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磁盘文件系统

前言

上篇Linux文章,我们学习了打开文件,读写文件等的操作。这些都是针对被打开的文件。
而文件还有没有打开的状态,也就是磁盘文件。本篇博客就将会针对磁盘文件,学习其相关知识。

【Linux】磁盘文件系统_第1张图片

文章目录

  • 前言
  • 一. 磁盘文件
    • 1. 磁盘的物理结构
    • 2. 物理层面的读写
    • 3. 磁盘的逻辑抽象
  • 二. 文件系统
    • 1. Block group
    • 2. 文件名和inode编号
    • 3. 文件的读取
    • 4. 文件的删除
    • 5. inode映射关系
    • 6. 补充知识
  • 结束语

一. 磁盘文件

我们先思考:

  1. 磁盘文件如何合理存储?
  2. 如何定位一个文件?
  3. 如何对磁盘文件进行读取和写入?

1. 磁盘的物理结构

磁盘是计算机上唯一的一个机械设备,同时也是外设

我们先了解磁盘的物理结构,这样,在后续的抽象中我们才能有更好的理解

  1. 盘片
    盘片是多个摞在一起的,形成一层一层的盘面
    盘片是类似光碟一样的东西,我们可以抽象理解为,磁盘表面有一个又一个的小磁铁,当我们向磁盘写入数据时:磁性N -> S;删除磁盘数据:磁性S -> N
  2. 磁头
    磁头为了读取数据,同样也是多个一起的一面对应一个磁头,一个磁头负责一面的读取
    因为磁头也是一层一层分布的,并固定在一起,所以磁头的摆动是共进退的
  3. 盘片和磁头是没有挨着的。如果挨着,那么在两者的高速转动时,就可能产热过多,导致盘片表面的磁性因高温而被破坏,进而数据丢失。但二者的距离依然很近

2. 物理层面的读写

接下来,我们尝试在物理层面了解数据在磁盘上的读和写

首先,我们先了解盘片的结构
【Linux】磁盘文件系统_第2张图片

  1. 扇面:
    盘片是一个圆形结构,通过角度可以将盘片均匀分割,而每一块就是一块扇面
  2. 扇区
    再通过从外到内,不同半径又可以分成不同区块,这些区块就是扇区。
    扇区是磁盘存储的基本单元。一个扇区有512个字节,或者4kb数据。一般磁盘,所有扇区都是512字节。
  3. 磁道
    同一个半径都一圈区域是磁道,一个磁道上有半径相同的扇区

接下来,我们了解物理结构上数据的读写

【Linux】磁盘文件系统_第3张图片

数据的读写依靠的都是磁头,马达带动传动轴,传动手臂,利用磁头在盘片上读写。
每一面盘面,每一个磁道,每一个扇区都有其相应的编号。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编号,驱动磁头读取数据。
首先,我们要先确定数据在哪个盘面,也就是确定哪个磁头读取 —> 磁头的编号;盘面的编号
其次,我们再定位在哪个磁道 --> 半径
最后,我们确定在该磁道的哪一个扇区 --> 扇区的编号
我们称这样的物理读取数据的方法是CHS定位法
磁头:head ;磁道(柱面):cylinder;扇区:sector 取各个单词的首字母

3. 磁盘的逻辑抽象

在物理存储中,我们可以根据CHS定位法确定所需数据所在的扇区,但是磁盘毕竟是外设,而操作系统作为内设,是否也是根据CHS定位法读取数据呢?
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操作系统,也就是软件,同样依靠CHS定位法的话,那是不是意味着这是二者沟通的唯一途径呢?但是我们上述也提及到,一般的磁盘,扇区大小是512字节,但也有4kb的,这意味着不同磁盘存储数据其实不同,那CHS定位法就不能统一,磁盘可以不同,但是操作系统对待所有磁盘应该都是相同的,所以操作系统并不直接通过CHS定位法读取数据,而是使用自己的一套逻辑

