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今读思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一、6:01起床

在芬兰想要成为一名教师,你不仅要有拔尖的分数,拥有以研究为基础的硕士学位,在专业师范学院修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培训课程,等等这些硬性条件,而且你还需要通过一系列面试、性格测试等,确保你还有浑然天成的教学天赋、教学热情与良好的秉性。(应该是选拔最优秀的人才来做教师;优质课程的关键是优质的师资。)

今年我们将从全世界招进20-30名天才少年,明年我们还想从世界范围招进200-300名。这些天才少年就像‘泥鳅’一样,钻活我们的组织,激活我们的队伍。

未来3-5年,相信我们公司会焕然一新,全部“换枪换炮”,一定要打赢这场“战争”,靠什么?靠你们。

根据华为提供的数据,华为拥有包括700多个数学家、800多个物理学家、120多个化学家,还有15000人在从事基础研究,以及6万多产品研发人员。同时,华为还与全球300多所高校、900多家研究机构和公司有合作,实施了7840个项目,已投资18亿美元,签署了对外付费的研发合作合同达1000多份。(华为)

华为很出名,而被大众熟知也只不过近几年的事,但是,华为为此所做的努力,要早得多。正所谓“厚积薄发”,没有足够地积淀,没有笃定的意志,没有沉默里不懈地追求,华为何来今天?

我们做事,也一样。暴得大名,是痴人说梦。水到渠成,是天经地义。

所以,我们不必羡慕别人成功成名之花的娇艳,只须埋头打理自己的花枝——辛勤浇灌,以日以年——那么,终有一天,花会开,且更娇艳。

二、继续读徐莉《未来课程想象力》(178-201)

教育中最困难的事是理解儿童,好的教育会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学习方式带给儿童合适的学习内容。教育所有的好意,都必须基于对儿童的理解,而低龄儿童自我表现和自我认知尚在发展之中,这让我们的理解中透着一种自以为是和不确定。最有价值的课程创新是基于你自身,基于你所在的学校的现状,朝向行业最高点的努力,朝向更开放更多元的努力,目标能够实现固然好,即使不能实现,它依然会带领你向前!

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教学方式应注意:关键的问题由谁提出?谁来决定合作完成任务的方向?谁来主导对整个合作效果的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是非常有难度和挑战性的,并不是布置给小组全体成员一个任务,然后检查、评价任务完成情况就能产生小组合作。一个小组从组建到顺利运转起来,必然有一个或长或短的磨合过程,推己及人,连成人世界的小组长们也难免有各种麻烦和能力不济,何况孩子们。此外,有些任务确实只适合独自完成,勉强大家合作只会让参与者不断质疑合作的必要性。

(轮流做组长,明确各自的任务。)小组实施个体负责制,小组的成功必须依赖于小组所有成员的个人表现,不能是空头的要求,要通过教师落到实处。

简单的奖礼物、评分兑奖未必能让学生产生好好表现的内在动力,所谓的变化,或许只是霍桑效应——那些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别人观察的个人具有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对于奖礼物的渴望,置换了对事情本身意义和乐趣的追寻,容易造成过度关注奖励物本身,从长远看对兴趣、动机都有消极影响。所以到了高年级,越来越多的孩子表现出对奖励物无动于衷: “老师,我可以不要吗? ”他们的潜台词是,不要奖励是不是就可以不用完成老师交付的任务?不是孩子大了不好糊弄了,而是孩子大了开始思考行事的价值和意义了。

对整个小组的评价奖励,会给予小组成员更多外部刺激和压力,这种刺激有时激发了好多行为,比如大家为了奖励物齐心协力,但有时也会加剧成员之间的紧张和敌对,比如失败时的相互埋怨、指责。是否会造成永久的伤害很难判断,唯其如此,教师才更要格外谨慎小心。

设计、安排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的活动,一起感受分享过程中的乐趣,满足一颗颗日渐成长的心灵对意义和价值的追求,才能真正保持孩子们内在的动力。如果你真的很喜欢用小星星,你也笃信小星星的魔力,我建议你在面对孩子们值得肯定的行为时,做个健忘的老师。有时给奖励物,有时忘记了也就忘记了,不给奖励物也不再补发,然后俏皮一句: “你是为了小星星儿表现得这么优秀的吗? ”研究发现,不规律出现的刺激物,能让期望的行为保持得更久。

