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兔的神话传说
传说古代有一只白母兔长期生活在月宫中陪伴仙女嫦娥,它每天在桂花树旁辛勤地用杵臼(chǚ楮jiù旧)(制药工具)捣制药材。后来逃来人间,“望月而孕”,繁殖了起来。《抱朴子》的作者葛洪说:“它可活千年”。《岳阳风土记》载:“岳阳人以兔为地神,不敢猎取它”①。苏东坡说:“中秋月明则是秋,必多兔”②。
古书上又记载:“若是帝王尊重老人便能出现白兔”③由于在古代把各地的白兔都当成是神,所以凡是捉到或是见到了白兔的都认为是很吉祥的象征,从而贡献给或是向皇家报告。如魏文帝黄初(220—226)年间“有郡国十九次说到白兔”④ 。
《古今图书集成》上说:历代“各地献白兔的共计先后有54次之多。”《宋书》(403—479)上说先后有人献白兔二十起,又有人见白兔14起⑤。地方上每次献兔皇帝皆很重视,每每要举行献兔典礼或建庙祭祀。如唐高祖李渊武德二年(619)平阳西北(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出现有玉(白)兔,于是李渊派使者祭祀,并派人替它造了一座“玉兔观”。接着到了高宗麟德年间(664—665)又有人在原地见到了白兔,高宗也派人去祭祀,并且扩大了原来“玉兔观”的建筑规模。以后到女皇帝武则天通天二年(697)又在原地见到了白兔,又说当时在见兔附近的地下还挖到了一只玉石兔,“端丽无二”(注:这明明是有人弄虚作假),于是她也派人奉祀,并把“玉兔观”扩大,改名为“玉兔寺”⑥。但也有个别皇帝对献兔过多、每次举行献兔典礼,还要赏赐给献兔人很多金钱,不胜其烦,于是下旨免献。如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便传旨:“兔不过以供玩耳,它并不是什么瑞(吉祥)物也,今后不必来献了”⑦。
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应天(今南京)巡抚陈轼又再次献上了一只白兔说它是:“希世之珍,王之瑞(吉祥)也”;“这是生逢圣世,皇上万寿无疆”。嘉靖皇帝又下旨:“不必举行献贺之礼,今后不必报告此事了”⑧。于是兔的神话传说的程度便逐渐大大的降低了。
二、古人把野兔在墓地上出现当成是孝顺父母的象征
1、华秋:隋朝初年汲郡(今河南省卫辉县)人,他在父母墓旁搭了一间草房守墓,并且一人挑土成坟。大业初年(605),隋炀帝征调民间的动物皮毛作享受,于是各地官员大肆猎取兽皮。当时华秋的草房中,有一天突然逃来了一只白兔,躲缩在华秋的脚旁,猎人来了后,见到了这种奇异的现象,也就免去了对它的猎杀。从此以后这只兔子便经常住在华秋的草房中,而且在他的身旁很驯服;⑨。
2、陈思道:今江苏江阴人,宋真宗咸平元年(998),葬母后他于墓旁搭了一间简陋的房子守墓,日夜悲痛,白天有白兔驯服,夜晚有虎豹围房而睡,地方官向皇帝报告他的事迹,于是得到“挂丝绸于大门”的表彰,以表示他是一个孝子10。
3、杨太博:资州(今四川简阳市)人,从十六岁起便在父母墓旁住草房守墓三年,有猛虎驯服和白兔出现11。
4、裴子野:南朝梁武帝中大通二年(530)父亲病重时,他整天眼泪不干,及葬,每上坟,有白兔、白鸠驯扰其旁12。
5、何保之:梓州(今四川三台县)人,葬母,负土成坟,庐(住小房)于其侧,日有群乌哀鸣不去,又常有驯服的兔子坐在凳旁,人们都说这样的事迹稀奇,于是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初年(1008)受到皇家诏书的表彰13。
