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一个精彩的暗语

公元前597年,楚国攻打萧国。

在此之前,晋楚之间刚刚爆发过邲之战,以楚国战胜告终。我们知道,到春秋中晚期,国际形势就是晋楚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小国纷纷依附或被灭的历史。

楚伐萧,胜负几乎没有悬念。

在两军阵前,萧国的还无社忽然对楚国人喊道:麻烦帮我喊一下贵国的申叔展。

于是,还无社和申叔展二人在阵前,当着两军将士的面,展开了一段非常诡异的对话。

申叔展:「有麦曲乎?」
还无社:「无。」
申叔展:「有山鞠穷乎?」
还无社:「无。」
申叔展:「河鱼腹疾奈何?」
还无社:「目于眢井而拯之。」
申叔展:「若为茅絰,哭井则己。」

两人的对话,就算翻译成白话文,也是不知所云:

申叔展:「有酒母吗?」 还无社:「没有。」 申叔展:「有川芎吗?」 还无社:「没有。」 申叔展:「得了湿寒的病怎么办?」 还无社:「看见枯井就可以拯救。」 申叔展:「如果有一根草绳,在井上哭的人就是自己。」

据《左传》记载,第二天,两军交战,萧国溃败。

楚国的申叔展看到一口枯井,井上有草绳,于是就放声号哭,然后从枯井中救出还无社。

是不是还有点懵?

我初看这段文字的时候,完全没懂这里面的逻辑,后来看了注释才知道。

根据杨伯峻的注释,“麦曲”就是现在的酒母,用来酿酒。山鞠穷即川穹。

这二者都有抵御湿寒之气的药用。

所以楚国的申叔展最开始问还无社,有没有麦曲和川穹,是在暗示他可以逃亡到泥淖潮湿之地暂避。

但还无社没听懂暗示,接连回答了两个“无”。

申叔展只能再把话说得明白一些。“河鱼”指的是黄河里的鱼,“河鱼腹疾”应该是当时的习惯用语,代指因水湿而引发的疾病。

申叔展问:“得了湿寒病怎么办?”是再次暗示还无社可以躲避到幽闭低洼潮湿之处。

这一回,还无社终于听懂了,于是回答:“看着枯井可救。”仿佛是对上一句湿寒病的答复,其实是告诉申叔展自己会躲在枯井,等他搭救。

但是枯井又不止一个,如何判断到底在哪口井里呢?

申叔展就让还无社在井口安放草绳作为标志,并且暗示他,到井口哭的才是我申叔展,如果是其他人,你就不要出来。

估计当时在场的兵卒们也都听懵了,这俩人在语无伦次个什么东西?

我之前在网上看过一个话题,就是说如果被绑架、被骗进传销组织,旁边有人监听的情况下,怎样向外界传达求救的信息?

基本的方法,就是在正常的话语中,加入几个特殊的关键词——这几个关键词既要让亲友能立即意识到反常,又不能让监听者察觉。

比如说,接电话的明明是父亲,但你开口就喊:“爷爷,能给我打xxx元钱吗?”而实际上,爷爷早在多年前就去世了。

这种时候就很考验对方的理解能力和双方的默契程度,像还无社这种,明明是自己主动向申叔展求救,结果对方给了两次暗示都没听懂,就很让人捉急……

这个故事也是最近才看到的,在先秦的战场上,遇到熟人的情况还是比较常见的,有点惊讶的是,申叔展这个人的应变能力真的不错。

因为是好朋友还无社主动要求与他对话的,但是在还无社什么都没有说的情况下,申叔展马上就明白了他的意思,继而谋划搭救的方法,抛出提示,最终完成救援。

暗语这个东西,原来先秦就已经用得这么溜了啊……

晏听2020/03/04

你可能感兴趣的:(春秋时期一个精彩的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