办方。

但是,“蹦迪队”一直处于无人管理,谁都可以独树一帜,谁都可以当老大,谁都可以吩咐几百位Ravers,谁都可以大胆地站在制高点,抱着“谁都不敢惹我们”的心态。他们普遍都还只是学生,XXX的顶梁柱,这种心态真的不会毁了他们吗?

不光如此,我们经常接收到一些反馈,当你进了某个所谓的“蹦迪队”,群主说什么,你就必须说什么。群主说谁是XX,你就必须跟群主有共同思想,把他口中的XX也说得一无是处。群主说谁牛X,谁就牛X,群员要听话。

我们鼓励大家以“队伍”的方式在各大音乐节、仓库派对或者夜店演出中出现,本身就只是XX集体行为的一种映射,何乐而不为?但是,我们又不得不告诉一部分“蹦迪队”的群主们,每个人都有必要搞清楚自己的身份。

Bonus:某些在各大“蹦迪队”的微信群当交际花,美其名曰为“XX王”,每天搬砖都搬不完就闲得XX到数十个公众号疯狂混眼熟的XX。请您吉人自有XX,别总是墙头草哪儿风大往哪儿倒,四季抱XX。你有数百种XXXX,也有一堆人间的酸甜苦辣等着你。

你可能感兴趣的:(“蹦迪队”为什么那么膨胀?(详细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