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3.0时代,未来教育新图景 观课整理分享 - 草稿

今天我们如果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未来就将生活在过去。今天我们可以用一个手机,一个平板,一个电脑就可以连接世界,这是以后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

听了上海市电化教育馆,张治馆长  关于未来学校的十大场景的报告 很是震撼。

学校3.0零时代的教育新图景

张馆长分析了学校形态的演变过程

学校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出现并不断进化的一个机构和组织。从学校计划的结构来看,大致上可以分为这样的几个阶段:

原始的学校形态是这样的,画面中一位老者,在口述他的经验,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将自己的智慧传递给后生。

到了农耕文明的时候,这幅图片可以看到是孔夫子杏坛讲学图,这个时候的学校,我们可以称之为1.0学校,这个时候学校,适用于农耕文明。他在上课的过程当中,并不像我们现在的教室那样,他在树底下从教,这棵树据说是杏树,我们现在称讲台称为杏坛。可以看出来,这时学校有这样的特征,首先就是知识非常的短缺,然后掌握在知识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教育就是传道,学习就是求学。

孔子的弟子比较多,但是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能够得到孔夫子教育的毕竟还在少数,大部分人并没有机会去读书

随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整个工业生产对社会劳动者提出了很大的要求,他们希望每个人都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从而可以成为他们的雇佣对象。因此私塾制这种培养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大机器生产提出的培养要求。所以就诞生了一种新型的学校,出现了义务教育。为了提高教育的规模,所以就以,班级授课制相对应。

这种班级制学校是适应工业化发展的,称之为2.0时代的学校,这时教学走向大众化,班级授课制成为主流。

他培养的人才非常适合,流水线上的生产,他们只要守时,健康勤奋,就是非常合格的工人。所以到迄今为止,我们中国的很多学校仍然是以规模化,标准化,同质化而显现,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在今天这样的时代必须改变!

学校需要变化,需要更新!

那就有了3.0版的学校,它是适应信息社会和智能时代的。在这样的时代,只有一些这样的特征

1、随着信息知识的飞速发展出现了海量的信息知识

2由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使信息对称。老师可能知道的,学生通过互联网可能也就知道了,老师之前通过先学,然后在贩卖知识这样一个时代就变得不复存在了。

3个性和创新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

4学习不再成为生存需要,动机鸿沟显现。很多人不再是为了生存而学习,即使在一些偏远的地区,他们不学习也不至于饿死了。所以他们学习的动机就出现了降低的趋势。

5学校的概念越发的模糊化,不是说进了一个校门,有一个院墙才叫学校。即使没有围墙,通过网络连接到各个角落,也可以称之为学校。

6角色边界不清,跨界成为常态。很多企业都参与到学校教育当中。

7人工智能无处不在,技术会深刻的融入到我们的教学当中

8  学校概念将发生颠覆

张馆长用一张对比图,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信息时代,智能时代,从动力系统,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学习时空,教学活动,教师角色,技术的作用,通过对比,非常明确的展示了人类文明进程中学校形态变迁,为我们介绍了学校3.0时代的演变过程。

那么这样的一个学校到来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张馆长为我们介绍了未来教育的新图景

这个未来可能是2025年,也可能是2035年

张馆长带一起来畅想未来教育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第一,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数字化相声学,将基于信任而不是分数,教育进入后文凭时代。

未来的学生文凭将不再是一张纸,更多会是记录课程学习经历的数字档案,学生的学习评估不仅看考了多少分,更关注学生在哪里学习学习了哪些课程?他在学习中创造了什么?分享了什么?体验了什么?收获了什么等等

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等信息数据系统生成的数字化项,可以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可以了解自己哪些方面是擅长的,哪些方面是不擅长的。数字画像会越来越精准的描绘一个学生。

对于老师来说,它可以帮助老师进行教学改进,也可以帮助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对于高校来说,它可以让招生部门更好的了解这个学生,从而进行分类筛选,并且到了大学之后,对他进行持续的培养。

第二个畅想是,每一个教师都有一个人工智能助手,教师的角色发生重大转变。

进入学校3.0时代,教学不再依靠传统的教师,人技协同课堂的涌现,教师的工作将根本转变,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基本上可以由机器取代,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成为学习的陪伴者,动力的激发者,情感的呵护者。

这是第一次听说人技协同课堂,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远远的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生活中我们也已经感受到了非常明显的变化。比如我自己用着一个人工智能比语音助手,它可以非常智能的跟你进行互动和交流,告诉你每天的天气情况,告诉你,当天的重大事件,也可以帮你播放歌曲,定闹钟,或者说你需要什么信息,他基本都可以帮你你搜集提供。

