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记忆》50:成都茶馆趣味浓

【本文作者: 蔡振雄;摄影:完   璧】

         锦江区乃至成都的茶馆,是休闲聚会之地。说起茶馆,趣事甚多。

                                                   盖碗茶与崔宁

          过去,成都人喝茶不爱喝绿茶,嫌无味,太淡。爱喝的 却 是“ 花 茶 ”— — 茉 莉 花 茶 ,尤 以 三 级 花 茶 为 最 。 花 茶 汤 酽 、 味 大 、经 泡 、茶 香 ,使 人 饮 而 身 体 通 泰 ,尤 其 在 寒 冷 的 冬 天 , 一口滚烫的酽茶入口,顿感寒气尽消。成都人喜好花茶,到 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无论家中还是茶馆,待客还是自饮,都 是茉莉花茶,以至于形成了一句俗语:“谈三花”。喝花茶必 须 用 茶 船 、茶 碗 、茶 盖 三 者 合 一 的“ 盖 碗 茶 ”具 。 茶 盖 、茶 碗 为瓷器,茶船则多用薄金属制成,正中有一圆形凹坑,茶碗 正好放入其中,使用起来方便,不烫手,易饮茶。为什么喝 花茶要用盖碗茶具呢?这要从花茶的属性和人们喝茶的状态说起。花茶是经过窨制、提花等工序的绿茶,让花的香气渗透到茶叶细胞中, 因此冲泡时,要用 90°C以上的沸水,否则的话,茶叶中有效成分析出少,致使茶的味 淡薄。而且,冲泡的茶具要有一定时间的保温性,让茶叶在沸水的杯中,迅速地挥 发与溶解,使花茶的品质得以展现。于是,瓷器的茶具就成为花茶的首选。花茶是 融茶叶之美、鲜花之香于一体的饮品,当氤氲的白雾从揭开盖的一条缝中,袅袅升 腾,鲜灵浓厚的茉莉花香,闻之就让你神清气爽,而黄绿明亮的汤色,品抿一口,一 股馨香浸入肺腑,感觉好极了。成都的盖碗茶具是怎样形成的呢?

        关于这个“盖碗茶”,还有一段趣事呢。据李匡义《资暇录》中记载,唐德宗建中 年间,崔宁做了成都府尹,生活上很讲究。他的女儿受他的影响,喜欢喝茶,但由于 茶盏注入茶汤后,端时很烫手,用起来不方便。一天,崔宁的女儿灵机一动,把蜡烤 软,做成茶盏底大小的蜡环,又拿来一个小碟子,把蜡环放在碟子上,然后再把茶盏 放在蜡环上。这样,茶盏既不会倾倒,又不至于烫手。崔宁看了女儿的杰作,很是 高兴,就令漆工仿照这种形式做成漆制品,并把这种碟子叫做“托”,此后流传开来,

         “人们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这种一盏一托式的茶盏,除实用性外,也增加了茶 盏的装饰性,给人以庄重感。后来,盏上又加盖,逐渐形成了现今的“盖碗茶”。


                                                        矮桌与竹椅

        成都的茶馆是由矮桌、竹椅、盖碗茶所组成的。在茶馆里喝茶,不是解渴,而 是一种休闲方式,是悠闲生活的一部分。同属于四川盆地的川东地区,虽然也喜欢喝茶,但其习俗迥异于川西。别的不说,单讲桌子与凳子。川东的茶馆里的桌 子 和 凳 子 ,是 一 般 农 家 里 的 高 桌 子( 俗 称“ 八 仙 桌 ”)、高 板 凳 。 茶 客 们 像 走 人 户 、 吃宴席一般,直端端地围坐在高桌子上,喝茶、摆龙门阵。这种喝茶的感觉是什 么呢?只能是解渴而已。为什么呢?人坐高凳上,腰杆直直的,你能坐多长时 间?半小时、一小时?要不了多久,你就会腰酸脖子硬,赶紧走人。茶老板要的 就是这种效果,他开茶馆的目的,仅仅为你提供个地方解渴。

