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143页,前面种种离谱、变态,让我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直到泰勒的再次出现,泻进了一缕光…
塔拉,你想过吗,跟眼前的现实决裂?
《鸟山》的阅读,在此刻,迟钝的我才真正体会到她的复杂性和可读性…
在肖恩发生摩托车事故后,塔拉做出了和父亲截然相反的决定,她不顾父亲的指令“送脑门撞出洞的肖恩汇回家,让母亲处理”而是毅然将哥哥送到了医院。
父亲,第一次意识到这个小女儿,这个他原本要求呆在大山里,继承母亲草药师工作的孩子,注定要叛变她原生的世界…
这一段,非常精彩!
进入第二部分,塔拉开始接受学校教育。一个从未上过学的,连出生证明都没有的她,第一次走出大山,进入现代社会…
一、读《鸟山》缘起
《鸟山》“二进攻”才读完,但当开始读,这本看上去很厚的自传读得比我想象得要快。
最开始,吸引我的是“写原生家庭最深刻的书”,婚后尤其是有峻峻后,我对原生家庭的感兴趣超过了很多事物。也许是出于对生活表象背后本质的感兴趣,让我买了这本实体书。(最近几年,看小说很少买实体书,感觉不值得二刷)
另外,可以当小说读的《鸟山》是美国历史学家塔拉韦斯特弗的自传。纪实文学挺吸引这个阶段的自己。
读前面120页左右,的确令人窒息,那种围绕着塔拉的废料场一切,让我甚至体会不到阅读的乐趣。这大概就是我没有在第一次拿起它读完的原因吧。
直到塔拉开始离开,那种自我意识的觉醒,对自由的追寻,对原生家庭的反思和自我内心的撕扯,让我极为上头。7号陪老公去摘除绷带镜时在地铁上、在等待儿子下课时,迫不及待读完…
二、输入“关键词”
1.难以置信。塔拉在17岁靠自考进入大学前,从来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她的家庭是奉行传统而极端的摩门教义,强调忠诚、服从、父权至上。而她的父亲是躁郁症患者(但是所有人都不知道,直到塔拉通过自己的学习发现)在家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他拒绝让孩子接受学校教育,拒绝去医院接受治疗,他相信政府会迫害他们,他选择举家生活在大山上,且热衷于为着世界末日的到来不断囤积物资,他深信自己的固有认知(包括对于犹太人大屠杀等事件的离奇曲解)并且不接受任何补充(是的,像一个先知)可怕的是,塔拉还有一个暴力且充满控制欲的哥哥肖恩,他用妓女、鱼眼睛形容妹妹和女朋友。一言不合,肖恩会扯住塔拉的头发,将她摁在马桶里,直到她屈服。母亲,则是一个对家中发生的暴力,对父亲的专横,视而不见,不做任何发声的女性。倒腾她的精油,在一次次偶然的治愈中自信满满,最终成为父亲最忠实的队友。
塔拉从上厕所需要洗手,到复习需要看教材这些常识性问题上,她是如此格格不入。从各门学科面临挂科风险到最终完成高等教育,成为一位历史学博士,实在是难以置信。
2.迷失和追寻。她知道自己应该离开这个变态的原生家庭,单是真正的离开并不容易。另一个世界,并不是和风细雨,阳光温柔,更多的是无法融入的尴尬。当她走得太远,改变太多,她被离开,她无法回去,塔拉几乎崩溃,甚至可能无法拿到自己的博士学位,因为,她无法集中心力去阅读,去研究…她必须通过一部部电视剧保证自己在夜里醒着,她害怕一睡着就会梦到大山里的灵魂拷问,然后,哭着跑到大街上去大喊大叫
塔拉想到,为了回家,放弃自己一路走来的改变,而去做父母的好女儿。但是,她接受的教育,阅读的历史,其实已经注定了她回不去。她逃避现实,不愿意承认,然而适得其反,愈演愈烈。最终,塔拉发现:父亲以爱之名要驱逐她的心魔,不过是要驱逐她内心的自己。这让她释然,因为她绝对不会用失去自己,来回到过去。
3.教育的意义。塔拉一生最要感谢的人就是他的哥哥泰勒,书的扉页就写着“献给泰勒”。如果,没有这一道光,很难想象塔拉的人生,也许她会复制姐姐奥黛丽的生活模式吧…
关于教育,塔拉在接受《福布斯杂志》访谈时说“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教育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非常喜欢这段话,摘录于此,我想教育最终是让我们变得更加宽容而有活力吧…
三、关于现实的思考
母亲在这几年常说一句话,不读书的孩子,都在父母身边,凡事有照应。想起当年,父亲常年在外出差,母亲一个人拉扯我和哥哥,在教育上没有丝毫怠慢。尤其是中学阶段我读书不好,身边表哥辍学,表妹读完中专就开始领工资,母亲不为所动,坚持送我去补课,在中考时坚持让我择校去重高而非普高。我的一路成长,感恩自称“文盲去”却始终对于教育有敬畏心的母亲。母亲姐妹中,唯有她的两个孩子最终是靠着读书走出去的,但是,当我和哥哥走远了,母亲开始抱有怀疑…老一辈的人,希望你的越来越好,是在他们认知范围内的越来越好…
这几年母亲和媳妇、女婿相处得都不太好,她太爱我和哥哥,总觉得对方不够优秀(这种认知固化倒不允许任何人驳回,实际上他们俩都非常优秀),配不上自己的孩子。然而,这种敌意,让我和哥哥都处于尴尬…我们在原生家庭和自己的小家间周旋,我们不愿意伤害为孩子付出如此多心血的母亲,我们同时也无法安抚另一半的不满…
而当我为人妻,嫁到另一个家庭中,又会目睹另一种原生家庭的关系:先生和他父母的相处方式。
我们不可能真正离开原生家庭,我们从哪里来不会变,有些劣根性难以根治,但我们应当直面其中的问题,而非回避。
有些人,一生被童年治愈。而有些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每每想到这里,我所生活的当下正是峻峻的原生家庭,总觉局促不安…慢慢思考,慢慢追寻。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