教师与孩子们相处的越久,越是不带判断的观察他们,就越接近这复杂,越了解他们,越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识别问题和可能的原因,进而做出决策—— “立即干预还是再观察一下? ” “我需要怎么调整一下活动的设计和安排? ”不要太紧张,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为教师所有的决策提供很好的弹性空间,反省时你若感到还有更好的应对方式,你还有许多的机会容你改进策略。

小组学习合作,学习中,个体成员的任务或角色分类:提供主意,鼓励他人,耐心倾听,分担工作,验证理解,组织任务。

建议在互相听课时,每位听课的教师负责观察一两个小组,记录每位同学在具体某项合作中担任的不同角色,发挥的不同作用和工作中的动态,并在听课结束之后,负责向小组全体成员进行回馈和点评,告诉同学们什么样的行为是教师认为非常重要的,好的。

小组合作学习在知识技能的掌握方面并不比讲授、演示的方式更佳,只是在学生社会性发展维度方面能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而后者是书面考试无法考查的维度,你还会选择这么深入细致的尝试吗?

P B L(项目式学习)

基本原则不只是“问题导向”,至少还应包括: “学习过程中,允许学习者自己做出多种决定” “程序知识和内容知识的统一” “必须让学生有大量的操作”等诸多方面。此外,研究和实践P B L关涉一系列专题:如何实现杜威主张的“做中学”、如何进行弹性适应的教学设计、如何设计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等等。我最不乐见的是,任何一种模式的兴起,纷纷效仿的往往是程序步骤,而常常被忽略的,是对基本原则及其核心价值的研究。

判断教与学方式是否合适,需要进行教育观察,评估不同的教学方式作用于学习者,令不同的学习者以怎样的方式学习什么内容,合作和学习的目标是否达成,合作是否对学生学习有所助益。

之所以强调教师“刻意”的选择,推动教学方式多样化,是因为,其一,没有证据显示哪一种教学方式是最好的,每种教学方式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局限,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其二,教学方式多样化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经验,满足不同风格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其三,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学习者的不同表现,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观察和评估学习者的能力水平。

我特别希望,对教师的专业支持帮助不再是主流的讲座,而是用P B L的方式,专家和教育管理者持续地和教师们一起工作,运用多样的教与学方式,和教师们一起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内容知识(专业知识技能)和程序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的统一。

T P L看重的应是在有组织的无序状态下解决问题,管理者有意识把推动有序与无序的动态平衡,从自上而下单向的管理,转变为管理者和教师的相互调试,以获得更好的工作表现,这样,得到足够决策权和自主权的教师,才会真正把决策权和自主权赋予学生。

派纳在《理解课程》中说:课程开发卒于1969年。派纳对我最具启发性的是,他指出,课程领域有一个从课程开发范式向课程理解范式的转向。香港中文大学的李子健教授根据哈贝马斯的分析,将课程范式分为技术性范式、实用性探究范式以及批判性范式,他对课程概念的剖析,于实践者而言则更具有启发性——

以泰勒为代表的技术性范式,将课程作为学科、学程、计划、目标,强调工具理性,为我们提炼出了一些课程设计的步骤,使教育实践者注重学科的结构、探究方法、教材的更新,促使教师注重目标与能力的关系,努力通过理想的计划,为学习者提供各种学习机会。

以施瓦布提出“实用性”课程设计观点为标志的实用性探究范式下,教师与学习者就像一对伙伴,对教学过程中涉及的知识进行磋商,反映一种互动的立场。知识本身是主观的、个人的、独特的,通过学习者的诠释和理解而建构起来。

以弗莱雷为代表的批判性范式,以解放经验为目的,认为知识的界定并不是以专家学者的意见为依规,学习者拥有知识真确性的最终权威,而非教师和课本。教师和学习者应自觉成为研究者,自发的重组和重新建构现存知识,追寻新的知识,共同改造现实而非复制现实。

李先生认为,不同方式之间并不存在竞争的状况,是互补而非互相矛盾。因此,从事课程设计和实施的教育工作者,可以考虑选择性地将不同的方式和意念整合起来。也就是说,课程设计是一个混合态,除了工具理性,还应兼具弹性、偶然性、问题化,应鼓励师生在沟通、创造力和赋权感方面的发展。

三、继续读王育琨《苦难英雄任正非》(145-182)

现实中的人们,都活在自己的惯性中,安住在习惯的套子里。在套子里很舒服,轻车熟路,没有危险和陌生感。经验成了标准,标准成了枷锁,枷锁拘押了天性,被拘押的天性一旦反弹,就注定会产生系列连锁反应。

这些连锁反应就是一系列的冲动。

第一个冲动,是排斥新可能。当我们有太多不可能的时候,真要警醒,你说不可能的根据是什么?

