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问题:小宝宝能培养科学思维吗?
Dr. 魏
我在之前的节目里推荐大家去逛博物馆,而且强调说,逛博物馆最重要的不是记住多少知识,而是激发孩子的兴趣,启发他的思考,培养他的科学思维。国际博物馆日一年就这么一次,但是你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天天都可以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能力。
今天我就来说说这个话题,因为上一期节目播出后,我发现很多家长还是低估了孩子的潜能,有家长说:“Dr. 魏,我家宝宝才三岁,也要培养科学思维吗?他还什么都不懂啊!”
我的回答是,这是错的。所有宝宝,包括你家的三岁宝宝,都是小小科学家、都有科学研究的本能。
每个孩子从小都有科学研究的本能
伯克利大学心理学系的Alison Gopnik教授,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宝宝也是哲学家》。她在这本书里指出,大家经常会以为,孩子不懂逻辑推理,不理解事情之间的因果关系。
但其实,那是因为大人经常用孩子不熟悉的东西来考他们,比如“晚上为什么会天黑?”宝宝的答案经常会非常可笑,比如“因为天黑了我们才能睡觉。”好像他们真的不理解因果关系一样。但是,如果你用他们熟悉的例子去问他们,比如“为什么小明饿了就去开冰箱?”哪怕是两岁的孩子也会回答说:“因为小明知道冰箱里有吃的。”
孩子脑中的这个因果关系是怎么来的呢?就是通过不断地观察世界,从已知事实中构建因果关系,然后再用事实来验证和修正自己的模型。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我问我女儿“为什么有的鱼游得快,有的鱼游得慢?”她通过观察,提出一个假设,就是小鱼怕被大鱼吃,所以必须游得快,大鱼不怕,所以游得慢。我让她又注意到还有小鱼也游得慢,这是一个否定她的假设的事实,那么她就根据这个新的事实,重新去修改她的假设。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科学研究过程,这个过程并不神秘,小宝宝天生就会。宝宝不但会从观察中学习,他还会自己主动地做实验呢!比如你发现一岁大的宝宝,喜欢扔东西,你给他一样东西,他扔一样,你不给他东西,他手里随便够到一样东西,也往地上扔。
很多家长为此很恼火,但其实没有必要,你家宝宝这个时候是在做科学实验。第一,他发现手一松开,东西就离开手了;第二,东西离开手后,是往下掉。“咦,这个规律好好玩,我来多做几次实验验证一下吧!”
这不仅是在探索客观规律,也是在探索关于自己身体的规律。他还会进一步尝试,把东西扔近,扔远,扔在地板上和扔在桌子上,听一听不同的东西扔在地上的声音。这些在大人看来好像是无聊的捣乱,但是对孩子来说,其实是探索世界的过程。
孩子就是这样,不停地构建自己大脑里的“因果关系示意图causal map”,也就是把外界的事物和关系,投射到自己大脑中,这样他们才能对世界有个更好的理解。Gopnik教授打比方说,就好像你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如果没有地图,你只能瞎走,但是有了地图,你就能设计最快最好的路线,甚至做新的城市规划。
人类大脑里的认知示意图,能让我们摆脱像动物那样,只能靠一次次试错来学习,我们能整合已有的信息,主动设计新的因果关系,构建出更强大的认知联系。
科学思维能力对孩子来说一点都不难,反而是他们的本能。但是如果你不注意,说不定也会扼杀了你家的小小科学家。很多家长喜欢给孩子填充知识,其实不应该是给孩子大脑装进去一个个独立的知识,而应该帮孩子找各种事实的因果关联,让他们更高效地整合信息。
宝典查询结果
该怎样保护、培养你家宝宝的科学思维能力呢?之前节目里,我提到了带孩子去逛博物馆时,要把重点放在引导他观察、思考上,而不是记住多少知识点。孩子的生活,也可以说是最好的博物馆。在这个博物馆里,原则也是一样的。
我给你三个建议:第一,改变观念,思维能力比知识重要;第二,对生活和大自然多观察、多互动;第三,问问题,而不是给答案。
1.思维能力比知识重要
我先来说第一条,你必须得树立一个观念,就是获得科学思维能力,比学到多少知识点更重要。
科学思维的本质是什么?是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不仅仅是科学家需要这种思维能力,任何职业都需要。比如做销售,有一个单子没有做成,要不要想想为什么?开淘宝店,有一个宝贝比其他货物更受欢迎,要不要琢磨一下原因是什么?包括在日常生活中,有个朋友最近不理你了,你需要找出原因;手里有点余钱,该怎么理财,也需要科学思维。
