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动力学:“同与不同”概念下的矩阵传播(再续) —— 《制造消费者》(五)

所有的喜好,都是一种潮流、是群体动力学:

收藏和其他行为与物品一样,缺乏本质意义。它是一种意义投射的媒介,而其中的意义是在资产阶级对地位的追求过程中不断演变的。“同与不同”的辩证关系作用于物质,为物质赋予了意义、或剥夺其意义,今天还代表着优越感的物品,明天可能就被人嫌弃了,这都取决于人们品味的变化。

作者做了另外一个比喻:

资产阶级社会是一场骄傲的音乐会,演奏规则随着个人策略的调整而改变。

资产阶级内部为声望而争斗所造成的现象是,一段时间内人们突然追求某些物品,然后很快又突然摒弃某些物品。

谁拿着指挥棒呢?我理解是更上层的阶级、是资产阶级可望而不可即的阶级:

这种符号之战使商品潮起潮落:先是精英阶级开始认可某些物品,然后人们疯狂模仿,这些物品很快就传播到了整个资产阶级社会中。

当这些物品流进社会里,意义很快就发生了变化,经过仿造和复制,这些物品很快就变得连小资产阶级和普罗大众都触手可及了。

最终,精英们开始厌恶和嫌弃这些物品,转而去追寻新的消费行为以彰显自我。这类社会上的声望竞赛引发了可称为“涓滴理论”的现象。

仿造和复制的动力来自于哪里?需求一侧,是对上层社会的模仿;供给一侧,就是技术进步了:

从19世纪开始,由于工业化以及随之而来的生产成本下降,商品开始在社会金字塔中以速度更快、数量更多的方式流通。。。

一件物品被创造出来,人们迅速沉迷,然后通过越来越便宜的复制技术把它大众化,最后遭到精英阶级的嫌弃。

当然,也有反例:

牛仔裤就是一个例子,它代表了一种反向扩散的逻辑。

所以,核心是驾驭符号、发现符号,也就是发现、定义其背后的意义:

事实上,就算在社会最大众的底层群体中,我们也能发现一些驾驭符号物的出众先锋派。

在这样一种社会的金字塔中,资产阶级本身是脆弱的 —— 没有达到塔勒布说的反脆弱:

资产阶级本质上的自卑情结让他们产生通过符号物来补偿的倾向,这对消费的动态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资产阶级是不确定也不完整的,他们必须不断地通过所拥有的物品来证明自己、通过物品来表明自己的身份,并带动了整个社会投入其中。

而这也推向了全社会:

在这种基于能力和品味的社会竞争下,人们过度追求靠真实的物品来证明自己、彰显自己,这样的竞争传递着大量的物品、符号和行为。因此,在资产阶级的消费逻辑下,大众化是注定的,它不断传播和扩张,直到几乎席卷整个社会。

人类是如此需要意义感,需要不断通过各种符号来让自己满足、让焦虑消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商品动力学:“同与不同”概念下的矩阵传播(再续) —— 《制造消费者》(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