         在成都的茶馆里喝茶,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休闲。矮桌、竹椅可以随意摆放, 一二知己,七八友人,在矮桌竹椅前都可以找到感觉。高谈阔论、密密私语,都可 以各自进行,互不相扰。坐久了,你可以把背靠在椅背上,还可以把竹椅靠在柱头 或墙上,眯眼假寐。坐半天,你会感觉不到腰酸背痛。泡一碗三花,不把茶水喝 白,你不走,老板绝不会喊你走,或给你脸色看。或许有人会说,茶客都不走,老板 还能赚钱吗?老板当然要赚钱,否则他开茶馆干啥?他要的是人气,有了人气,就 有了财气。过去,有些老茶客还自带茶叶,茶馆只收取开水费。一些离茶馆近的 人家,早晨要泡茶,也到茶馆打一壶开水回来冲泡,茶馆也收取少量的费用。在寒 冷阴湿的冬天,如遇大晴天,茶馆里人声鼎沸,晒着太阳,品着三花,其乐融融。

        为什么川东川西饮茶的习俗,表现在茶馆的桌椅上如此不同?我想,地形、 环境、气候、人文的不同使然。任何习俗的形成,都是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的结 果。川东山高谷深、气候异常,对当地的百姓生活和出行影响很大。人们出行爬 坡上坎,流汗过多,需要如牛饮般的饮水,因此,喝茶就是大口喝,少了细细的品 味。地形的复杂与气候的多变,造成了生活上的艰辛,为了生活,多的是奔波,少 的是闲适。而川西则是一马平川,加之水旱从人,人们生活无忧,衣食无愁,多了 一份闲情,少了几多劳累,自然在饮茶习俗上迥异于川东啦。


                                                    掺茶绝技

        成都的茶馆里,有专司泡茶和掺 水 的 。 掺 水 又 叫 掺 茶 ,或 叫“ 堂 倌”。不要小看了堂倌,他往往是这 个茶馆里最吸引茶客的人,也可以 说,是茶馆里的一张名片。不少堂倌 技艺高超。茶客围着茶桌坐定后,叫声“ 泡 茶 ”,堂 倌 应 声 而 至 。 只 见 他 一 手 提 壶 ,一 手 摞 一大沓茶具,随着他的手臂一抖,茶碗、茶船竟像着了 魔一般飞到桌上,伴着叮叮当当的磕碰声,桌上便出现 了或梅花形、或圆圈、或方形的图案,紧接着壶嘴往茶 碗里一点,茶碗水面即成外弓形,一滴也未洒落桌上。 更有掺茶者,隔一二人,或在茶客背后,高高举起茶壶 往下冲泡,茶水就像银子般哗啦啦一滴不洒地落到茶 碗里。然后,堂倌迅速地把茶盖盖上。整个冲泡过程, 一气呵成,不拖泥带水,饮者叫奇,观者叫绝。


                                                          “鬼”茶铺

         过 去 ,成 都 人 把 公 开 营 业 的 喝 茶 之 处 ,叫“ 茶 馆 ” 或“ 茶 铺 ”。 成 都 茶 铺 遍 布 大 街 小 巷 ,而“ 鬼 ”茶 铺 几 乎每条街都有。什么是“鬼”茶铺呢?不是说茶铺里 有鬼,而是讲这些茶铺开店营业时间特别早。早到 什么时候?早到五更鸡啼时分。成都人有喝早茶的 习 惯 ,尤 其 是 老 年 人 ,睡 眠 少 ,早 起 后 一 来 无 事 干 ,二 来怕影响家人休息,于是,他们便到就近的茶铺里 来 ,泡 一 碗 三 花 ,聊 聊 天 ,摆 摆 龙 门 阵 ,说 说 周 围 团 转 的事,如此打发这难熬的早晨。此时,到处都还是黑 灯瞎火的,而茶铺里已是人声嘈杂了。那时的茶铺, 点的灯,要么是煤油灯,要么是度数不高的电灯,在 低矮偌大的茶铺里,这些灯就如鬼火一般,显得明灭 不定,人的走动,晃动的身影,好像鬼影一般。即使 是 寒 气 逼 人 的 冬 天 ,“ 鬼 ”茶 铺 里 的 老 茶 客 ,天 天 都 要 来喝早茶。阴冷的雾气,在茶铺里缥缈,老虎灶上成 排的茶壶冒着白气,老茶客们嘴中吐着的白气,昏黄 的灯光,在冬日早晨的茶铺里,真正是鬼影绰绰了。 当红日升起的时候,喝早茶的回了家,茶铺开始整理 整理,迎接白天的客人。

(下篇:《旧时成都人力车》)

你可能感兴趣的:(《锦江记忆》50:成都茶馆趣味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