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萤映雪,凿壁偷光,他们在折腾啥

根据圣经的记载,上帝在创造世界的第一天时就创造了光。可见,光对于我们这个世界是多么的重要。可是,有没有想过,以上帝之全能,即使没有光,他也肯定能看到周围的万物(如果有的话),那么他为什么觉得他所要创造的这个世界需要光呢?我想,他一定是在创造世界的时候,用一个光线感应器测量了一下周围的照度,发现远远低于人类包括其他生物生存生活所需要的最低指标,于是,他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感谢上帝。

感谢光线感应器。

光线感应真的有用吗?没用吗?

古时候,有两个穷人家的孩子,一个叫孙康,一个叫车胤。因为家里穷,晚上点不起油灯看书,孙康就跑到雪地里,利用雪地反射的月光来看书;而车胤就厉害了,把萤火虫抓起来,装到一个袋子里,自制了一个大灯泡。后来,两位兄弟都成了大学问家。由此可见,“光线改变人生”,此言不虚!

于是,到了现代,随着人们有了更多的制造光线的手段,光线也就成为了智能控制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控制对象。准确的说,人们是希望通过各种控制,来达到所需要的光线值,也就是照度。自然而然的,利用感应器感应环境光线的强弱,自动控制相关设备,就成了很容易想到的一个功能。相信在几乎所有业内小伙伴提给用户的方案建议书里,都提到了这个所谓的“光线感应控制功能”

可是现实又是怎样的呢?

我曾经有一次在机场候机,发现自己坐的这个登机口附近,光线昏暗。为了看书,只好挪到对面的一个登机口。当时是上午九点多钟,我观察了一下,两个登机口的天花上开了同样数量的灯(都是开了三分之一),但是因为对面这个登机口朝南,有阳光照进来,所以要亮很多。这是一个最近几年新建的国内某著名机场,据我所知也使用了某知名品牌的所谓智能照明系统。显然,至少在光线感应控制这个功能点上,这个机场的智能系统并没有有效的运行起来。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很多项目在设计的时候,都考虑了“光线感应控制”,可是实际运行的时候,这个功能几乎很少运行起来。以KNX系统为例,如果翻开光线感应器的ETS程序,看上去大部分的光线感应器设定都不复杂,无非是设定光线值、在该门限值下所需要采取的动作、还有适当的延迟时间就基本上可以了。既然软件上的设定没有难度,为什么很多系统都没有成功运行起来呢?

我觉得大概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

概念没有分清楚

采光点不恰当,调试不够认真

用户不够重视

光线感应控制 ≠ 恒照度控制

关于光线感应控制,其实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普通的光线感应控制,一种是恒照度控制。普通的光线感应控制,是在环境光线达到门限值的时候,自动控制相关设备(比如开灯或者关灯),但是设备动作之后的所达到的照度是不关心的。但是对于恒照度控制,则是预设一个照度值,系统需要控制相关设备,使得环境照度最终达到所预设的照度。也就是说,同样是预设一个照度值,对于普通的光线感应控制,这个是动作之前的触发照度;而对于恒照度控制来说,这个是动作之后的目标照度。而且,为了实现恒照度的效果,系统中的光源必须是可调光的光源,才有可能在连续可调的过程中,不断接近目标照度。而一旦系统中全部为开闭回路的光源,是无法实现恒照度控制这个效果的。

因此,在很多方案的前期设计中,如果没有完全沟通清楚这两者的区别,某些用户会想当然的认为“光线感应控制”就是要达到一个恒定的照度,但是相关硬件配置又不具备条件,最终实现的效果自然是差强人意了。

需要额外补充一点的是,很多人一看到光线感应,就只想到照明的控制。其实要改变环境的光线照度,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孙康和车胤二人都是通过增加光源来改善光线,别忘了还有一位兄弟叫匡衡,是通过凿开墙壁,借隔壁老王家的灯光来补足自家光线的。虽然这种挖地主家墙角的行为道德上需要谴责,但是他的这个“控制系统”就不仅局限于灯光上的控制。所以,改变环境照度的方式有很多,不仅可以通过调节灯光的数量和强度,还可以通过调节窗帘和遮阳设备来改变外界光线的摄入量,或者改变区域内漫反射的条件,来调整局部区域的照度。

设计和调试是个体力活

理清概念之后,进入设计阶段,光线感应探头的位置选取显得格外重要。很容易想到,探头所在区域的光线变化,应该与所要控制区域的光线变化同步,而且不容易被外物遮盖。这样才能够根据探头区域的光线变化,来判断目标控制区域的光线变化。但是要把这一点落地,却并不容易。首先是因为设计上的脱节,探头的位置往往被标注为“视现场情况具体而定”,结果就无人关注,到最后草率决定。其次在决定探头位置的时候,往往倾向于把它安装在一个不显眼的位置。可是,这显然有个逻辑上的矛盾,一个不显眼的角落,其光线变化怎么可能与你的目标控制区域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和同步性呢?因此,要想让探头出现在它应该出现的位置,就应该在设计阶段足够重视这个问题,深度沟通,并且,给探头一个足够重要的地位,别再让它“见不得人”了。

但即使探头的位置没有问题,它所在区域的照度也不可能与目标控制区域的照度完全一致。比如对于一个办公室,目标控制区域是办公桌面区域的照度;对于机场候机厅,则是旅客座椅区域的照度。而光感探头通常会出现在天花吊顶区域。这两个区域的照度显然不同。那么对于光线感应器内的照度参数设定,就不能简单的靠猜,靠想当然,而是需要通过认真的测量和比对。(关于在各种场所,国标规定的参考照度值,在网上很容易查到,在这里就不赘述了)。这是一个相对耗时耗力的工作,但是没有这个过程,就很难实现完美的控制效果。大多数光线感应控制功能,都是在这个阶段,功亏一篑了。

给用户惊喜,对自己负责

还是前文我提到机场候机厅的例子,我注意到,虽然那个登机口灯光昏暗,还是有很多人坐在那里静静的候机,似乎大部分人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问题,或者就算有人觉得灯光不够亮,但是勉强也就凑合着,没有人找机场抱怨甚至投诉。对于机场管理人员来说,既然没有人投诉,反正预设这个时间段开启三分之一的照明已经实现了,光线感应?忘掉它吧。

的确,光线感应控制对多数控制系统来说,是一个锦上添花性质的功能,即使实现不了也不会有太严重的后果。但是作为一个专业负责的系统集成商来说,把一项看似简单,实现起来却并不容易的功能做到完美,给用户一个完整的智能体验,不正是体现自身价值的一个很好的机会吗?

总结一下光线感应控制功能在实施中碰到的问题,其实都是两个字就能解决的问题,那就是“认真”。只要认真的与用户沟通,就能分清概念,建立合理的功能预期;只要认真的设计与调试,实现控制效果也同样不难。

智能系统,在用户还不是很熟悉的情况下,最终实现的效果,是深度依赖于系统集成商的专业度和敬业程度的。也许一个貌似不起眼的功能,就能给用户带来惊喜的体验。反过来,一个不负责任的敷衍,就会让整个系统变成“不过如此”的鸡肋。

你可能感兴趣的:(囊萤映雪,凿壁偷光,他们在折腾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