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人生的几个阶段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这段话,是孔子用来形容自己的一生,那么这些阶段代表着什么意思呢?

第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吾十五而志于学,不是说孔子十五岁才开始读书,而是孔子十五岁的时候,发现了人生有超越于生活、做官之上的价值,他找到了真理,并且愿意用自己的一生去探寻真理。

所以,孔子志于学,他的求学道路不再是为了谋生、谋仕而是为了探寻真理,捍卫真理,传播真理。

第二,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的标准有两个:1、社会的认可;2、自身的境界。

孔子的社会认可事件,是他有资格参与接见齐国国君齐景公和其大臣晏婴的来访。三年前,孔子二十七岁,当时附属小国郯国国君郯子来访,孔子都没有资格参与接见。当时在宴会上,鲁国的执政问郯子为什么他们的祖先少昊氏的官名都是以鸟命名,郯子回答了,孔子得知这个消息后,只能在跑去驿站问郯子。但是三十岁的孔子,在近邻大国齐国来访时,已经有了参与的资格,足以见得孔子当时已经获得了社会的认可。

自身的境界,其实是三十而立的最重要的一条标准。

孔子在三十岁的时候,辞职自己的创业了,他辞去了季氏家的职务,创办了私学。其实,单说传授知识的话,其实孔子二十岁的时候知识就足够传授了,为什么他三十岁的时候才创办私学开始教授学生呢?

孔子自己说过一句话: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单单知道知识,还不够,你得要时常温习,而且还要能“知新”,才能成为老师。作为一个老师,不单只是教授知识,更是要教授学生明辨是非的价值观,而这些都是跟自身的境界有关,只有自己的境界上去了,才能教授学生,让学生的境界也提升。

他教的私学,是大学。

而这个大学的目的,是提高德行,养成人格,最后改造社会。

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收取的学生,不像诸侯、大夫创办的官学那样,只招收贵族子弟,而是面向所有人,所以他的学生各个阶层都有。

不同的阶层,不同的人格思想,碰撞出不同的思想火花,为之后的百家争鸣孕育了幼苗。

第三、四十不惑。

四十不惑,一是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什么疑惑,对自己的人生方向不再动摇;二是面对世间种种,光怪陆离的事情,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判断其是非善恶;对大是大非不再迷惑。

《论语·述而》上说: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悖乱、鬼神。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人死之后是有知还是无知?

孔子回答:不说。

子贡又问:为什么不说?

孔子回答:我要是说死者有知,恐怕那些孝子贤孙就会过分厚葬死者而妨碍生者的生活;我要是说死者无知,又恐怕那些不肖子孙丢弃死者遗体不加以安葬,所以我不说。

孔子对于这样的事情,是有是非价值判断在的,他会根据最深层次的价值,从而明白自己那些话该说,那些话不该说。

比如,我们写文章。

我之前写文章时,虽然写出了事实,但是我妈看到后,不开心,这个举动其实就伤害到我们的母女感情,所以虽然我写得是事实,但是也不能写,更不能发。

因为会影响到我跟亲人之间的关系。

第四、五十而知天命

什么是天命呢?

孔子所说的天命包含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客观是指:天命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自身的命运等等。这些都是先我们而存在的,不以我们的意志而改变的。比如我们生下来就是地球人,就是中国人,这些我们必须无条件接受的,就是天命。

比如说,我们遇到了坏人、骗子,被伤害了上当受骗了,其实都是我们命中注定的,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抱怨它,而是接受并寻求更好的结局。

接受了这些之后,我们还要尽到相应的责任,这就是主观方面:包括人的道德责任、为人的准则、人的信仰、人的理想等丰富的含义。

准确来说,有三点:

第一点,我们必须认知天命,生而为人,有所承担,这是天命。

第二点,我们必须敬畏天命,敬畏这些与生俱来的东西,而不是处处嫌弃,是敬畏心。

第三点,我们必须履行天命,孔子说“知天命”其实就是要知道自己的使命,顺应既定的道路,义无反顾地向着命定的方向前去。

认知天命,是仁;敬畏天命,是礼;履行天命,是义。

人生中遇到的任何无力改变的事情,都是天命所在。

我们生下来就是人,生下来就是带着任务来的,这些任务可能一开始你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任务,但随着认知的增长,你逐渐就意识到了,比如爱护坏境等。

面对我们一些既定的东西,不是嫌弃,而是敬畏。

比如,我们的父母、姐妹,这些都是生来就有的,如果处处嫌弃,反而会成为定时炸弹,处理好这些关系,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对于那些随着年岁逐渐到来的任务,我们要学会去完成它,而不是逃避它。

你开悟了,你才能接到任务,你才能慢慢走向你的道路。

第五,六十耳顺。

耳顺,至少有三个特点:

1、听到逆耳之言不再大惊小怪——尊重别人的意见;

2、听到顺耳之言不会沾沾自喜——明白自己的斤两;

3、听完以后仍然我行我素——坚持自己的立场。

这样的人,才能集中精力做成大事,完善自己的人生。

知其不可而为之,明明知道不可以偏偏一意孤行地坚持自己的道义和做法。

孔子明明知道,这个国家救不了了,很多人也跟他说了,但是他还是想尽自己的能力,去撬动哪怕一点点的版块。

天命之年,说了我们要顺应天命,国家救不了了也是天命,孔子意识到了,他也敬畏了,但是他的任务就是拯救这个国家,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

第六,七十从心所欲

从心所欲,就是自由;不逾矩,就是不违背道德。也就是说,经过岁月的磨砺,自我的砥砺,此时的孔子已经达到了自由和道德真正融为一体的境界了。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可以说是起点,而终点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说,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自由和道德的结合。

人生的大圆满,莫过于此。

多少人追求的,就是这个大圆满。

你可能感兴趣的:(孔子人生的几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