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趁年华

阅读趁年华

          ——《书读完了》读后感

        刚看到题目《书读完了》,真的是有些诧异,书读得完?怎么读完的?说这话的,若不是真有些方法,多半是胡吹大气!

        再看作者和作者介绍:金克木,查了百度百科,这不是笔名,人家真就取这样的名字,看这名字就有学问。介绍里有这样一些字眼:“燕园四老”,“学贯东西,知兼古今”,“杂家”,杂到什么程度?佛学,美学,天文学,数学……这是个什么脑袋?好像这世上的学问就没有他不知道不精通的。忽然就很感慨,过去的私塾,竟能教出这样一些(还有文中的陈寅恪、夏曾佑)厉害人物,堪称全才。跟今天偏文偏理的大学生真不可同日而语!

      最喜欢介绍中这句话:他有一颗童心,对一切新鲜的东西,总是那么好奇!为什么喜欢这句话,可能因为我是小学老师,喜欢儿童,喜欢儿童那天真无邪浪漫美好的童心,走近儿童,就是走近了世间美好,金老一定也是一个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老先生!


        正文部分从一则轶事开始,引出“书读完了”,接着一个问句引发我们的思考:中国古书浩如烟海,怎么能读得完呢?谁敢夸这海口?是说胡话还是打哑谜?

      对啊?怎么读得完呢?

    正当我们等着听金老的高见呢,金老却不去说“书读完了”的话题了,而是宕开一笔,说到自己爱猜谜爱读侦探小说的事,甚至提到学科融合的问题,为什么这么绕?

      其实,这就是金老在猜谜,在破案!在金老看来,文化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结构,有系统的。过去的书籍,也应是有条理的,可以理出一个头绪的。就如前面提到的两位老学者,“显然他们看出了古书间关系,发现了其中的头绪、结构、系统,也可以说是找到了密码本。只就书籍而言,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的书的基础,离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因为书籍和文化一样,总是累积起来的。”

        说了这么多,看起来绕了那么远,其实还是回到开头的轶事中的那个关键句:书读完了!

        是的,书是能读完的!

      读哪些书?

      “那些不依附其他而为其他所依附的书应当是少不了的必读书或则说必备的知识基础”。比如《红楼梦》。

        比如想了解西方文化,必须有《圣经》包括《旧约》《新约》的知识,

      读西方哲学书,少不了的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狄德罗,培根,贝克莱,康德,黑格尔,不是要读全集,但必须读一点。

      至于中国古书,自然是读古代读书人几乎无人不读的书必须读,那些必读书的作者都是没有前人书可替代的,准确说是他们读的书是我们无法知道的。

      书是能读完的,至此,这个谜算是破解了!


        那么,如何去读呢?

        时间:

        1.除了《易》《老》和外国哲学书以外,大半是十来岁孩子能懂的,所以要抓住孩童时期,成了大人,“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要想补课,难!

      2.花费比“三冬”多一点的时间,就一般人而言大约是“文史足用”了。

      读书方法:

      1.枯燥部分滑过去。

      2. 通读,读通。“存储”起来,作为潜在力量发挥作用。

      3.不能扣字句,讲道理。大人难懂的地方孩子未必不能“懂”。

      4.外国人的书不必读全集,也读不了。哲学书难易不同,稍难的留在后面,选读一点原书。

        5.若想知道某一国的书本文化也可以先读其本国人历来幼年受教育时的必读书。


      时间也有了,方法也有了,我们就真的能读完这些书,读懂这些书吗!用金老的话来说,这些书如同浓缩的维他命丸,又像“太空食品”,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如何消化?

      金老建议能有学者像朱自清、叶圣陶先生那样,不惜挥动如椽大笔,撰写万言小文,为青少年着想,讲一讲古文和古书,以及外国文和外国书的读法立个指路牌。


      金老的这篇文章写于1984年,那时候互联网还是个新事物,第一台真正的可以移动的电话要到一年后才会问世。金老估计完全没能预料到我们今天的接受信息的方式,或者说阅读的方式。但正是如此,金老的读书方法才更能对我们有指导意义!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所以,趁有限年华读有用之书,时不我待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趁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