古人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孩子小时候最重要的是建立思维模式,获得构建大脑认知示意图的能力,而不是能背多少知识点。如果只有知识,但是不知道其中的关系,那他大脑中的认知示意图是一片空白,只有一堆地名漂浮在上面,但他不知道怎么从这个地方走到那个地方去。
反过来,只要他掌握了构建认知示意图的方法,也就掌握了科学思维能力,那就相当于他学会了如何画地图。虽然他现在知道得不多,但是他会慢慢地把所有学到的知识都连接起来,地图越画越大,越画越详细。
孩子的科学思维能力越强,就越擅长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他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世界,而且能把不同的信息记得牢靠,因为他很容易地就能找到信息之间的关系,并且还可以从已知的示意图出发,设计新的认知路径,这才是创造力的源头。
所以,你要引导孩子多观察和思考,而不是记忆知识。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能力。
2.对生活和大自然多观察、多互动
第二,要观察和思考,生活和大自然比书本更合适。有些家长有个错误的观念,好像只有从书上学到的知识,或者大人教给孩子的答案,才算学习。但其实,孩子通过对生活和大自然的观察和互动,能学到的要比书本中的知识更生动、更深刻,也记得更牢。
我在上一期说了,要尽量带孩子去能动,尤其是能互动的博物馆。因为这样才是他自己观察、思考得来的知识。在生活中也是一样,观察、互动不仅能得到知识,而且能够锻炼他的科学思维能力。
美国有个著名的物理学家,叫理查德·费曼,他是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家获得者,被英国的《物理世界》杂志评为有史以来十位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他回忆说,他对科学的兴趣来自于他父亲的启发。他讲过一个故事,说他小时候跟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他们忽然看见一只奇怪的鸟,那个小朋友就问他:“你知道这只鸟叫什么名字吗?”费曼说:“我不知道。”那个小朋友就嘲笑他说:“这叫褐喉画眉!你爸爸从来不教你吗?”
费曼说:“我爸爸当然教我,他让我看那只鸟。他说:‘哪怕你知道这只鸟在全世界各种语言里叫什么名字,但你仍然对这只鸟一无所知。你应该仔细观察这只鸟,看它在干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
你看,费曼爸爸要孩子从大自然里学到的,不是要他记住这个名词,而是要他观察、思考。费曼的科学思维能力,就是这样被他爸爸慢慢培养出来的。
3.多问孩子问题,而不是直接给答案
第三,孩子在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肯定有问题,对于他的问题,你不要急着给答案,而是应该尽量引导他自己去寻找证据、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甚至在他没有问题的时候,你还可以来提问题,去激发他的思考。
比如有一次我女儿问我:“爸爸,为什么所有的东西都是往下掉?” 我当然可以直接跟她说:“因为万有引力。”但这个词对于孩子来说,其实一点意义也没有。 所以我反过来问她:“不对,也有东西不是往下掉的。比如说地球,它是往哪里掉呢?” 我女儿此前已经了解了一些天文知识了,她说:“对啊,地球不往下掉!” 我又问:“那地球是在怎么运动呢?” 她说:“地球绕太阳转!” 我说:“对。东西往下掉,和地球绕太阳转,其实是同一个道理。你知道为什么吗?”
这就把她的兴趣给勾起来了。然后我再来给她详细讲解里面的原理。如果我一开始就说“万有引力”,那她还是没法真正理解东西为什么都往下掉。
Dr. 魏的小“叨叨”
最后我也要叨叨一下,因为你可能会说:“哎,Dr.魏,你是个科学家,所以你会用科学研究的思维去训练你的孩子。我不是科学家,你说的这些我都做不到啊。”
那我要提醒你,不是说只有科学家父母才能训练孩子的科学思维,比如费曼,他父亲是销售经理,他母亲是家庭主妇。我自己的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会计,包括我认识的那么多科学家同事,出身科学世家的是极少数,大多数人的父母是普通职业。
反过来,著名科学家的子女,有很多并没有成为科学家。所以,重要的不是你的职业,而是你如何培养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