在操作系统处理现实结构时,都是采用先描述,再组织的方式抽象数据类型,在磁盘这里同样使用了这一方式

【Linux】磁盘文件系统_第4张图片
现实生活中,我们用过磁带,这也是将数据以磁性存储的设备,磁带在机子里是圆状的,但是我们将带子一点点拉出来,他就可以被我们展开成线性结构。
而在操作系统中,同样是将磁盘上的一个个磁道,抽象成一个个数组,内部存储扇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简单的将磁盘数据存储抽象化,使用数组下标模拟扇区的编号
但是一般一个扇区的大小是512字节,但是操作系统的读取是以4KB为单位进行IO的,所以换算过来,操作系统一次读取8个扇区。但是操作系统其实并不需要知道扇区的概念,他只把一次读取的4KB大小的数据,称为块。
计算机常规的访问方式:起始地址+偏移量
所以我们只需要知道数据块的起始地址(盘片的第一个扇区的下标地址)+4KB(块的类型),操作系统把块看作一种类型
所谓块的地址,本质就是数组的一个下标。
这种访问方式称为LAB --- logic adress block 逻辑块地址访问
操作系统通过读取块的方式,将要找的数据,传递给磁盘
OS -> N(数组下标) -> LAB -> 逻辑块地址
但是磁盘通过CHS定位法定位数据
所以LAB和CHS是需要互相转换的

二. 文件系统

之前我们所谈的文件系统并不完整,之前是针对打开的文件,而这次我们要学习的是文件系统对磁盘文件的管理。

我们使用的笔记本的存储可能会被分成2个盘,或者4个盘,我的就被分成了4个盘,分别是C,D,E,F。但这是Windows的图形化展示给我们看的,实际上我们的硬盘并没有被分成4块,其实还是完整的一块。只是通过规定界限,划分成了4个区域。
【Linux】磁盘文件系统_第5张图片
紧接着,我们知道操作系统的读取是4KB,而一个盘通常是100多GB,所以在此之下还有着划分
【Linux】磁盘文件系统_第6张图片
接下来,对于这个分组,我们就需要详细学习了
【Linux】磁盘文件系统_第7张图片
我们先看区的整体结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Boot Block启动块,大小为1kb,由pc标准规定的,用来存储磁盘分区信息启动信息任何文件系统都不能操作该块
Block group:块组,详细如下

1. Block group

接下来,我们详细看块组的结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文件=属性+内容
Linux是将属性和内容分开存储的,属性存储在inode Table内容存储在Date blocks

一个文件的所有属性存放在inode节点中(128字节),一个文件,一个inode。属性包括但不限于,文件创建时间内,文件大小,文件类型,文件权限…

文件的内容是变化的,使用数据块存储文件内容,所以一个文件的内容可能由1个或多个块存储,一个块就是4KB,即使该文件内容只有1字节,仍然需要分配一个块 – 4KB存储。内容存储在Date blocks

  1. SuperBlock:保存文件系统的所有属性信息,比如文件系统的类型(Linux是Ext),整个分组的情况(该分区有几个组,起始在哪,终止在哪,有多少被内存加载…)。

SuperBlock是统一更新的,每1个Block group中都有SuperBlock,group 0中为主,其他group为辅,主要是将SuperBlock进行备份,避免因为一点损害导致全局不可用。因为SuperBlock关乎与数据,所以需要备份。

  1. Group Descriptor Table 组描述表:描述group内各个位置存储的信息,如Block Bitmap的起始位置和length等等。
  2. inode table:保存group内所有文件的inode节点,每一个inode都有自己的inode编号,这个编号也属于文件的属性。
    inode
  3. Data blocks:存储当前group所有文件的内容。

一个inode对应一个文件,而该文件inode属性和该文件对应的数据块,有映射关系inode内存储该文件内容所在数据块在Date blocks的下标(可多个)。

  1. Block Bitmap位图 & inode Bitmap位图:每一个bit表示是否空闲,描述哪些data block或inode block是空闲或者被占用的。

2. 文件名和inode编号

Linux系统只认识inode编号,文件的inode属性中,并不存在文件名
文件名是给用户看的

目录其实也是文件,拥有自己的inode,但其内容和普通文件有所不同
任何一个文件,一定在一个目录内部,目录的数据块里面保存的是,该目录下,文件名和文件inode编号的映射关系,而且在目录中,文件名和inode互为key值(可通过文件名找到inode,可通过inode找到文件名)。

