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52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读后感

这本书阅读体验太难了,我整整看了五个月,从冬天看到了夏天。

我是从一个喜欢博主知道这本书的,推荐语写着是入门哲学书,我心想入门哲学书,肯定是语言浅显易懂的,单看这个书名也很难联想到哲学,心想肯定是借用生活琐事来呈现哲学观点,看下去才发现是自己想多了。我先大概的介绍一下作者生平,因为本书几乎是作者的个人自传。

作者生平

罗伯特•M.波西格(Robert M. Pirsig),1928年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双子城。15岁进入明尼苏达大学主修化学,后又学习哲学,之后在该校攻读传播学硕士;他曾到印度伯纳雷斯印度大学学习东方哲学,并担任修辞学教授。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因为西方倡导的二元对立与二分法带来的分裂而困扰不已,因而一直试图寻找支离破碎的文化的整合之道,这些问题长久折磨着他并让他焦虑又烦躁。1961年他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和临床忧郁症,被多次送进医院。1963年起接受了多达28次的休克疗法,在此期间妻子与他离婚。后来他终于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论并且出院,转而开始潜心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1968年他与长子克里斯一起骑着摩托车从双子城出发,在中西部旷野、洛矶山区和西海岸从事心灵探险。他希望从狭窄而受限的自我解脱,于是才开始这场横跨美国大陆的万里长旅,一路经过复杂经验与反省思考,终于恢复了自我的完整。

这本书相当于是波西格的人生自传体,但是与普通的自传体不同的是,在书中她把自己人格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骑摩托车周游美国是表面的我,另一个是在发病前在大学里面当教授的费德诺。表面的我与儿子克里斯骑摩托车横跨美国大陆,进行一场“肖陶扩”之旅,“肖陶扩”简易的理解为野外生存体验活动,稍后我把详细说明放在最后;而另一个我费德诺会在骑行过程中穿插的思考哲学问题“什么是良质”,寻找“良质”的自我实现之旅,良质可以理解为“美好的品质”,分为古典派和浪漫派。这本书的结构是穿插叙述,在我之前没有任何哲学理论基础时,看的特别心累,故事的结构为写一段表面的我带着克里斯骑行在美国大陆时看到的风景和摩托车出现故障时我的解决思路,也就是理智时的我;另一边是表面的我在骑行的过程中脑海里在思考费德诺关于“良质”的问题,也就是哲学问题自我实现,这时候菲德诺表现的是感性的我。可以粗略的理解为,表面的我在旅程中扮演的是一名理智的“摩托车维修技师”,在良质的划分中属于古典派;费德诺是一名修辞学教授在追逐真理“良质”的路上。

    这本书我仅仅只是做到看完本书,对于书中作者要表达的深层次含义我只看个表面,完全没有参透,很多豆友表示我国老子和孔子在几千年前智慧就有提及,我认为哲学根本思想是互通的,就像书中说的“良质”是基础知识的基础,是介于理智和感性的中间,但却无法去定义,一旦被定义那就是不良质了。

ps:肖陶扩运动

肖托夸(Chautauqua,又译学托扩,肖陶扩)是19世纪末期与20世纪早期在美国非常流行的成人教育运动(同时也指其集会教育形式)。在1920年代中期以前,肖托夸集会在美国农业地区广为传播。肖托夸为社区提供娱乐与文化教育,与会成员包括了当时的演说家,教师,音乐家,艺人,牧师和其他各方面专家。但这一运动随着广播,电视,电影等的崛起而逐渐消亡。

你可能感兴趣的:(day52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