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 一部中国文学史

这几个月来听台湾大学的欧丽娟教授讲红楼梦,我只能感慨一句讲的真的太好了。只觉得比小时候听的百家讲坛更胜一筹,好像又不能这样相比,因为我很久很久都没有听过百家讲坛。

初中的时候一位数学老师在讲台上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红楼梦十二金钗判词,他将判词全部默写到了黑板上,那时觉得老师真的是太帅了。他讲每一个金钗的命运,他讲红楼梦最后遗失的那几回。不过我依稀记得老师说秦可卿是前朝的公主,以至于我以后读红楼梦的时候总是想找出一丝蛛丝马迹。

高中的时候借了一本红楼梦来读,那时只是觉得高考可能会用得上,后来发现真的是自己想多了,只是记忆一些故事情节。在大学之前我对红楼梦的印象只停留在87版红楼梦上,而只是一两个经典画面。一个就是王熙凤被一张破席卷走,还有一个就是贾宝玉在白雪中远去,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人们都说少不读红楼,老不读三国。那时总是不服气,现在我才知道说那句话是有有原因的。只因为那时的你根本读不出红楼的深意,而首因效应又是那么得根深蒂固,如果不打破自己原有的观念读不出另一个红楼,另一个自己。那天在图书馆见到一位母亲在给自己的孩子选红楼梦,选的就是白话文版的。对此不予置评。

在我的印象中林黛玉就是一个可怜的人儿,是多愁善感的。而欧丽娟老师彻底打破了我们对于林黛玉的印象,她从心理学以及哲学的角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不同的林黛玉。因为林黛玉的家庭,因为她处于的位置,因为她受到贾母的宠爱,所以她才成为我们所认识的林黛玉。里面说林黛玉有着自卑情节,而她所有的自怨自怜都放在了自己的诗里,她是个人主义的“集大成者”。

台湾大学的公开课从另一个角度为我们解读了另一个不一样的红楼梦,虽然它不一定是最准确的,但是它却是有依据的。我们可以不喜欢林黛玉,也可以不喜欢薛宝钗,但是我们要尊重那样的她们。看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认识书中的人物?是了解故事的情节?是知道作者表达的思想?还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亦或是认识他人?

在公开课上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世上哪有那么简单的道理。我们总是把世界分为黑色和白色,在看电视剧看动画片的时候总是要找出哪个是好的哪个是坏的。如果分不出来好坏,心里总是有着不安。在奥特曼的电视剧里,怪兽总是坏的,怪兽总是破坏城市的那个始作俑者。所以奥特曼总是在怪兽的阴谋即将或以及得逞的时候出现,它总是代表正义,代表月亮,消灭坏人,消灭怪兽。现在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我也是这样想的,我想找出一个真正正义的人,真正的好人,只是好像除了陆毅和张丰毅扮演的两个人好像真的分不出来。一个人也许是一个贪污受贿的官员,但是他在家里却是一个好爸爸。一个人也许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师长,但是他却无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阿德勒与个体心理学

你可能感兴趣的:(红楼 一部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