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占叶|夹生饭不好吃

李克富‖笑了,只是因为笑点低吗?

作业:(1)认真阅读并体会:“面对诸如……因此才会高分低能,不能用专业替代固有的常识。”一段;(2)查阅教材并掌握归因原则,尤其是三维理论,力争发现我的涂鸦中(可能)存在的bug!


先把老师要求的这一大段贴上来

面对诸如“一个人笑了,只是因为笑点低吗”之类的提问,一个专业人员必须首先去想该用哪些心理学知识或用哪种心理学理论予以解释。这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我将其称之为“用理论解释现象的意识”——具备这种“意识”(觉知/觉察)要比具备知识和能力更加基础也就更加重要!多年的带教经验让我深刻体会到,很多学员不是没有知识,而是缺乏运用知识的意识,因此才会高分低能,不能用专业替代固有的常识。

这一大段话是敲黑板的话。平时面对提问,能用常识解决的就不用专业知识,这是为了双方更好的沟通。假如提问者是老师,回答问题就要用专业知识了,可能一时儿半会儿回答不上来,但是“用理论解释现象的意识”是必须要有的。有了这种意识,就会带着觉知留意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任何学习的过程,都是从原来没有觉察的状态进入到有觉察的状态。没有学习前,我们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学习了一阵子,感觉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学过之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学习伊始,我们需要熟知那些从生活中高度凝缩抽象出来的理论,这时候,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不说人话,满口专业术语。学习时间久了,我们就需要做到把干巴巴的理论还原到活生生的生活中,此时再看大千世界,就戴上了专业的眼镜。这也是把生活中“自为”的一些行为变为“自觉”的一个过程。



关于凯利的三维理论,这可能是除了心理测量量表之外,最难理解的一部分了。本来觉得自己多少懂一点这个理论,可是今天我居然看不懂老师举的例子,这是被绕晕了还是本来就是晕的?细细捋来琢磨一下。

先说三种信息。

特异性:行为主体的反应方式是否只针对某一刺激客体做出反应。高特异性说明对这一刺激客体的反应强烈,低特异性说明没有什么反应。

共同性:不同的行为主体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是否相同。高共同性说明很多人对同一刺激都有相同的反应,低共同性说明只有一个人对这个刺激有反应。

一致性:行为主体在不同背景下,做出的反应是否一致。高一致性说明在什么时候都是这样的反应,低一致性说明不同背景不同反应。

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如果特异性、共同性和一致性都高,我们就可能做出外归因;如果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那么更可能做出内归因;如果特异性高、共同性低和一致性低,可能归因为情境。

我的理解:区别性对应特异性,一致性对应共同性,一贯性对应一致性

老师举的三个例子,都是符合这个结论的。可是老师在文章最后的情境归因结论却变成了特异性低、共同性高和一致性低。彻底把我搞晕了。

罢了,本就是夹生饭,再回锅煮煮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穆占叶|夹生饭不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