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话”中医自学(二)----折衷的中医世界

中医的两个世界---折衷的经学世界

        清朝以前的数千年,顶尖的中医人才几乎没有进入伤寒论的世界,绝大部分的医学资源的积累也和张仲景无关,所以我就把这个世界当成折衷的世界,把其中一些资源做个介绍,因为最多的人在这个体系中,积累的最多资源也在这里面,但这个世界似乎是和张仲景的世界是平行的世界,或者说齿轮永远无法磨合的两个世界。

    因为我们是经学思想,所以《黄帝内经》被高高的托起,放在最重要的牌位上,似乎学医不谈本书,就上不了台面,不懂医理,无法立于庙堂,只能算是个江湖游医,清朝的伤寒论大家也是万万不敢丢弃,所以才出现用《黄帝内经》来诠释伤寒论,也造成了内经的五行齿轮和伤寒论的六经齿轮永远磨合不到一起,用起来总是吱吱嘎嘎的响,那这一篇我写一下自己认为可以作为伤寒论体系的有效补充的书籍。

   个人认知,《皇帝内经》是完美的理论体系,但伤寒论算是对《黄帝内经》体系叛经离道,有一套自己的法则和操作方式。而作为尊经派后世的金元四大家和横空出世的傅青主和陈士铎好像各自只拿到半本九阴真经,而伤寒论九阳真经这本书从张仲景留个世人,个人总觉得可能被撕掉了好多页。所以整个中医的江湖就在这曲曲折折中前行了几千年。或许尊经的九阴派和叛经的九阳派才是中医的整体世界。

    《黄帝内经》集成众家理论,可是对后世的技术操作却没有确切的手册,所以出现《中藏经》,金元四大家。陈士铎这样的各门各派。以经学体系来说,《黄帝内经》《外经微言》,《黄庭经》《参同契》《难经》,《玄隐遗秘》《黄帝内经太素》版,这些书是我们今天可以参考经学的底本,每个人在读经学之后可以悟出更高的智慧。内经为道,如果有道那么医术可以走更远。这些书籍是原本备藏一套,不需要任何注释的那种,时不时拿来读读,然后悟悟。

    《皇帝内经》有各个版本,这都需要自己找吧,手上如果有本四库全书影印本,既能学习又能看看优美的文字,因为繁体字是可以给你很多臆想的空间的。如果实在觉得难,王洪图老先生的视频算是中规中举,如果找个学院派的本子那么就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黄帝内经素问译释》,其他比较成熟的版本注释,在《张志聪医学全集》和《黄元御医学全集》里面都有比较好的注释。同样还有一本比较大全的注释就是森立之的《素问考注》,关于经学类的,个人不建议记忆背诵,或许更多的是理解,时常翻翻,随着阅历的不断成长,对书中的感悟也会不断增长,这些东西慢慢就变成自己的格局和更高视野。



  为什么提出《参同契》和《黄庭经》,其实说白了中医的目的不就是达到这些书中所讲的,两本书蕴含的原理和结果,不就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所要达到的吗?至于陈士铎的《外经微言》算是千年后给我们的一份礼物,此书丰富了内经的系统,其中的理论完善了内经治疗重症的系统,如果再参考萧圣扬和皮莎士的课程,提出的“虚克实生,阳顺阴逆”的理论体系,让内经走下神坛,对于可以实操性的有了质的提高,特别是面对众多的阴实证(癌症肿瘤系列),我们会有更多的空间。



      三申道人《玄隐遗秘》读来觉得更贴合我脑海中设想的内经模样,因为《玄隐遗秘》整本书下来,你会感觉到天地人的架构关系,三申道人洞中背书的事情,让我想到周朝王子朝,个人猜想,以前王室掌握的两大利器是九鼎和文化书籍,这种感觉有点像犹太的文化和权力在祭祀君王和先知这种精英阶层中。或许真的《左传》所说。“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所以才有了《胎胪药录》流入仲景手,《外经微言》被陈士铎公之于世,《玄隐遗秘》被珍藏在道家中,道藏系统为文化的保留和传承作出常人难以想象的隐忍。