那么对于人际协同课堂,还是感觉特别期待的。如果有了它,那么就可以弥补老师很多的不足之处,比如发音不准,五音不全等等,然后都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来弥补老师的短板。但是同时对老师的信息素养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就需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观念,不断的学习和解锁更多的技能,跟上信息时代和智能时代的潮流。

第三个畅想是,每一门课程都有知识图谱,自适应学习得以实现。

知识图谱,技术深度的嵌入学习系统,将会开发出针对不同内容的自适应学习系统,从而让大规模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针对不同的学生,他可以推送不同的学习内容。因为他能给我分析,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什么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应该推送什么样的内容,学生台能够学习的更好。

这也是我第一次听说所谓的自适应学习,这不就是我们所说的学情分析吗。只不过,知识图谱进行的学情分析,可能更精准,更到位,更能切合学生的方方面面。

第四个图景,学校里的每一项业务都可能被技术公司瓜分,课程外包将会常态化

未来学校的管理者将会在购买服务,评估服务和遴选供应商和管理供应商的业务上,投入越来越多的精力,课程服务的专业化,将让课程外包常态化

第五个图景,每所学校都是虚拟学校的组成部分,虚拟学校与实体学校无缝融合,满足人人时时处处可学

在学校3.0时代,虚实交融的泛在学习,将是学校的常态,它是一种虚实结合的复合体,虚拟学校,是一个全体民众共建,共享,共治的教育平台,是社会的基础设施,她像空气一样可免费使用,实行基本教育资源的免费供给,人们不管在哪里,都可以获得虚拟学校的智能服务。

张馆长通过一个太极图,详细的分析了虚拟学校和实体学校的这种结合的优势

虚拟学校,它是基于网络环境下,泛在的教育资源,他通过互联网可以连接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可以满足人人时时处处都可以进行学习

未来的虚拟学校,它不仅仅是在线的实体学校,还会有更多的人工智能加入其中。所以这样的虚拟学校和实体学校,在任务功能方面就会有一些切分。

虚拟学校也可以基于人工智能的自适应学习系统提供课程服务,他可以24小时在线,他永远不知道疲倦,只要通电它就会工作。

它也可以基于教育大数据的采集分析与学习管理,可以利于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可以把老师的工作量大为减轻,不需要再讲一遍,甚至是讲十遍,他也是全体的教育人,共建共享共治的教育平台,远在山区的老师也可以到这样的虚拟学校平台来分享你的教育,同时在山区的学校也可以享受到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地方的优质的教育资源。

实体学校,它在功能上也跟虚拟学校有一些不同的切分。除了传统的功能之外,他更多的是要强调满足情感沟通和心灵成长的环境氛围体验,基于创意流程导向的创客空间,学生深度学习,实践体验,沟通交流的场所等等。

这样虚实融合的课程是我们未来教育特别期待的。

第六个图景,每一种阅读都被记载,读成为常态应该是比较低的,技术深度融合会极大提升认知效率

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讲了一遍,两遍三遍,甚至是五遍,学生可能仍然是记不住,教学的方式和效率可能都是比较低的,也可能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产品的普及,屏度将成为常态,学生可以读手机,独pad读电脑各种各样的屏幕,不只是局限于文字,也可以是动画,可以流媒体,3d的东西,虚拟现实的东西,超媒体等。

所以在未来社会信息的传播方式是多元化的。学生可以多感官的参与认知,认知的效率将极大的提升。

第七个图景,每个人的作业都不一样,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支持,面向人人的个性化学习

反思我们平时的作业情况,无论是试卷还是练习题,作业的布置都,主要面向大部分的同学,很难实现这种人人的个性化的真正的学习。想要让每个同学的作业都不一样,都是适度的,都是针对自身情况的,怎样都能让每个学生适应最近发展区的需要,真的很难。

张馆长所说的,基于大数据的分析,能够让这种成为可能

因为大数据分析,每位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路径都将被记录,通过学习分析技术,形成分析结果,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和教师,结合语义web和自适应引擎技术,通过自主选择或系统智能驱动的方式,为学生按需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促进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

第八个图景,每个人的学程都是定制的,学制的概念将基本消亡,学习就是一段不一样的旅程

3.0版学校的学制概念将基本消亡,教育周期弹性化,学制更加灵活,学习成为生存的需要,伴随人的一生,学习,就业,创业无法区分,学习不是特定阶段的统一任务,而是成为人生的一段旅程


在现在这个社会,未来的孩子起点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理解能力和认知的倾向也不同,所以统一的学制其实效率可能是低下的。比如一个上二年级的孩子,她的英语水平有可能是五年级的,一个五年级的孩子,他的数学的水平也有可能只有三年级的水平。定制的学制有可能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或者提高教育效率。