6、支渐:资州资阳县(今四川省简阳市资中县)人,他年已七十,葬母,住于墓旁草房,负土成坟,三时(早、中、晚)哭泣,由于哀伤过度而使得他的身体很消瘦,竟有白蛇、白狸、白兔驯扰其旁14。
7、东汉学者蔡邕(132—192),陈留圉(yù玉)(今开封市陈留县)人,很孝顺,于老母墓旁建草棚居住,有兔驯扰其室,旁又木生连理(即不同根的树木,其支干连生在一起)当时,人们都看成是吉祥的象征15。
三、古代捕兔、射兔的故事:
l、金代,女真族人完颜宗雄(1083—1122)九岁时就能射中正在跳跃飞跑中的兔子,长大成人后,能拉硬弓(费大力气的弓)射中三百步外的兔子16。
2、唐太宗李世民(598—649)有一次逢到一只兔子跑过马前,他一箭就射中了它,从而很受到臣下佩服17。
3、北周天和五年(570),将军窦炽和宇文护比赛射兔子,一天下来,窦炽射中了17头,而宇文护仅射中了11头,从而,使宇文护感到很难为情18。
4、郭稹:今河南郑州人,北宋康定元年(1040)出使契丹(古族名,古国名),契丹王对他很客气,并且请他一道外出打猎,又请郭稹射兔,他一箭就射中了一只飞跑的兔子,这么好的箭术使契丹王手下的很多侍臣皆很惊讶、佩服。于是契丹王特地把自己骑的一匹骏马和很多物品送给他作为赠礼19。
5、北魏贵族子弟、鲜卑族人拓拔库汗于世祖(太武帝拓拔焘)始光三年(426)跟随拓拔焘去北方视察,途中,恰巧有一只兔子从皇帝的马前飞跑而过,随即命令库汗射兔,“当即应弓弦声而中”。皇帝很高兴,特地赏赐给库汗一只金兔子,以作为表彰和奖励20。
6、矫慎:东汉时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区)人,他和老乡马瑶隐居在淠山(今陕西陇县东南),他俩人用网捉兔子作为生活来源,并得到附近邻居们的称赞,说他俩有助于改变当地的风俗,(非不劳而获)附近的老百姓称马瑶为“马牧先生”21。
四、其它有关兔子的故事:
1、安重诲(?—931),应州人(今属山西省),是后唐明宗李嗣源(867—933)手下的尚书令(相当于以后的宰相),权力很大,当时宿州(今属安徽)有人献白兔,他说:“兔阴且狡猾,虽然全身是白色那又有什么吉祥之处呢?”推却了此事,而不向皇帝报告22。
2、梁冀(?—159),东汉大奸臣,他在河南(今洛阳市)城西,要士兵和罪犯费了几年的时间建造成了一个几十里范围大的“兔苑”。里面养了很多兔子,而且命令在兔子身上剪了毛作为为识别的标志,如有人杀了兔子,就要处死。有一次一人误杀了一只兔子,而被他连坐处死(一人犯法而连亲属、邻里或主管者等都连带处死)的竟有十多个人23。
3、秦始皇(前259—前210)手下的大将蒙恬(前221左右)率领20万大军屯守北长城,但他要广大士兵猎取兔子,拔兔子毛做毛笔,以提高士兵和百姓的文化水平24。
4、狡兔三窟:据说兔子胆小、聪明而又狡猾,它每打地洞总有三个出口,以便防止野兽们侵害和便于逃跑。又一种说法是《辞海》:“狡猾的兔子有三个窝,比喻藏身处多,便于逃避灾祸。”
5、孟尝君和狡兔:孟尝君即田文,战国时齐国贵族,封在薛(今山东滕州南),号孟尝君,曾为齐国相,手下有食客三千人,开支浩大,于是放高利贷于薛,后来派食客冯谖(xuān宣)去收债和利息,他去后把借款人的借据皆烧掉了,说是替孟尝君买回了“义气”。后来孟尝君被人诬告,说他要谋反,于是被齐王废。他便托病归薛,“受到了当地民众扶老携幼的热烈欢迎。”于是,孟尝君对冯谖说:“果然你给我买到了‘义’了”。但冯谖却说:“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再凿二窟。”25
