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其言也,观其眸子/子欲手援天下乎

听其言也,观其眸子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mào)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 sōu )哉?”

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译文:孟子说:“观察一个人,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眼睛不能遮掩他的邪恶。心思正直,眼睛就明亮;心思不正直,眼睛就浊暗。听他说话,同时观察他的眼睛,这个人的善恶还能隐藏到哪里去呢?”                                            孟子说:“谦恭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节俭的人不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会掠夺别人。有些君主,侮辱别人也掠夺别人,唯恐别人不顺从他,怎么算得上谦恭与节俭呢?谦恭与节俭难道可以靠好听的话与笑脸来伪装吗?”

记得《论语》当中,孔子教大家怎么看人,说的是什么呢?还相对复杂一点,说的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你要看一个人,你得看他凭借什么来做事,以什么为乐,然后靠的方法是什么,这个是孔子的办法。    孟子到这儿呢?孟子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孟子认为没那么麻烦,“存乎人者”,存就是观察。观察一个人的时候,没有比眸子更好的,什么是眸子?眼中的这个黑色的部分叫眸子,就是“眸子不能掩其恶”。一个人的眼睛,没法掩饰自己胸中的丑恶。    “胸中正,则眸子了焉”。了就是明亮的意思,一个人内心正派,双眸是亮的。我说这段话的时候,眼睛不自觉的就睁大了,是让大家看看我的双眸是亮的,叫作“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眊就是浑浊,这个人的眼睛就开始变得浑浊了。    “听其言也,观其眸子”,听他说话的时候盯着他的眼睛看。“人焉廋哉”,这个人怎么躲呢?  这是孟子的观点。


子欲手援天下乎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译文:淳于髡说:“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制的规定吗?”    孟子说:“是礼制的规定。”    淳于髡说:“如果嫂嫂掉在水里,要用手去拉她吗?”孟子说:“嫂嫂掉到水里而不去拉她,就是豺狼了。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制的规定;嫂嫂掉在水里则用手去拉她,这是变通的办法。”  淳于髡说:“现在天下的人都掉到水里去了,先生却不肯伸手为什么呢?”    孟子说:“天下的人掉在水里,要用正道去救;嫂嫂掉在水里,要用手去救。你难道想用手去救天下的人吗?”

为什么淳于髡要用这么一个小套路来跟孟子谈呢?就是因为孟子不见诸侯,孟子不愿意当官。齐国也希望孟子能够在齐国,给他拜一个卿位,上卿之位,这孟子老拒绝,孟子觉得跟你们这帮人说不到一块,因为你就不是一个要实行仁政的人。    孟子后来离开齐国了,所以这一段话,很有可能发生在孟子离开齐国之前。这个淳于髡跑来做他的思想工作,说你能不能够伸把手,天下已经将溺,跟嫂子一样,天下已经溺矣,淹了,你还不伸手救天下,为什么?      孟子说,“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嫂子掉在水里边,用手把她拉上来,天下淹了,你要用道来救它。什么叫用道来救呢?我这么一天到晚到处走,我在干吗呢?我不就是在救天下吗?      “子欲手援天下乎?”就是你希望我用这双手,把这个天下救回来吗?很明显孟子点明了淳于髡逻辑上的缺陷。淳于髡的前提是,他认为孟子没做事,但是孟子认为他做事,他做事用的是正道,他是希望通过正道来启发各国的君主,包括士大夫,然后让天下回归正道。  但是淳于髡说你没当官,你没有出来封侯拜相,就说明你没有为这个天下做事。这个孟子就反唇相讥,说“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你希望我拿这双手,把这个天下怎么救回来?不是,每个人各尽所能,做自己该做的事。所以这段话总结起来,就是孟子跟淳于髡讲说,凭什么说我没做事,我做了特别多的事,很有意思,“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其言也,观其眸子/子欲手援天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