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对完美父母的期待

前言:
接前天的日更,本来昨天就完整的写好了,下班前急急忙忙复制时,一不小心按了删除键……认认真真写了两个下午的文字,瞬间化为乌有。
心疼,心痛。被自己气住了。
今早再想恢复昨天误操作时,发现已经回天无力,同事说当时按ctrl+c就好了,可是急着下楼的我没想那么多,以为今天也能找回来,关机了事。又在网上查询、折腾了半天,下载软件,要缴费才能恢复文档,同事阻止了我:别缴费,说不定,还是不能完整恢复的。还是凭记忆回想吧。
天啊,这不相当于重写吗?!我写作都是凭一时的灵感,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让我重写…….真要了我的命。
好吧,认命吧。
看着私密文章里只剩下前天临时写了几句提纲,酝酿了一上午,一边还在埋怨自己删除了两个下午的心血,一边绞尽脑汁地回忆我写过的文字。一边不停提醒自己:下次千万记得备份,不要让那些稍瞬即逝的灵感转眼了无踪影。
开始吧。我的碎片的记忆。

我的回音

从未谋面的小妹妹:
感谢你对我的信任,感谢你细致地描述那些你生命记忆中如此鲜活深刻的场景,可能也是深深伤害你、一次次让你感到卑微、恐惧和羞耻感的画面。当时的你,可能不会想到,这些记忆和你如影随形,忘不了,挥不去。(不好意思,这也是我对所有咨询到我的简友、微友们的“套话”。)

请允许我轻轻地拥抱你,不说一句话, 就这样安静地抱抱你。
一如当年的我,在亲眼目睹父母与哥哥们在我眼前无比清晰地“秀恩爱”时,无数次对待哥哥姐姐们态度、处理方式、言行举止如此迥异时,感觉自己多余存在的那份尴尬,不知道该出去,还是安静地呆着;感受到自己同样是女孩的那份委屈、愤懑和恐惧……还有我对父母日益增加的疏离、淡漠和怨怼。

父亲回到家时我自动躲远,变身为“隐形人”,尽量在他视线看不见的地方消无声息地呆着;青春期时莫名其妙地对着妈妈大喊大叫、故意对着干。

无数次,我也希望能有个人轻轻地拥抱我,哪怕是一个陌生人,哪怕是一只小狗狗,不用说一句话,就这样安静地簇拥着我,让我感受到那份温热、紧密、力量,就很满意了。

其实,在我身上已经体现不出重男轻女,因为我是姊妹中最小的,哥哥姐姐们都比我年龄大很多,最大的姐姐比我大一轮,最小的哥哥也比我大四岁。等我懂事起,我只看见父母对哥姐的偏向,于我,微乎其微。

或者,在哥哥姐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看见了因自己溺爱的儿子不成才,看见被自己忽视的女儿的优秀,也意识到自己教育方式的错误而在默默地改变了,这个成果体现就是我。

但并不能抹去我心中那些场景、那些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身临其境,如鲠在怀,终其一生,不能磨灭。


亲爱的妹妹,我想对你说:如果父母不能如你所愿地爱你,你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很真实,但也很难面对。

降低期待。放下对完美父母的期待——不去美化你和父母的关系;也不去苦苦追寻得不到的父母之爱。

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你终于完整地意识到:父母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爱你。

那一刻,你可能深感恐慌。在过去漫长的时光里,父母的爱,是你唯一的情感支撑,本应支撑着你走过黑暗。

而认清真相,则意味着把你对父母的渴望、期待和幻想层层打破,令你再次孤立无援。
这时你要面对的,不仅仅是现实的关系,
还有内心深处的卑微、恐惧和羞耻感。

你会意识到:当你认清真相,放下伪装,诚实地展示自己的脆弱、愤怒与不堪时,你就已经开始在建立亲密了。

放下对「完美父母」的渴望,用真实的自我与对方碰撞,就是建立亲密关系的开始。

那一刻,你会释怀,并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放下「求而不得」的不甘。

接着,尽管我们不再渴求完美父母,但却依然被「求而不得」的感受困扰着:
“明明是他们的错,为什么痛苦却要由我来承担?”

