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要点燃一把火。

多肉植物――秋丽

前两天,看到一个公众号里关于有机生活的文章,了解到除了有机食品,现在倡导有机生活.

那么我在想,是不是有机教育也应该进入我们的生活?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有机食品和有机生活?

有机食品(Organic Food)也叫生态或生物食品。

有机食品是目前国标上对无污染天然食品比较统一的提法。

其特点是较为健康、味道较好、避免疾病、含有较少化学物质、生产过程不改造成分、对环境及生态有利、保护土壤。

而有机生活(Organic life)是指要与大自然和谐生活.

包括吃有机食品;要饮用足量无污染的水;避免精神压力;忌烟限酒;保持良好的休息和睡眠;避免药物带来的毒副作用等等。

有机生活方式代表着一种崭新的生活理念和价值观。

当然以上描述的只是大概的含义,更多的人可能有更多的见解。

那么我心中所谓的有机教育(Organic education)又包括什么呢?

我想这个需要更多的教育领域里的人们来探讨。

如今全民重视教育似乎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教育如此被重视,是不是我们的教育会越来越好呢?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微信和微信群的便利让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建立的链接越来越紧密。

马女士儿子小学四年级,每天上班时,她总是时不时的看看手机里儿子的班级群.

因为一旦老师有信息发到群里,不能及时看到,可能就会有些事落后。

比如填一些表格或者报一些数据,或者班级统一印刷一些题之类的。

晚上放学,马女士也要随时看手机作业通知,同时还有一些手机上完成的作业。

比如微信群讨论小组、英语语音、手机APP上的作业等等。

以及一些写完的作业需要发给老师。

老师们下班有时和上班一样,不断的看着手机,解答着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看似感觉很方便很快捷,在某种意义上应该节省了很多时间。

老师同学家长都挺辛苦,大家都在不知不觉的做着这些事。

那么知识是否吸收得更好呢?

孩子的学习效果是否会更好呢?

 

孩子们放学回家很忙,没有了玩耍时间,没有了户外运动的时间,没有了交朋友的时间。

每天都在接受学习,仅有的一点多余的时间,孩子都选择看电视或者玩手机。

因为没有人陪伴他们玩耍,或者更确切的说,爸爸妈妈也都被手机深深的吸引,不愿意陪孩子玩。

知识可能会增长,但是孩子的内心是什么样子呢?

信息时代快速发展,但是生活真的变得轻松了吗?

孩子们的成长过程真的是他们长大后所回忆的美好吗?

他们的未来真的是如我们所期望那么幸福吗?

现在各种课外班不断增多,舞蹈、美术、乐器、书法、表演、主持、奥数、外语、作文、跆拳道。。。。

每个周末很多孩子和家长都在课外班之间盘旋。

今年暑假我带女儿去上旱地冰球课程,天气非常热,顶着大太阳孩子们很辛苦。

等待孩子下课的时间,家长都坐在长椅上聊天,其中一位孩子的奶奶唉声叹气的说:上这么多课啥用。

我以为这位阿姨不了解情况,就解释说:阿姨这不是让孩子出来锻炼锻炼嘛,多了解一项体育项目也挺好的呀!

阿姨一听更火,嘴里很气愤的说着:这还让不让孩子休息啦,我这一天都在跑,孩子中午饭都没吃,我看现在的爹妈都疯了!

我估计这位阿姨是心疼孙子才这么大的火,被她这么一说把我都连带上了,索性闭嘴。

谁知阿姨憋着难受,自己继续说:我从早上8点就带我孙子去上课,上午英语,书法,钢琴。

刚下课,没来得及吃饭,又往这里跑,这节课下课还有一节滑冰的课。

她越说越激动:我累点儿都无所谓,这孩子吃不消啊!可是人家妈妈就是光想着报课,别的啥也不想,哪有这样上课的啊!

原来她孙子上那么多课,怪不得她心疼孩子呢!其实这位阿姨家孙子的情况可真不是他自己所面临的。

我在女儿画画班的一位家长那里得知,她家孩子周一到周四放学都要去课外班上课。

晚上回来再写作业,然后周六有四节课,周日有两节课,包括书法、钢琴、作文、奥数,美术等。

并且她们班的很多同学都是一样,不只这些,我们所处的位置不是城市的中心区,中心区域当然更“重视教育”。

基本上课外班地点不在同一个地方,所以周末经常看到孩子们在吃饭的桌子上摆满了作业。

因为他们要利用点滴时间来完成校内作业,来弥补丢失在路上的时间。

也就是说有很大一部分孩子,每一天都被安排的满满的,家长的心思都是学的越多越好,多掌握一门学科,长大就多一条路。

一个人的一生其实能把一两件事做得精彩就足以,要想方方面面都精彩那是孩子长大自己的事。

《红楼梦》里有句话叫做: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虽然形容的事物不一样,我们假设孩子是一张白纸,如果被别人全部画满,孩子会不会觉得满满的都不属于自己,或者在内心不想要。

