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是说话忘加了主语,我就开始自作多情对号入座了

无意中看到这句话,不禁拍案叫绝!

这不就是,我与W上午在微信聊天中发生小插曲的写实嘛。

那上午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其实,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小的一件事。

【一桩小事】

昨晚十一点半,W问我,如果有高铁优惠券,帮她买高铁票,这样优惠点。咱们打工人不容易,过日子得精打细算。 我二话不说直接问要买几号的票,然后开始搜罗手机各种APP,看哪里有高铁优惠券,哪个优惠券更优惠。

又怕第二天自己忘了这茬,就让她明天提醒我,同时也把自己找到的一种购买优惠的方式截图给她。这种优惠的方式是花低价买优惠券,约估便宜六七元这样。富人是无法理解穷人的这种“精致薅羊毛”!

【一句话引发的来回】

上午一早,七点多,W就发来一条信息:领了个五元券我自己来买吧。

上午这个时间点,我准备早餐和换衣服。一看到W的信息,立马就回复:你怎么买,在我的账号里。

当我第一时间看到她这句话,立即想起了,她昨晚让我帮忙买更优惠高铁票的事。我自然且快速地意会了她的话:你领了个五元券,我自己来买吧,就是让我领个优惠券给她,她自己去买的意思。

BUT,她要这种操作方式,我就很奇怪,我领的优惠券,怎样能给到她去买呢?除非她登录我的账号,不然没法用。但这个优惠券也没有兑换码之类,直接是绑定小程序里手机号的,没法给她用。

于是又问了W:怎么把优惠券给你?

然后她可能也疑惑,说,她用自己的券买,不需要我把券给她。

当我表达我的不理解时,她第一时间是说我傻,但我觉得没必要这样。此刻,我还没理解清楚,你却只顾表达你的情绪。当她说我傻的时候,我意识到她的话,已经让我产生误解。

【为何会有误解】

为什么呢?

W说:领了个五元券我自己来买吧。

这里面其实是两个意思一起表达了。前半部分“领了个五元券”没有主语,看信息看得快的人容易误解成“你领个五元券”;后半部分“我自己来买吧”,这个一般大家都能秒懂:是她自己来买。

有些人会说我太计较,太咬文嚼字。可这种不加主语的日常表达,在生活中普遍存在。普遍存在即合理吗?而且容易引起误解。

 这个当下,这一秒,微信聊天的频率非常频繁。但,很多人发现,微信聊天中有很大部分时间是花在解释自己的表达上。

其实,大家都是善意,只不过就是懒,懒得把一个句子表达完整,懒得把“你我他”等这类主语加进去。觉得日常生活聊天,没必要这么严谨,没必要这么咬文嚼字。但这也反应了他们的心理,很多时候是从自身考虑出发,忽略了沟通的本质。

【多花一秒】

沟通是什么? 沟通是把自己脑海里的信息清楚且正确表达出来,让对方能理解和懂。很多时候,我们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如果我们能在表达之前,多几次反问自己:“我这么说,对方能懂吗?”“我这么说,会引起歧义吗?”,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知晓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思。

如果把W的第一句话改成“我领了个五元券,我自己来买吧”。或许就没有今天上午的误解产生。 虽然是很小的一件事,很多时候,宁多花一秒思考自己的表达,也就少发生一场误解。

 事情很小,及时理解,小事化小则是一个笑话;如果误解越深,也有人可能杠起来闹掰了。

你只是说话忘加了主语,我就开始自作多情对号入座了!

没关系,我下次会学习跟你确认你漏掉的主语!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只是说话忘加了主语,我就开始自作多情对号入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