而这一种困扰泛化到其它人际关系、情感中,则会很容易演变成怨恨与不甘。


网图侵删

想起一篇文章中写到的故事。在此引用部分内容,希望你从中受到启发。

小A从小遭受父亲的语言暴力,从来没有获得过一句鼓励与支持。成年后,她带着这份不甘,经常忍不住旧事重提,不断指责父亲。

同时在她的婚姻关系中,也是如此。
只要对方做得不够好,她就会不断地埋怨、指责,不依不饶。但这样做,并不能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还加剧了彼此之间的矛盾与怨恨。

长此以往,她的关系越来越糟,令她深感痛苦与绝望。

也因此,她走进了咨询室。当咨询师一点点地澄清,她在关系中的挫败均来自于她对父亲「求而不得」的不甘时,痛苦而虚弱的小A,曾忍不住冲咨询师大吼:
“ 难道就因为父亲做不到,我就要原谅他的种种过错,独自承担这一切吗?”

当时,咨询师平静地回应道:
我能感受到你的痛苦、愤怒与不甘。
你不需要原谅,但你可以重新选择:
是继续揪着他不放,强迫他改变?
还是放下心中不甘,独自向前走?
曾经的你没得选,但现在,你可以选。”
放下不甘,不是为了原谅伤害,而是为了破土重生。

从那以后,小A才彻底接受父亲的局限,放下「求而不得」的不甘。并在与真实世界的碰撞中,逐渐接受他人和世界的局限,从中活出真实的自我。

幻想你理想中的父母。

如果没有,你可以试着幻想你理想中父母的样子。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明兰,生母去世,生父冷漠,继母蛇蝎,好在她的祖母一生都在护她周全,用关爱和呵护,为她谋生、谋爱、谋未来。

《我的前半生》子君的妈妈,虽然精明算计、世故虚荣,但她用爱和陪伴为姐妹俩营造了一个单纯、温暖,无忧无虑的生长环境。

《三十而已》顾佳的爸爸,为了不给女儿添负担,自己住在养老院,每次女儿探视她,他都能从只字片语中精准捕获到女儿的忧伤和心事重重,并从头到尾尽心竭力地从心灵到金钱,从精神到物质上给予女儿最无私、最质朴,雪中送炭式的帮助和爱意,才能让女儿无论遇到人生中怎样的挫折坎坷,都能自信、优雅、从容、平静地面对和处理。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这也是一本书的名字。也适合当我们遇到人生中风风雨雨、雷电霜雪时对自己最好的滋养。

你对亲人倾诉,会平添他们的烦恼、担心;闺蜜倾诉,可能没有那份感同身受,她竭力劝解你,你却欲言又止,没了再说下去的欲望,因为有可能你和闺蜜,一个向左一个向右;你对朋友、同事倾诉,可能带来意外的嘲笑;

不如做自己的心理医生。针对自己的“病症”,开出自己的处方。

陪伴自己的内心

我们的生活,匆忙、拥挤、嘈杂。我们的人生,为父母,为学习,为未来。

那里面有多少是我们心甘情愿去面对的,有多少是我们心心念念渴望的,又有几个人是我们真正愿意交流和沟通的。

我们不能选择父母,不能要求他们对我们如我们想要的样子;

我们可能为了谋生,选择自己并不喜欢的职业;
可能为了长辈的希翼,放弃自己挚爱的初恋;

可能为了世俗对女人的捆绑,走进了别人眼中般配齐整的婚嫁殿堂;
可能为了孩子,保留了一地鸡毛婚姻中他父亲的位置;
可能为了工作的延续,不得不和不愿意面对的同事天天接触……

不妨找一处角落,平静地与自己相处,陪伴自己的内心。焚一柱心香,温一壶茗茶,品一曲纯音乐......

舒缓地放松自己,进入冥想天地……

对自己说:我在全心全意地陪伴你,请你全然放松下来,忘记周边的一切,包括所有人和事,让她们走远,任它们消散,在这个温馨宁静的氛围里,陪伴内在的自己,内在的小孩,感受到自己的心跳、呼吸,她们不安或者欣喜,此刻都是你的。
**
** 写在最后

我真正想表达的是:
对于那些从小缺乏父母之爱的女性,
当确实无法改变父母,无法收获完整父母之爱时,
哪怕与父母关系不好,你也依然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收获「情感幸福」。
毕竟,作为一名女性,你的存在本身,就很珍贵;你值得拥有更好的爱情,和更绚丽的人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放下对完美父母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