第九个图景,每一种学习都被尊重,学习更加多样,创客学习,混合式学习和合作学习将成为主流,群智发展成为共识

创客学习是着眼于创新素养的,一种深度学习,或者是高阶思维品质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当中,这种创客式学习还没有得到普及

过去的学习方式比较单一化,大多是接受式的,操练式的。

我也是感觉很困惑,大家都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比如说在初三毕业班这样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的学习时间紧,学习任务重,学习的节奏比较快,这种,接受式的,套链式的,反复强化的,方式,是有它一定的合理性和存在的理由的,但是当把这种,这种方式扩大的时候,成为我们,教学的主流的时候,那种更自由的,更鲜活的,更富创造性的体验性的学习方式,就被剥夺了。

要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不是让学生学得更多,而是应该学得更多样。同质化的人并不是符合社会发展的人,而是应该培养多种素养的人,这样社会的合作才会变得越来越强大。所以群质发展将会成为共识。

不是说每个学生都要培养成天才,而是每个人都能在一定的领域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这样他就是个人才。

第十个图景,每一所学校都将成为人们的精神气所,心灵家园

人们选择学校不是为了功利的目标,而是为了寄托精神,这才是学校永续存在的最重要理由,学校要与人的天性合作,成为快乐生活的空间,满足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呵护好奇心,宽容好玩心,善用好好胜心。


张馆长的第三个话题是:不忘办学初心,守住教育底线

虽然这个话题很大,还是听了听,就是想开阔一下眼界。

技术带来学习的革命性变化

移动技术,云技术,大数据技术,web2.0技术的整合,开辟了移动网络环境下泛在学习的新环境

从交互技术到物联网技术,地理定位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的整合,极大的丰富了教学情景的构建,开辟了互动、体验和探究学习的新方向

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的学生学习进展与技能水平的评价,创建了全新的评价模式

教育变革的方向,教育正处于一个巨大变革的时代,变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从适应工业化时代的大规模划一的教育,转向按个人需求和偏好定制的个性化教育,及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转变,新技术应用于教育方式的同步变革,展现了代表当代教育的三个主要发展方向:

第一,构建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教育新模式

第二应用技术构建,发展学生面向21世纪能力的学习新方式

第三,从用经验说话转向用数据说话,增强对教学行为进行分析诊断和干预的洞察力

无论我们去不去思考,或者愿不愿意接受,这样变革的时代,一定会来临。

张馆长还为大家介绍了,



他说,未来教育的新途径可能不会一下子都实现,但是教学的新常态,正在一步一步的走来。

未来的教学将是面对面学习,和在线学习同时并存,互为补充的混合教学模式

基本知识的传授,将逐步被支持,个性化学习的网上学习替代

课堂不会消亡,但是课堂的功能和角色将发生一定的转变。它将成为应用互动体验和探究学习方式,促进知识理解和应用的场所,具有网络学习不可替代的功能。

学习将打通课内课外课前课中课后,面对面与网络,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互联网加时代的教学新常态

今天我们的教师必须面对的挑战,第一,重新定义教师专业发展

在这样一个信息对称的时代,教师从舞台上的智者变成边儿上的向导,同真实的卡车变成心智发展的营养师,技术可能给出色的老师更大的平台,也可能让平庸的老师倍感困扰

如何去拥抱技术,并且善于驾驭技术,这是个问题。

当今教师面对的第二个主要挑战,重新确立真正重要的学习内容

第三个主要的挑战就是,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重新跨越动机鸿沟

《世界是平的》一书作者弗里德曼说过,数字鸿沟将在不久消失,很快,几乎每个人都将拥有一个移动终端,但未来学家的研究表明,等那样一个世界到来之后,我们面临的将是一个更为巨大的动机鸿沟,只有那些有自我激励的决心,能够持续利用一切数字化工具去创造合作和学习的人,将会走在时代的最前列。

不禁会想,当我们的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移动终端的时候,那么,我们的老师需要干什么呢?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自动达成吗?老师的挑战就是怎么样跨越动机鸿沟。

张馆长说,当今教师必须回答的三个问题

我该教哪些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未来

我该如何教才能更有效率?

怎么知道我的学生达到了教育目标,怎么知道我的策略正确而有效

互联网+时代的核心素养

围绕核心品格和关键能力,国家课程改革提出来的,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体系,要立足本国,面向未来,不管您在哪里从教,都要守住教育的底线

1保持对知识的渴望

2利用互联网资源自学能力

3善于用技术去体验和创造

4道德认同和同理心

通过学习,感到十分震撼。特此分享。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3.0时代,未来教育新图景 观课整理分享 - 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