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阳光宅男还是外向的孤独患者

图片发自App

我们不喜欢被定义,或者说被单纯的定义,总觉得一个词语不能概括完整的自己,所以用两个词,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词就是完整的自己了。

就像“阳光宅男”,“外向的孤独患者”,你看你不能单纯的定义我是一个宅男,我也有阳光的一面,你也不能单纯的定义我是一个孤独内向的人,其实我也有外箱的时候。

这种两个相对带有反义的词语,似乎就能让片面变得完整,就像两个半圆,只有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圆。

事实上这也是事实,很多人的外向或者风趣只展示给熟悉的朋友看。我之前看过一篇文章,写的是一位公司的同事,在公司的每次聚餐都推脱说不能喝酒,每次聚餐也都是木讷不语,直到有一次公司的同事看到他在和朋友谈笑风生,频频推杯换盏才突然发现,这个人的阳光和外向,原来都留给了自己的朋友。

我想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一是每次遇到陌生人,自己的幽默风趣一下就变得内敛木讷,自己的外向开朗突然就变得沉默不语;还有一种就是每次聊完天都觉得这些话没发挥好,下次要注意,结果还是如此。

究其原因,其实这就是两个相对反义的词在我们身上作祟,我们自己给自己贴上了标签,当我们遇到相对契合的人,即使初次见面也会有熟悉的感觉,但是总有气场不和的人,每天见面却都是客客气气,无发深入了解,这些都是因为我们给自己贴了标签,定了义,然后这些标签就约束我们的发挥,同时我们也会给我们交际中的人填上标签,然后这两个标签碰到一起自己就每一次都是产生同样的化学反应,只有自己撕掉标签,或者改变印象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所以,丢掉每一次的成见,第一印象很重要,但那一定不是这个人最主要的一面。初次见面,如果提前知道要见面然后刻意准备,那么这个第一印象是被加工过的,被包装的东西一定看不到内在的东西;如果是突然偶遇,这种不经意的见面在朋友面前表露的形象,和正常的表现肯定也不一样,因为这个第一印象不是针对你的,同样不全面。所以真正认识一个人肯定是每一次见面了解,然后不断的贴上然后撕下标签,最终才能了解这个人,同样的,我们对自己的标签也是这样,对自己定义的每一个标签一定是不断细化,不断完善才是最终的自己,不能一概而阔,然后就这么定义了自己,最终约束了自己。

所以,最终你是阳光宅男还是外向的孤独患者都不重要,最终你都会撕掉这些标签,然后写上更多的定语来定义自己。变的更好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是阳光宅男还是外向的孤独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