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三期开始知道的赠书活动后,便像魔怔一遍,心心念念地想被选中。其实家里囤了一大堆还没有开封的书,但就是想有一个被别人赠书的机会,因为觉得里面多了一分期待与惊喜。
可是好事多磨。从初看到名单上自己名字的难以置信到欢呼雀跃、放声尖叫;从一遍遍确认名单到由快递小哥制造的一场场空欢喜;从和深海鱼猫猫的简信聊天互相宽慰到旅行回来后依旧没有消息的失望······终于在10号的时候,《真相推理师》和我见面了,等待太过漫长,以至都不敢看得太快。
可这本书的精彩让我不舍得停下来。
随着故事一点点地展开,心中堆积着越来越多的疑惑、恐惧也一点点加深。无论是白衣女子下半身触目惊心的血迹、在湖畔楼里笑吟吟地、散发诡异气氛的招财猫还是六具死状恐怖的尸体......随着描写我不由在脑中展开想象,然后便起了一层鸡皮疙瘩。为了缓解只得继续看下去,因为只有真相大白了才能不再害怕。
这本书我觉得有三点特别好。其一是像“小百科”,比如提到了“张举烧猪”,不会一带而过,让不清楚的读者额外花费时间去解惑。其二是读起来“接地气”,所写内容很易理解,读起来相对轻松;“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关于健一公司给老关系户们不菲的车马费这点,我觉得让整个案件更加丰富、立体了起来。其三是景色环境描写。“不远处,几只麻雀聚集在草丛里叽叽喳喳地叫着”、“几只麻雀忽然飞走了,那些小小的灰色身影牵着郭小芬的视线,直至它们消失在树叶间”、“仰着头眯缝着眼,望着深秋已经稀疏的树冠,仿佛曲终人散之后犹在回味一缕余韵”......这些描写虽不多,但是却恰到好处,让读者更能进入到书中去体味。
案件死的是人,查的、被查的也是人,书中涉及了很多人,我也不断地怀疑一个人,然后推翻自己的推测,再怀疑,再推翻......自己的推测不必多说,想来谈谈对书中几个人物的感受。
楚天瑛,想以“有为青年”来概括,因实在不喜他对刘思缈的感情,那句“你们通通给我滚,谁也不许碰她一下”和“你想不出,那人就是你杀的”,让我厌恶至极。
刘思缈,我对她的态度是一直在改变的。从所谓百度上的搜索结果,感叹她的天赋;到祥林嫂一般的询问、拿走犯罪现场的遗书、扭曲的心理和记忆,我对这个痴情爱着的女人充满同情与心疼;再到对她自杀、酗酒的不解与鄙夷;“任何无条件服从”都是魔鬼以及走进大门那一刻她是一个科学家的敬佩;可要是她没有执拗地沉溺在香茗离开的痛苦中,是不是故事中的大家就不会那么辛苦,绕来绕去才好不容易回到一个原本正确的、该开始的地方;而无论生活还是故事,都没有那么多的假设。所以,对于思缈,我把她定位在对爱偏执的天才科学家。
郝文章,我觉得是一个为自己目的不择手段的记者。说不择手段,是他“以怨报德”般用录音笔窃取郭小芬等人的谈话内容,这种方法我不敢苟同;说记者,是他尊重这两个字,会没日没夜地写稿子、真心实意想以记者的笔为百姓办事;说为自己目的,则是至死仍对五行阴阳镜有辐射的执念,虽说是自学成才、半路出家,但这也不应成为以一己之见便对重大新闻肆意胡乱报道的借口。他可以说是悲剧式的死得其所。
雷抗美,是我全书中最喜欢、认为最可惜的一个人物。无论是知青时期偷中医古籍为了继承老祖宗的好东西,还是一心为患者着想、对科学始终如一的执着着、渴望科学宣教;即使健一公司赚着昧良心的钱,对于五行镜他还是选择保持客观的态度。这怎么看都是一个脾气有一点古怪却可爱得不行的小老头。可就是这个老头,躺在医院里不知能否清醒过来,他的敌人们在庆祝承办中国健康科普论坛,这些让人对迷茫的前路更加绝望;可是,我还记得,雷抗美的学生给郭小芬打过电话,将检测结果告诉她,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一个雷抗美倒下了,他的学生会继续坚持着对科学不盲从的严谨态度?是否在其他地方仍存在着倔脾气的小老头?