如果给孩子的生活里留点白,属于他自己的白,让他自己去填补,那么孩子的世界是不是会更有意义。

填补那块空白的同时也一定激起了孩子对一些事物的热爱,燃起了主动探寻世界的火光。

近几年一些儿童户外机构兴起,活动包括的内容很丰富。

有关于户外体育方面,关于动手能力的,关于职业模拟的,关于各种生活体验的。

也就是说上述活动完全脱离了学校的知识,很受广大家长的欢迎,更受孩子的欢迎,参与度很高。

还有很多与教育部门有关的其它机构如:各区的艺术馆文化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社区都开始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

学校内部也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还有各种寒暑假的冬令营。

可见我们的教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体系的灌输,而是趋向于多样化发展。

两年前我曾经作为一名儿童户外老师带过孩子们去大自然里体验过很多活动,觉得对孩子们来说都是很棒的体验。

带过孩子们去葡萄园亲自采摘葡萄酿酒,孩子们看到果实的喜悦,用剪刀剪下葡萄瞬间的兴奋,都是发自内心的。

他们自己打水冲洗葡萄和酿酒的容器,在老师的指引下用小手一粒一粒的往罐子里装葡萄,那感受对他们来说奇妙极了。

带他们到山上摘山楂,山楂可能不算好吃,但采集过程孩子们欢喜万分。

看到他们在城市里少有的那份欢快和自在,手捧着山楂唱着歌跳着舞。

秋天在树林里收集松塔,有时也会躺在叶子上倾听大地和树林的呼吸。

还去菜地里摘菜,去帮农民伯伯掰玉米。

对孩子们来说这些都是很棒的体验,他们从中学习了很多没接触的东西。

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内心是愉悦的过程。

全部过程是内在体验,而不是外在被迫接收。

如今我们的社会已经远离自然,孩子们的生活被电视手机互联网所取代。

在《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中作者指出儿童与大自然关系断裂的问题。

书中写道:儿童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到了危险的地步。

尤其是在中国,应试教育、互联网时代已几乎使我们成为与自然彻底决裂的新物种。

人类源于大自然,所以人类内心需要大自然。

如果我们的孩子长久远离大自然,未来的他们会是什么样子?

爱默生说:培养好人的秘诀就是让他在大自然中生活。

蕾切尔.卡森说: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

不希望孩子们的未来像机器人一样没有情感,不希望现在他们只是光顾着知识的积累,而失去了内心的滋养。

希望他们心灵是有营养的,希望将来的他们不但能够立足在这个世界上。

还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更深的感受生命的喜悦和富足而不是迷茫。

今年夏天我去了华德福的一所森林学校,当我走进那所森林学校被那里的孩子们深深的吸引。

他们教学展示平台除了书写的字,我还看到用竹针和毛线织的一段平针作品。

每一位同学的作品都摆放得很整齐,不难看出就像写出的字一样,有好的也有不平整的。

我还看到学前班的孩子们在树林里玩耍,一年级的孩子光着脚丫在一块圆形的铺着土的小操场上跑跳。

像这样的课间他们每天每节课都有,他们下课玩得尽兴,上课学的认真。

心里好羡慕他们,我女儿的学校直到三年级也没有让他们出去到操场上痛痛快快地玩过几次。

因为打闹玩耍在水泥地的操场上会受伤.

即使是体育课也都要很小心,出了事家长学校老师不免要有一番纠葛。

所以孩子们至今没有一样精通的和运动有关的课间游戏。

那里的校长给我看了他们的教学计划,文化课并没有少很多。

他们对每一节都很重视,他们看的是孩子的整体发展,而不是单一的数学语文。

他们的教育理念认为,“每个人身体中都有三股力量驱使生命向前:思考的力量、感受的力量、意志的力量“。

而这些力量要是靠着我们现在这样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上各种各样不太感兴趣的课是很难获得的。

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里有这样的恶一句话: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要点燃一把火。

如何点燃这把火?如何找到他们生命里的光?

途径是寻找更好更多的“有机教育”,而不是在他们的时间夹缝里到处添加化肥一样的催长知识的“良剂“。

那么有机教育到底都是什么呢?

肯定是顺应生命的教育,有利于生命正向发展的教育,尊重人本心理的教育等等。

童年的内心如果装满了色彩缤纷的棒棒糖,长大成人的世界就会绽放美丽的花,结出香甜的果。

希望长大的孩子们不是灵魂追赶着生命,没有灵魂的生命即使看上去很精彩,也只是一具华丽的空壳。

愿孩子们都能点燃内心的那把火,灿烂前行! END


作者 | 水葱

喜欢匆匆郁郁的绿色

喜欢挺挺直直的做人

一位热爱生活的妈妈

一位喜欢植物的80后

一名普通办公室职员

喜欢用文字表达情感

喜欢用文字透析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要点燃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