6、守株待兔:战国时期有一个宋国的农民看到:“田中有株(树桩),兔走触株,折颈而死。”于是他丢开农具:“守株待兔,希望再得。”结果是:“兔不可复得,竟成了宋国人的笑话。今天想用古代的政治来治理当代之民,那就是‘守株待兔’了。”26
7、楚王和兔(神话):楚王和群臣在江汉平原及东、西、北三面一部分丘陵山峦地区(叫“云梦”)打猎,放出好猎犬去追一只狡兔,花了三天的时间才把它捉到了。“兔肠像铁。”工匠说:“它可以做剑。”27
8、“虎毛红管笔”(神话):唐·天复元年(901)有一个靠租马搞运输为生的青年人,很穷。有一天遇到仙人送给他一支“虎毛红管笔”说:“今后你想要什么东西,只要对笔毛呵气(吹气传温)就可以立即得到了。可是夫妻之外,只要第三者知晓就不灵了。”以后,果然很灵。但是有一天晚上,他们夫妻二人想吃“兔肉羹”,连向笔呵气吃了好几碗,实在吃不完了,就送给了邻居并告知实情。从此,“呵之无应”(向毛笔吹气竟再无反应了)28。
9、从前,齐国有一个跑得很快的的兔子叫“东郭逡”,它一天能跑五百里。同时,齐国也有一只跑得很快的狗,名叫“韩子卢”,它一天也能跑五百里29。
10、齐国想攻打魏国。淳于髡(kūn坤)对齐王说:“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追“东郭逡”,跑了三圈大山,又跳跃地跑了大山五圈。结果,犬、兔皆极尽疲劳,于是“各死其处”。一个农民看见后就毫不费力地获得了犬和兔。今齐、魏两国久久相持不下,恐怕强大的秦国和楚国以后就会如同获得犬、兔却不劳而获的农夫一样了。齐王听后感到很害怕,于是就停止了对魏国发动战争30。
11、唐朝的酷吏王弘义由于钻营舞弊,很快地就先后爬上了将军和侍御史的官位。原来他社会地位很低时,他经常向邻居要瓜吃,日子常了,人家也就没有再给他瓜吃了,他却忌恨在心。他得势后就造谣说:“他曾经看到过那些邻居家的瓜园里有白兔。”于是很多官吏聚众捕捉。其实是无中生有。结果,造成瓜园中的很多瓜类大小果实皆全部被人践踏掉了,所以广大瓜农愤恨地讽刺他说:“王弘义是白兔御史。”31
12、三国时,魏国的高柔(174—263)当廷尉(即最高司法长官)。当时,魏明帝曹叡(ruì锐)(205—239)对处置《猎法》很严,宜阳(今河南洛阳附近)典农官刘龟偷猎皇家禁园内的白兔,被人告发,惊动了魏明帝,后来刘龟受到了高柔的审讯和处死32。
13、赵汝愚:江西余干(今属上饶市)人,很孝顺,由于他母亲是出生于卯兔年,所以他终身不吃兔肉33。
14、契丹北境有“跳兔”:形状很像兔子,但前腿才寸把长.后腿近一尺长,“行动时就用后足一跳数尺,它生长于契丹庆州(今甘肃庆阳、庆城等市县)的沙漠中”。当时杭州人沈括(1031—1095)于北宋熙宁八年(1075)出使辽国(即契丹)时,捕得了数只带了回来34。
15、唐高宗永淳(682—683)年间,岚州(今山西省北岚城)、胜州(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有兔子伤害庄稼(即农作物)。史书记载:“千、万为群,食苗尽,兔亦不再见。”35
五、有关兔子的谚语和诗歌:
1、古代谚语:(流传于民问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
“见兔而顾犬(见了兔,回头再要犬捉兔),未为晚也;亡羊(逃走了羊)而补牢(补羊圈),未为迟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36
2、唐朝人苏環(639—710)起初对他儿子苏顼(670—707)的才学并不太了解。有一次,有人送给苏瑗一只死兔子挂在走廊上。苏環要苏顼(xū)尽快地说上一首有关兔子的诗,他立刻随口答道:“兔子死兰弹,持来挂竹竿。试将明镜照,何异月中看。”苏環大为惊奇,于是从此对他加强文化教育。终于使苏顼学问日益长进,后来“文章盖世”,被称为唐朝写文章的“大手笔”37。
