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0

作为精神分析的探索者,弗洛伊德早年深受地志学模型的影响。他认为癔症症状是意图(ideas)或事件之记忆被潜抑的结果。弗洛伊德假设心理治疗的介入会解除潜抑而导致记忆的召回,相反,经由言语详细地描述被忆起的致病意图或事件,伴随着强烈的情绪,将会导致症状的解除。例如,一位年轻人的手臂瘫痪可能源于潜抑了想动手殴打父亲的欲望。根据这个模型,这个年轻人可以借由谈论无意识忆起这个欲望来表达对父亲的愤怒,从而恢复手臂的功能。这种宣泄方法(carhartic merhod),即所谓的弥除反应(abreaction),将无意识的致病记忆带回到了意识之中。然而地志学模型很快就让弗洛伊德感到受挫,他持续不断地遇到抵抗其治疗手段(maneuvers)的病人。这些病人的部分记忆无法被带回到意识中,由于造成这种阻抗的防御机制本身也是无意识的,所以也无法触及。这些观察让弗洛伊德断定,自我即有有意识的成分,也有无意识的成分。随着《自我与本我》的出版,弗洛伊德引入他的自我(ego)、本我(id)与超我(superego)三重结构理论(tripartite structural theory)。这个取代了地志学模型的新模型认为自我不同于本能驱力。自我的意识面是心灵的执行机构(executive organ),负责决策和整合知觉资料;自我的无意识面包括了防御机制(例如潜抑),以抗衡藏匿在本我之中的强大本能驱力——特别是性驱力(libido原欲)与攻击性。

本我是全然无意识的精神内在机构(intrapsychic agency),它只对释放张力有兴趣。本我即受控于自我的无意识面向,也被结构模型中的第三个机构——超我控制。超我大多是无意识的,但某些方面的确是有意识的。这个机构代理了道德和自我理想,前者是禁制(proscribe) (也就是根据内化的父母与社会价值,来命令不应该做什么);而后者是指示(prescribe) (也就是致力于做什么,或者成为什么)。相较于自我,超我往往对于本我的对抗更为敏感,因此多半浸没在无意识中(见下图)。构模型(注意,为了简单起见,删除了前意识)

自我心理学将内在精神机构界定为一种内在的冲突机构。当原欲与攻击性力求表达与释放时,自我、超我与本我就互相交战。机构之间的冲突产生焦虑,这个焦虑信号(Freud 1926/1959)警告自我,需要一个防御机制。神经症症状的形成可以这种方式来理解:冲突产生焦虑,焦虑导致防御,防御导致本我与自我之间的妥协。因此,症状就是一种妥协的构造(formation),用以抵制来自本我的欲望,又以伪装的形式满足了欲望。

如,一个有强迫型人格障碍的会计师总是担心他的老板可能会生他的气。其实他暗地里怨恨老板,以及他对老板的愤怒感到焦虑,是他自己愿望的投射,他想向老板发火,并把自己的对老板的看法告诉老板。作为一种无意识的防御,他对老板阿谀奉承,以确保他不会被指责为向老板发怒,老板发现了这种令人恼怒的行为,结果两人之间总是存在一种紧张关系。换句话说,会计的奉承是为了防御自己怒气的爆发,但是,由于这些在老板身上产生了反应,这里也涵容了缓和的攻击欲望的表达。些妥协的构造是正常的心理过程,神经症症状只是一种病理性的变体。性格特质也可以是这些构造,并代表了一种针对对精神内在冲突的适应性和创造性解决方案。 Ψ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