      顺着三申道人来说,有个不得不说的章节,就是《阴阳大论》,也就是我们说的五运六气,桂林本《伤寒杂病论》其中一章六气主客篇,算是真个截取五运六气的章节,同时连王冰注释也截取,造成了大家认为桂林本是伪本的认定,我个人不以考证来做判断,我以伤风热暑湿燥寒六章的内容来说,这些方子是经方结构,就算是不是张仲景原作,其药方的框架结构也比后世方高明数倍。个人认为五运六气是一种空间时间段内的共性病症,而伤寒论整个主题是辨证论治,更倾向个体。很多伤寒论对后世的桂林本,涪陵本,长沙本都小心翼翼。(关于这些版本等伤寒论后面专门做个章节介绍)。个人的建议是大家把《阴阳大论》和桂林本伤寒杂病论六气篇一起研读,或许会有更多的空间。关于参考书任应秋老先生的的可以看一下,还有就是方药中的《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可以备上一本,随手查阅。



   为什么在这些经学上下学问呢,或者这是另外一条路子,有经学,那么操作揆度奇恒之术才能顺手,这些配合《断易天机》《紫微斗数》《太素脉秘诀》或是另外一扇门的方向。




千年间的主流世界

  伤寒论派常常感慨医道晦久,因各种时代总是出现各种宗师,被比作春秋的诸子百家之师,因中华文化特殊现象,我们是根文化或者说是框架文化,老祖宗做文化是做整体框架,所以后世文化很难跳出框框,所以之后的唐宋金元医家是在不断做延伸。

  从张仲景和华佗之后,医学经历的是动荡,华佗之学失传,仲景之学隐藏。千年以来出现的都是一偏之学,虽然唐宋开始官学整理医学书籍,金元出现四大家,刘河间,李东垣,张从正,朱丹溪,以及易水派张元素和王好古。加上后世的温病派,这个是中医的主流文化,读书人读书做传也给这种文化涂上了神秘的面纱。

我先罗列一些必备的书籍,不需要纸张版,但是电子版应该至少备份在电脑中。《小品方》《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千金翼方》,《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朝鲜的《东宝医鉴》,日本的《医心方》,《太平惠民局方》,《外台秘要》,丹波元坚的《杂病广要》,《金元四大家医学全集》,罗列这么之后希望大家的仓库里有点备货,但是不要着力在这些的学习上,因为崖山一战后,我们不知道唐宋医学到底完备的保留了多少,如果唐宋医学完备的保留,不至于金元四大家横空出世。历史都是有渊源的,今日之果必有昨日之因。这些书可以让你快速翻阅找到很多杂病的治疗法则,因为千年以来中医不系统,伤寒杂病论在临床上积累的经验特别的少,特别是杂病方面,更加需要借助这个官方整理的资料库来学习。《千金方》系列依内经而行,《外台秘要》算是汉朝之后诸方荟萃,虽没有择其善者,但是却最大可能保留唐前诸方,这两本书的好处是你熟读仲景之后可以从里面吸取诸多营养。


金元四大家算是偏科之学,或是强调补土,或者滋阴,或者寒凉,或者攻下,我个人认为和他们的时代因素或者五运六气有关,或许宋金元之时,中原沦陷,才出现《惠民局方》和李东垣这样的补中之法,明朝乾坤独断阳胜于上才出现朱丹溪张景岳这样的滋阴大师,清朝训诂思念汉室才出现仲景之学回归。清末民初思想南移出现南方无伤寒温病大师,以至于今天能读到的著作九成以上都是温派的。

   宋朝之后,著书立说偏杂兼收,也就出现了张元素王好古的《汤液本草》和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把用药导向归经之说,然后用《黄帝内经》做背书。让医学来了一个大转弯。说的好听点,是完备了《黄帝内经》的实战临床,说的难听点可能是绑架了《黄帝内经》,自此之后中医的世界变得模糊,也变的可以被各种中医黑粉肆意攻击,因为自身的不严谨,所以创出之方只是拿内经来背书,但是之后的千年,最好头脑的人进入这个圈子,最好的资源在这个圈子之中,然后在这个圈子里面打转。所以出现最矛盾的事情,可能最错误的法则指导最顶尖的人才,所以产出的理论给后世埋下巨大障碍,但他们几千年临床积累下来的经验又成了伤寒学派不的不借鉴的,因为他们似乎成了唯一的临床来源。或者这些因素在加上时代因素。温病派最后成了中医的主流,温病派叶天士和吴鞠通改变了整个中医的方向,叶天士确实医学水平高,但不代表他的方向正确,其弟子或许是为了保持这块招牌,编纂他的医籍出版,但是总觉得一个名师带着三个傻子徒弟。傻子徒弟不用功在医术上而用功在沽名钓誉上。后世不敢去否定叶天士,也就被他的徒弟给绑架了做陪衬,到了吴鞠通和王孟英更是成舞台的主角, JT叔叔才说温病派像伪娘,就是披着伤寒论的外衣,看着美艳动人,可是等你激情上来了,才觉得做不了那事。这个比喻刻薄了些,但却是伤寒派的心声吧。

