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52天 3.21哀公问社

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52天

原文阅读:

3.21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讲解:

鲁哀公问宰我祭祀土地的神社牌位的事情。宰我回答说:夏代时使用松木,殷代使用柏木,周代时使用栗木,意思是让人民为之颤栗恐惧。

孔子听说之后说:已经完成了的事情就不要谈论解说,正在如愿而成的事情就不必规劝阻挠,已经过去了的事情(不论成败如何)就不必再追究。

启发思考:

        宰我,姓宰名予,字子我,是孔门十哲之一,擅长“言语”。因为宰我白天睡觉,挨过孔子的骂,说“朽木不可雕也”。一般认为,这一章的对话也是孔子对他的批评和提醒。

        社,是管国土的神,指作为祭祀土地神主的木牌位。鲁国故城有周人,有殷移民,周人祭周社,殷人祭亳社。这里的“社”是周社。

        夏商周三代使用的木牌位不同,宰我根据他所学到的知识回答了鲁哀公。孔子评价宰我回答的这段话,听起来似乎没有什么联系,好像打哑谜,模模糊糊的。

      历代对这段话的解释多种多样,清代学者观旭有一种猜测:社不仅仅是木牌位,也是杀人殉葬来祭奠神的地方,所以鲁哀公是在问能不能杀人,具体说,就是杀掉鲁国掌握大权的贵族三桓。宰我的回答是,应该让人“颤栗”,暗示国君要痛下杀心。

        事后孔子听说了宰我的建议,他的回应是一种婉转表达的不同意见。孔子虽然也不满意鲁国公卿势力坐大,但他不主张“以暴制暴”,所以对宰我做了有批评性质的提醒。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说明了对事物发展三个不同阶段的态度。

        “成事”是第一个阶段,是正在形成的事物发展的初级阶段。“成事不说”,是只对于正在形成的事情不要随便评说和批评。因为新事物刚出现,会如何发展是很难预料的,用已有的经验去评说或批评,往往会大错特错。比如当初电视刚出现时候、互联网刚兴起时候,电商等开始的时候,都是有很多质疑声音的,但结果呢?所以,对待新事物,不要马上去评说,而是要用观察等待,再看其发展趋势。

        “遂事”是第二个阶段。遂,本义是上山采集,指的是有所谋划,已正在行动,成功已经大概率可以预料了。对于马上就要成的事,已经无可挽回的事情,就不要徒费口舌去劝告了,否则只能产生怨恨。

          “既往”是第三个阶段,指已经达成的事情。“既往不咎”是对于“既往”的态度?咎指的是后患、后遗症、灾祸的意思。已经形成或完成的事,如果错了,就不要错上加错,再生灾祸。

      为什么孔子要这么说宰我呢?因为宰我犯了其中一个错误,就是既往不咎。宰我的这个错误,产生了后患。鲁哀公一直想平定三恒,宰我这样说,给鲁哀公埋下了杀伐之心的种子,鲁哀公在自身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希望用暴力之道来解决三恒,最终只得逃亡。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是基于对于事物发展趋势的判断,一方面要接纳既定事实,另一方面,“既往不咎”,强调不纠缠过去、避免冤冤相报。这个文化传统依然是中国人文化心理的底层土壤,也还是影响我们做人做事参考的原则标准。


参考书目和课程:

靳大成的《论语通读》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修订版)》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第52天 3.21哀公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