3、宋代学者欧阳修(1007—1072)曾在滁州(今属安徽省)当一州之长的太守,他写下了一首《白兔》诗说:“天冥冥,云濛濛,白兔捣药嫦娥宫。玉关金锁夜不闭,窜入滁山千万重。滁人遇之丰山道,网罗百计偶得之。……”38
4、欧阳修的好友梅尧臣(1102-1060)也同时写了一首《永叔(欧阳修字永叔)白兔》诗:“可笑嫦娥不了事,走却玉兔来人间。分寸不落猎犬口,滁州野叟(sěu,即指老人)获以还。霜毛丰茸目睛殷(红色),经条金结相系还。笑献旧守(老太守)作异玩,况乃已在蓬莱山(古代传说中的东海神山)。月中辛勤莫捣药,桂(桂花树)旁杵臼今应闲。我欲拔毛为白笔,研朱(写红颜色字)写诗破公颜(笑开颜)。”39
5、元代学者赵孟頫(1254—1322)曾写了一首《兔》诗:“少年驰逐燕齐郡(今河北、山东一带),身骑骏马如腾蛟。耳后生风鼻出火,大呼讨来(蒙古语:呼兔为“讨来”。)飞鸣“啸”(xiāo哮,即响箭)。如今老大百忧集,柱杖徐行防喘急。卷中见画眼为明,骥闻秋风双耳立。”40
六、兔子简介:
兔有家兔、野兔之分,草食,齿尖利,上唇中央有裂缝,灵活,耳长,眼大突出,尾短上翘,前肢五趾,后肢四趾,后腿较前腿长,善跳跃。胆小,听、嗅觉敏锐。繁殖力强,年可产4—6胎,每胎子4只左右。成年兔体重自3市斤至二市斤不等。寿命约十年。有毛用、皮用、肉用和皮、肉兼用四型。野兔毛粗硬,底绒少,不适宜纺织,但可用于制毛笔。(见《辞海》)。兔的颜色有白、黑、灰、黄等几种,其中以白色为最多。
七、注释:
①《四库全书》589册《岳阳风土记》118页。②《四库全书》863,《春渚纪闻》512。③《宋书》卷29《符瑞志·下》837页。④《宋书》卷29《符瑞志·下》837-839。⑤《宋书》卷29《符瑞志》838。6光绪《浮山县志》卷30《玉兔寺》527。⑦《四库全书》卷88,《礼部志稿》598。⑧《四库全书》卷88《礼部志稿》598。⑨《隋书》卷12,《华秋传》。⑩《宋史》卷456《陈思道传》。11《续修四库全书》1264.《录异记》482。12《南史》卷33《裴子野传》。13《宋史》卷456《何保之传》。14《宋史》卷456《支渐传》。15《后汉书》卷60下《蔡邕传》。16《金史》卷73《完颜宗雄传》。17《唐书》卷215《突厥·下》。18《周书》卷30《窦炽传》。19《宋史》卷301《郭稹传》。20《魏书》卷15《昭成子孙传》348。21《后汉书》卷83《矫慎传》。22《新五代史》卷24《安重诲传》。23《后汉书》卷34《梁冀传》。24《民国定县志》卷21《秩事》680。25《四库全书》406,《战国策》312。26《韩非子》第49《五蛀篇》。27《四库全书》1042,《异苑》508。28《四库全书》1035,《云仙杂记》卷三。29《四库全书》696,《新序》227。30《四库全书》406,《战国策》311。31《唐书》卷209《酷吏王弘义传》。32《三国志·魏书》卷682《高柔传》。33《宋史》卷32《赵汝愚传》。34《四库全书》862,《梦溪笔谈》838。
35《新唐书》卷35《五行志·二》。
36《史记》卷92《淮阴侯韩信列传》。
37《传信记》,见《古今图书集成》63780页。
38《四库全书》1102,《欧阳修集》412。
39《全宋诗》卷257梅尧臣:《永叔白兔》。
40《四库全书》1196,《松雪斋集》633。
请对此文批评、指正。2011年1月底、农历辛卯年(兔年)、春节前,写于南京金陵图书馆特藏阅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