郭小芬与马笑中,一个是脸蛋、思想、人品兼具的敏锐记者;一个是矮胖、幽默、有担当的人民警察,这两个的互动可谓是整本书中的一抹亮色,读起来感觉很活泼,希望二人最后能够携手。
陈少玲与张大山,这两个人的少年时代让我联想到虎背熊腰的少年对娇小柔弱的少女笨拙的喜欢。花一百块翻译歌词的大山、找少玲下馆子的狗熊大山、不肯接受探监的大山、湖畔楼中把事情揽在自己身上的大山、湖畔楼事件后的大山匆忙定亲的大山......每一个,都是深爱着少玲的、等了她好多好多年、想一起过好日子的大山。可是少玲呢,喜欢大山吗,应该不喜欢的;爱吗,可能是爱的。书中的“大山子,你知道吗,其实我......”以及“我只要你等我”是不是就在告诉我们这一点呢?我觉得他们两个可能不适合恋爱,但是却适合做夫妻的。喜欢是悸动,大山有的;爱,我认为是陪伴,是一起生活、去面对欢乐、忧愁、幸福和磨难,他们两个都有。再激烈的爱情最后都变成了朴实无华却不可分割的亲情,既然都经历了生死,就在一起吧。“黑暗中我默默地躺下了——等待着你呦,就像黑夜等待着白天......”一切好像在开始就已经注定,事情的发展不过是要印证预言;但每一个黑夜终迎来白天,所以我想大山也会等来他的少玲。
李家良与乌云其格,我很不解。为什么乌云其格用尽一生痴痴的等待与爱恋,仍旧没有把李家良盼回来?那个“看书最多、学问最大”的李家良为什么会给健一公司做起了虚假广告代言?难道少年时的老成已预示着这一切,因为当初看得太明白,所以到老反而失望从而与其同流合污?是否只有最终的悲剧式结局才能衬得上当初那个伴着在壮美旭日中飞奔而来的少女?
除去疑惑,我还有很多想知道的事情。香茗去了哪里、到底犯了什么罪,健一公司一行6人,李家良为达搞垮公司的目的人人都该死吗,带上3M耳塞次声波就不会和人体产生共振(次声波可否穿透皮肤)、伤害身体吗......入戏太深,难免想把边边角角都了解个透彻,许是写作手法,在有限篇幅中主要讲述要表达的核心,疑惑留白给读者想象,我总觉得相比于前面细腻的描写,结尾略显仓促。
还有一点,个人写作风格可以理解,但书中“呼延云”这个角色让我格外出戏,外加诸多赞美,难免有“王婆卖瓜”之嫌,稍感违和。
取代者和被取代者其实是一样的。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旧朝代的衰落与新朝代兴起,何曾改变过其剥削本质?旧手机丢了,一个更新更好的就能安抚心绪......取代者不过是编织了一个更大、看起来更精美的谎言来让我们沉溺其间。保健品也是,相对于吃药这个看不见头的漫长过程,保健品信誓旦旦的效果与保证让人垂涎。人天性中就喜走捷径,更何况是垂暮之年、科学素养较低、没有严谨科学态度的老人。
科普科教前路漫漫,但仍要一步步走下去,我们不能辜负科学领域里的雷抗美式人物。若是取代者注定与被取代者一样,那么便希望量变最终可以成就质变。
最后要说,整体来看这本书是值得一读的;非常感谢给我的这次阅读并分享读后感的机会;自己文笔仍有很大进步空间,这次是在deadline之前提交感受,若有机会,一定重读全书继续完善,也希望有缘看到文章的大家可以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