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的第二支是内制
内制(niyama)分别是洁净( sauca)、满足( samtosa)、苦行( tapah)、内省( svadhyaya) 、臣服于神( Isvara pranidhana)
“内制”( Niyama)是指每天规律进行的实际行为,因此“内制”的戒律要求人们做的都是一些需要身体力行的实践方法。
“纯净”(Sauca),就是身体与思想、心灵的洁净,首先必须是清洁身体,保持外在的洁净因为我们的身体层面的洁净对我们的心理层面有着积极的影响。当人心洁等,会心生欢喜。
饮食是影响身体层面的重要物质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尽量食用自然的、新鲜的、清洁的食物,选择能让自己的精神处在悦性状态的食物。
同样,我们也应该控制我们的精神食物,在阅读、交谈、听广播、看电视、娱乐等方面都应该保持一定的警觉,让我们的思想和心灵避免受一些世俗陋习的污染,保持身心洁净的状态
“满足”( Samtosa),首先是一种精神态度。圣哲帕坦伽利把它包括在“内制”中是为了强调只在表面上表现出满足是远远不够的。瑜伽修习者应该在生活中控制自己的行为,在实际行为中表现出真实的满足,很多人都声称他们非常满足,对世间万物不再有任何欲求。但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表面,他们仍然追求着各种物质的享受,追逐着世俗的利益。真正的瑜伽修行者应该握弃这样内心不满足的心态。
“苦行”( Tapas),指对身体及感官的控制与训练。在传统瑜伽修持中,对身体及感官控制的非常多,其方式也非常多,静默、禁食、呼吸控制法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瑜伽修行者可从不同的方式中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的形式进行练习,逐渐培养和训练对自己身体和感官的控制能力。
“内省”( Svadhyaya),也可以理解为“研读”、“学习经典”。主要指自我学习经典或其它论述灵性层面的书籍,也可以只唱诵、吟诵颂歌。对神圣经典的学习有助于在瑜伽道路上不断取得进步, 提升自己的精神层面。
臣服于神性(Ishvara pranidhana):这里的“神性”( Ishvara)一般指的是“至高无上的意识”,
不是个别的灵魂,而是“至高无上的灵魂”或“至高无上的存在。”这里所说的“臣服于神性”( Ishvara pranidhana)是一种心理状态,而并不是外在的行为,主要是指身体顺从于内在的真实的自我或者说内在的“神性。”
制戒和内制就是要求瑜伽修习者能够自制和自律。从身体层面控制个人的行为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在精神层面控制自己的思想,从而使自己的心态趋于真正的平和。
正确地理解和认知“制戒”和“内制”的各项内容非常重要,它们都是调控个人行为和精神态度的必要准则,对于“制戒”而言,对心理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对“内制”而言,身体行为是最重要的。
第三支:体位法 Asanas
指瑜伽姿势,也称之为调身。
体式的练习增强身体的觉知,洗刷身体的懒惰、惰性,身体觉知好,能量更足,才能进行呼吸控制法的练习和冥想的练习。
第四支:呼吸控制 Pranayama
指的是对呼吸的延长和控制。主要包括对吸气、呼气、吸气与呼气之间的停顿,呼气与吸气之间的停顿的控制。
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都不是呼吸控制法。
完全式呼吸,月亮、太阳调息,乌加依呼吸,圣光调息,这些才是呼吸控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