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一语道破人生:当有一天,生你养你的两个人都走了,这世间就再也没有任何人真心实意地疼你爱你了,没有人在意你过得好不好,工作累不累,胖了还是瘦了,再没有人忍你的坏脾气,包容你的缺点,当你再去回忆和父母点点滴滴的时候你会泪流满面,心如刀割。
毕淑敏《孝心无价》里有句话:“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这句话告诉了我们:父母在世的时候,自己还有归处,可以回家,可以看父母;父母不在了,家只能叫做故乡了,因为我们最牵挂的人已经不在了,那个地方会渐渐变得遥远,变得陌生。唯有曾经养育的恩情,如春雨之润,厚泽子孙。不管我们年龄多大,不管又身在何方,“家”永远是心里最柔软的地方,父母永远是心口那一抹洁白的月光。
人生一世,只有父母在的时候,我们才不是那无根的浮萍漂泊无依,孤孤零零,当他们不在了,仿佛一瞬间自己就变成了一个可怜的孩子,没有谁会再像他们一样把自己心疼。余光中的《乡愁》里,有这么一句话“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每次读到时,心就像被剜了一下一样,那种痛瞬间传遍全身,痛苦无以复加。
早在2016年,贾玲就在自己的同名小品《你好,李焕英》中,对母亲隔空喊话:
妈,我给你买了一个冰箱,双开门的;妈,那件绿色皮衣我给你买了;妈,我现在是喜剧演员了,好多好多人喜欢我;妈,我好想你。
一声声地呼喊,却再也听不到母亲的回应。
结束后的舞台,只剩一束微弱的灯光,贾玲站在台上,掩面痛哭,泣不成声。
“什么是家?”
“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
父母在,家就在;父母走了,家也就散了。
简简单单9个字,却说出父母存在的意义。
“天冷了,穿上秋裤吧。”“多吃点,上班才有精神。”
我们总嫌父母唠叨,总想远离父母。
等到长大后才发现,这些唠叨,满含父母的关心;这些管束,是对子女爱护的另一种表达。
他们用自己笨拙的方式,来表达爱,但子女却从未认真倾听。
直到父母逝去,方才察觉遗憾。
我们总以为与父母有大把时光,其实,有时候亲情,真的只有一瞬间。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人生最大的谎言,就是来日方长;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
撒贝宁曾经说过一段话,这也是他此生最后悔的一件事。
“我一直以为,让我妈妈以我为傲,是送给她最大的礼物。可是后来才发现,我最大的礼物还没来得及给——那就是当她还在我身边的时候,多和她待一待。”
不是不想尽孝。在北京安定下来之后,撒贝宁就将父母接到了身边。
然而,由于工作非常忙碌,每天早出晚归,虽然同住在一个屋檐下,撒贝宁和父母还是很少能见上面。
甚至于,父母在电视上看到他的时间,都比在现实生活中多上许多。
那时候,撒贝宁还年轻,总以为来日方长。可没想到,一念之差,便是永诀。在某个平常的日子里,母亲突发脑溢血离世。
他没来得及尽的孝心,终究成了一辈子的遗憾。
母亲离世后,撒贝宁打开微信,想听听母亲的语音,却发现,自己每天给同事和朋友发无数条消息,和母亲之间的交流却寥寥无几。
他试图将双胞胎儿子出生的消息告知母亲,可消息发过去,在微信那头,却再也不可能有任何回音了。
我们好像总是很忙,忙着工作,忙着梦想,忙着交友......
我们忙着各种事,却唯独没有忙着关心父母。
我们总想再等一等,等到自己功成名就,等到自己家和人圆,等到自己实现梦想,等到自己有足够时间。
但却从未想过,自己在奋力奔跑时,父母也在慢慢老去。
季羡林6岁时离开母亲,一生只与她有过两次短暂会面。
第一次,是奔丧;最后一次,是在分离八年后,再次回家奔丧,而这次却是为了母亲。
当母亲病危的消息传到季羡林耳边,他虽日夜兼程赶回,却还是未能见到最后一面。
好心的邻居告诉了他母亲的遗言:
“早知道你出去了就不再回来,我真后悔当年让你出去。这几年我日夜想着你,这种痛苦,是你无法想象的。”
直到临终,她都不曾抱怨,不曾逼迫,只因为是此生的最后一句,才敢把对儿子的思念和孤独的痛苦,一一倾诉。
季羡林听后,悲痛欲绝。
后来,在《永久的悔》中,他写道:“我真后悔,我最不该的,就是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
可生活就是这样,它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有的只是无尽的遗憾和来不及的悔恨。
我们什么都可以等,唯有爱父母不行。
父母与子女只有这一生的缘分,无论相处多久,一定要记得,彼此珍惜相聚的时光。
都说人生最无可奈何的莫过于,我们终将要面对父母的离开。
如果还有机会,珍惜与他们相处的时间,多和他们聊聊天,多表达对他们的爱。
因为你过得好,就是父母最大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