     我们也不能一直怪罪千年的黑暗,就像是欧洲文艺复兴,好像天主教是千年的黑窟,可是文艺复兴不就是在这个黑窟中反思才重新开花的。内经一派两千年下来慢慢的在完善,一个金元四大家不断兼容并包持续发展,另外一个就是横空出世的傅青主和陈士铎。这个突然出现在江湖的门派,你没有看过他的传承,或许隐约觉得是赵献可《医贯》延续,但是又不算是,符陈既尊重伤寒论,又拓宽的内经的视野,直到今天。他们很多方子用起来有效但是却很难总结出其中的原理法则,我们后世的李可老中医,很多大剂量的急救方就是伤寒论和陈士铎方子的融合,效果确实不错。陈士铎的《外经微言》和《石室秘录》《辩证录》都是必读的好书。可以这么说《陈士铎医学全书》是必须备一本的。《傅青主女科》这本也是书架上必备的。个人猜想,傅青主是把千年道藏文化秘密传承的那一部分给公布出来了。同时因为傅青主自己的反清复明的特殊身份,可能很多东西没有办法传承,才把一系列的书籍传给陈士铎,陈士铎在特殊的环境中假借神仙之言编撰出版。陈士铎很多方子你不知道什么原理,但是用起来特别有神效,但是大部分还是有夸张之言,说什么永不再犯,实际上总会有反复的。

   到了今天经过后世方不断的融合,已经慢慢成熟并且有些人总结很多经验,我是觉得伤寒派不能独善其身,有时候要去看看这些的进步,做出最伤寒学派的思考。或者我没有那么高的高度像倪海厦来批评他们。我还是举一些书籍让大家作为参考。《历代宫廷秘藏医方全书》《蒲辅周医案》,陈潮祖的《中医治法与方剂》,《陈潮祖医案精解》,还有萧圣扬和皮沙士提出的【虚克实生,阴逆阳正】。阳虚正克(肝阳虚克脾,造成脾阳虚,消化功能不及),阴虚倒克 (肝阴虚克肺,造成肺阴虚,肺发炎等),阳实正生 (肝阳旺长心火,造成心阳旺,心烦气躁),阴实逆生 (肝阴实传肾水,肝硬化肝癌造成肾腹水)。以及台湾的《马光亚医案》。对于蒲辅周的用药法则,对比伤寒论来说,可能是另外一只极端,少用药或者不用药,伤寒论确实用药方面是大炮打蚊子的感觉,或者蒲辅周的很多东西值得我们思考,和他同样经历的台湾马光亚也是从《内经》《伤寒》一体,到最后融和温病派,然后走出自己的路子,虽然倪海厦对马光亚总是谴责,可是我觉得这和当时的时代环境有关系,建国前后北京瘟疫和流感极多,才出现北京名医四大家都是擅长温病方子,马光亚面对的是台湾的湿润气候,实际操作上温病方子比伤寒方子有效,这也造就了马光亚时代温病派当家。或许这就也因为喻嘉言提出的伤寒论中有温病方,或者戴九章提出伤寒论中有温病方一直被忽视,造成大家对伤寒的偏见。陈潮祖老先生提出的《中医治法与方剂》,我是觉得伤寒论可以借鉴脏腑辨证,虽然现在陈潮祖被神化,《中医治法与方剂》也提高到极高的地位,我认可这是内经派的成熟,但是伤寒论学者如何去学习他的东西是另外一回事。同时伴随的就是今天台湾的新生代萧圣扬他们也在不断完善内经派的东西,以后我们会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至于医案,我觉得陈潮祖,蒲辅周,马光亚的都可以借鉴学习,或许作为伤寒学派的可以得到不一样的思考。如果参考医案的话。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了一百二十人左右的中医临床家医案。大家是可以去看看,里面的医案八九成都是内经温病的思路。


     内经体系的不完整,是可以上工治未病,可是作为人总有惰性,所以就如华佗三兄弟个故事,我们需要菩萨心肠,但是必须有金刚手段。所以期许这个体系不短成长。然后伤寒学派也可以在成长中不断借鉴有益的东西。



未完,后续(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黑话”中医自学(二)----折衷的中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