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 《拆掉思维里的墙》(二)

      儿子有一个很喜欢的游戏,就是拿积木搭出不同的造型,有时候是一个带院子的房子,有时候有一个游乐场,有时候是超级玛丽的游戏场景。每一次都玩的不亦乐乎。还会问我:妈妈,你说这两个英雄,哪个厉害?其实,他用的积木只是木制的多米诺骨牌。他搭的各式场景,也必须经过他的讲解才能够明白:哦~原来这是院子里的游泳池,原来这是旋转木马,原来这是超级玛丽要顶的蘑菇。。。在我眼里,那只是方方正正的木头块,而在他眼里,这些都是能够变幻出无限可能的神奇精灵。

      投入的快乐是无条件的。从儿子游戏的日常,对照古典老师《拆掉思维里的墙》第二章,有不一样的收获与感悟。同样,以下记录我觉得最赞同的观点,以及自己的感触。

第二章: 让有趣的生命扑面而来

      作者的观点:你是“没兴趣”,还是“感兴趣”。兴趣(interesting),来源于拉丁文词根"inter",在。。。之间,后面加上了代表最高级的"est"和代表当下的“ing"。这仿佛在告诉我们,兴趣就是你以最高级(est)的形式投入到当下(ing)的事情之中(inter)去。

      我的感触:在兴趣这件事上,高CS的我,和高I的杨先生,着实有着很多的不同。但是在旅行这件事上,我们都会津津乐道。比如说,这次十一假期,本想带儿子看看祖国的名山大川,于是选择了黄山方向。没想到,刚开到黄山市,手机推送的短信就开始提醒,黄山景区已经爆满,游客上山需谨慎。好吧,看来名山大川只能是人山人海了。那去哪儿呢?”订个大至的方向,沿着国道一路开下去,路边遇到好玩的地方,就停下看一看。”这是杨先生一贯的做法。作为高C的我怎么能够忍受没有计划,竟然没有计划呢?当然,我也是高S,所以避免争端,标准回答就是“随便”。毕竟,方向盘在人家手上呐。一路开,一路看,导航里显示前方右边的山里,有一个叫“蜘蛛肚”的土楼景区。光看名字就很霸气。指挥着杨先生,方向盘一打,向景区开去。杨小宝在后排开始唱起了西游记主题曲,很是应景。

      没想到,刚进了山口,就是乡间小路,而且还是一边是山,一边是田的那种。是进?是退?当然只能进啦,又不能掉头,也许开进去一点就会好了,毕竟路上也有其他车轮的痕迹。就这样,开了2公里。期间,杨先生重复N遍:“完了完了,要是会车怎么办?”终于开到了一个大一些的场院,不敢再开,停车步行。跟着导航,需要爬山。怎么办?那就爬呗,也许能遇到不一样的景色。起码这里没有人山人海。哦,是这里没有人。

      就这样,一家三口徒步3个小时,终于到达土楼。沿路,儿子看到了满树的柿子,长在石头缝里的南瓜,手动舀水的“龙头”,百年老宅的楼梯。知道了山顶只有5,6户人家,年轻人都去县城打工了,留下的都是留守儿童和老人。走进了荒废已久的小学校,黑板上还写着“我的母校”。当然,最让他尖叫的是,杂草里晒干了的青蛙。对于一直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能静的只听见呼吸声和鸟叫声,是多么新奇的体验。十一假期,来到这样一个“景区”,一个下午的时间,愣是只看到了个位数的村民。

      如果当时想“这景区没听过,万一不好玩怎么办?”那就成了不敢投入的“无趣一族”;如果当时没有继续往前开,而是选择退回到大路上,就不可能有这么奇妙的经历了。

      至今谈起,儿子都说,那是他觉得最好玩的一次旅行。

(未完待续。。。。。。)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 -- 《拆掉思维里的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