3. 文件的读取

当我们访问一个文件的时候,我们是在特定目录下访问:cat log.txt

  1. 先要在当前目录下,通过文件名找到对应文件的inode编号
  2. 一个目录也是文件,一定隶属于一个分区,结合inode,在分区中找到分组,在分组中找到文件的inode。
  3. 再通过找到的inode,找到该文件的数据块Date blocks,并加载到OS,并完成显示器显示

4. 文件的删除

要删除文件,首先要找到该文件,查找的过程就和文件的读取一样,之后,文件的删除其实并不是将Date blocks里的数据清空,而是将Block Bitmap和inode Bitmap中该文件的位图置为0,下一次在该位置创建文件,写新文件时,可以直接进行覆盖。
当我们误删文件的时候,Linux下,我们可以在日志中找到删除文件的inode编号,我们以此就可以找到原文件的inode,再找到其inode Bitmap和Block Bitmap,将其置为1,这样创建新文件的时候,就不会在这个位置进行覆盖了,文件也恢复了。
Windows下,可以在回收站中找到,回收站类似日志,但是文件进入回收站,其实只是Linux下的mv,剪切移到回收站,清空回收站,才对应Linux下的rm

5. inode映射关系

inode其实是一个结构体,我们上面说过,一个inode是128字节,存储相应的Date blocks的地址使用数组,但是128字节也存储不了几个地址,那这不就意味着inode存储的对应文件的大小并不大,但是实际上,一个文件大到,几百MB,GB。所以inode和Date blocks的映射关系到底是什么呢?

inode中存储Date block的地址确实是使用数组,但数组映射的Date block中可能并不是存储的文件的内容。
【Linux】磁盘文件系统_第8张图片

  1. 直接索引
    存储的直接就是相应的内容的Date block,如图的1,2,3,4其内部直接是文件的内容
  2. 二级索引
    inode中存储的地址对应的Date block内部不是文件的内容,而是其他Date block的下标,代表该文件由多个Date block存储内容
    。这样文件的大小不就可以存储更多了吗
  3. 三级索引
    同二级索引一样,但是inode对应的Date block存储的是二级索引的Date block,内部继续存储Date block的下标

6. 补充知识

  1. inode编号,可以直接确定该inode在本区内的位置,不能跨分区。
  2. 分区,分组,Block group的内部结构,都是操作系统帮我们划分,管理的。在安装操作系统的时候,这些内容其实就已经在执行了。格式化,其实就是操作系统向分区写入文件系统的管理属性
  3. 存在数据块存满,inode没用完或者inode用完了,但是数据块没用完。
    如果一直创建空文件,inode就可以被用完,但是数据块显然没用完
    如果只创建少数文件,但一直往这几个文件内写内容,也存在数据块满了,但是inode没用完的情况。
  4. 目录也是文件,我们上面讲到,文件名并不是文件的属性,没有存储在inode结构体中,而是存储在目录中,但目录也是文件,那文件名和inode的映射关系到底在哪呢?
    答案是,在操作系统眼中,目录和普通文件都是文件,目录的属性等也是存储在其inode结构体中,但目录的数据/内容,就是该目录下各文件名和inode的映射关系。详细我们在下篇博客 – 软硬链接,还会学习到

结束语

磁盘文件系统的学习大致就到这,读者可以结合博主前面的【Linux】文件操作和【Linux】重定向,这样就是一个完整的文件系统,包括操作系统如何打开/关闭,如何对文件做读写,重定向在文件操作角度是如何实现的。
如果觉得本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的话,不妨点个赞支持一下博主,拜托啦,这对我真的很重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你可能感兴趣的:(Linux学习笔记,linux,运维,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