第二个冲动,是轻率大意。我大风大浪都走过来了,泥水沟里一点涟漪,还能挡住我?行事往往败在不经意的细节。

第三个冲动,是不担当不作为。会找出一大堆理由,把真正该做的事情推掉。

任正非一次私下里跟我聊天说: “华为不怕你出错,就怕你憋着,就怕你不作为。骂华为、批评华为好!你骂出来,就等于你提了个假说,有人会反驳,就会把你的心胸给扩展开,你就成长了。你如果怕出错啊闷着不说,那就永远没有机会提升。华为不用这样的人。有脓包就捅破它。不敢捅破红包,自己受害。”

国学大师梁漱溟,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发现有三个觉醒。第一个阶段是从少年而青年,他觉醒到时不我待,一腔报国之心,在儒家信条“逐求”的引领下,勇猛精进。第二个阶段是从青年到中年,他渐渐看透了“逐求”虚无,静下心来看世界,皈依佛门。第三个阶段,他感觉生命在无所为中虚耗,世间有那么多痛苦,他却没有足够时间,去消解人类的苦难,于是他有了对自己生命时间的“郑重”。郑重对待自己,郑重对待他人,郑重对待人间的疾苦,郑重对待可以改善人类苦难的每一个工作。

任正非说:

面对未来网络的变化,我们要持续创新。为世界进步而创造,为价值贡献而创新。创新要有边界,我们要继续发扬针尖战略,用大压强原则,在大数据时代领先突破。要坚持不在非战略机会点消耗太多的战略竞争力量。成功的美国公司,大多数是非常聚焦的。难道他们就不能堆出蚂蚁包?为什么他们不去堆呢?当前,不是我们超越了时代需求,而是我们赶不上,尽管我们已经走在队伍的前面,还是不能真正满怀信心地说,我们是可以引领潮流的。但,只要我们聚焦力量,就有希望做到不可替代。

庖丁的沉定力,是当下浮躁的社会最缺乏的。沉定力的重要品质是清静。在互联网的极速时空中,人们受各种各样情绪的绑架与贪欲的驱使。情执与物执,常常平地浊浪滔天。很少有人甘于沉默,甘于无知,甘于谦下,甘于饥饿,甘于愚蠢,甘于等待。

稻盛和夫大学毕业,好不容易找了一个工作。他满怀豪情地走进松风工业后愕然了。工厂被银行托管了,发不出工资,员工罢工,死气沉沉。当他看到宿舍的时候,更加沮丧。新职员宿舍的外壁已经脱落,破旧不堪的塌塌米到处磨损破裂,积满了灰尘。当然,同来的5个大学生聚在一起,办了一次同期会,大家不约而同地道出了心声: “这么破败不堪的公司,索性早点辞职算了! ”

进入公司后,他被分在开发特殊瓷器研究科,专门开发用于影像馆的陶瓷零件。稻盛只带了一个月的伙食费,一个月后没有发薪水,连伙食费也只剩一点点。他开始发慌了。

一起进来的同事一个个辞职走了。稻盛和夫也跟一个同来的大学生报考了国民自卫队队员,两人都被录取了。但是,哥哥不给他寄户籍附件,并且还撂了狠话: “在这样没人干活的公司,你都干不出点儿名堂来,你还能干什么?你不就是个废人吗?没有压死你的环境,只有自暴自弃的废人! ”

是的,在这样百废待兴的公司做不出点成绩来,到好公司又能做什么?愤然脱离恶劣环境去寻找新天地而成功的,大有人在。可是在恶劣的环境中坚守到成功的也不乏其人。无论到什么环境,那么牢骚满腹是什么也干不成的。在糟糕的环境也能干事!这个想法像雷电一样击中了他。

稻盛和夫调整心态以后,一切都爽朗起来,精气神完全不同。潜心工作以后,一个个实验变得有趣多了,连回宿舍做饭的时间都觉得可惜,于是他把锅碗带进实验室,夜以继日地工作。这是他后来成为经营之圣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昨今读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