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炼原生性格,收获完美自我

前几天有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找到我,做职业咨询,关键的问题是我的性格比较内向,可不可以做销售?其实类似这样的困惑,近几年越来越多,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探索自己,“我是谁?”,“我的性格是什么?”“我的能力是什么?”等等类似的问题,作为寻找自己的理想工作的依据。而作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可能经历招错人的失误。招错一个人的成本可能成几何计数增长。面对巨大损失,为了提供面试成功率,很多知名企业选择了性格测评结果来对面试决策做参考,采取依据MBTI性格测试,性格色彩测评,盖勒普优势测评等等测评结果做为面试评估重要参考工具。性格测试让多少人喜,又让多少人忧那?又有多少人,嫌弃自己,想要改变性格那?据调查80%的人都不喜欢自己的性格,想要通过改变自己的性格来改变自己的人生。

既然性格这么重要,对我们的影响如此之大,我们应该做点什么?采取行动的第一步,我们可能会问性格可以改变吗?固有的观念认为性格是不可变的特质,过去是不可以改变的。听到这样的回答,可能大部分人都会失望。正如上述咨询,咨询者更愿意听到的结论是,性格内向不影响做销售,在某个公司有很多内向的销售做的非常好,技能是可以修炼的,性格可以改变的。那性格到底可以改变吗?

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性格修正》,这本书对性格是天生的、很难改变这一固有观念提出的反驳。本书的主张是“性格”无关紧要。更重要的是,性格并不是你作为一个人最根本的方面。相反,性格是表层的、易变的,是某种深刻得多的事物的副产物。


听到这个消息你是否有些兴奋,但是兴奋之后是不这也有疑惑,那么多年的性格是稳定的,不变的,所谓三岁看大,7岁看老怎么会突然变了那?作者知道大家会有这样的疑惑,所以是基于性格固定不变,其实基于以下四个深刻的原因:

1.他们仍然用稍微重构的过往创伤来定义自己

2.他们的身份认同叙事基于过去而不是未来

3.潜意识让我们与过去的自我和情绪保持一致

4.环境支持他们当前而非未来的认同

是由这四个因素,让我们动弹不得,认为性格一成不变。这本书接下来会讲述这四个因素提出策略,运用这些策略将有能力操控性格,而不是被他控制,成为自己可以选择的人,而不是先前的经历或性格控制,这里有四个策略,让我们一起修炼?

第一个策略:共情见证者,转化创伤的最佳方法

给大家举个例子,我有个同事,曾经受家暴,她的情绪如此痛苦,但是这样的痛苦经历很少去表达给他人,也许是社会环境或个人自尊的作怪。伴随着情绪的封闭,时间推移就会造成自我固定模式,她认为自己是不值得爱,应该被家暴。但是后来在家人的帮助下,她找到了心理咨询,决定拜托“离过婚”,“受害者”这些标签,她跟心理咨询师坦言相告,她拨出“刺”,她的创伤转化成长,她可以坦然面对自己的一切,他成长了,他的创伤被重新看待,他的过去的自己重新开始发芽,长成了新的自己。听完了这个故事,你是什么想法?给我的启示是:想要改变性格,当我们遇到情绪,不开心的事情的时候,需要一个共情见证者,需要我们主动就找到共情见证者,述说我们的经历,达到情绪被看见,被理解,这样我们才能以新的意义来成长。共情见证者,需要练习,最关键就是就是倾听,不评判,不建议,你能做到吗?如果不确信,就先练习。练习开始的第一步先组队,可以根据职能分类,比如家庭教养孩子的共情见证团队,当教育孩子遇到问题,就可以互相倾听;组团队之后,开始练习,练习的时候需要注意每一个共情见证者要专注的倾听,不评判,不建议。如果持续的做下去,你就会迈出改变性格的第一步。

第二个策略:由“缺”转向“得”,重构你的叙事

了解了共情见证者,来看看,我们每个人在过去的经历当中难免有创伤,创伤是对一段痛彻情绪相关经历的认识。尽管最初我们对过往创伤感到无力,但是这一切痛苦的经历,被重新看待和认识,就会成为一段成长经历。这种重新的看待,需要一个角度,比如我们从“缺”(固定的思维模式)转化“得”(成长思维模式),从过去的角度转化未来的角度,基于成长和目标,重构讲述你的故事。

让我们一起来重构一下过去的故事。首先,让过去事情的意义,从“缺”转向“得”。关注进步就可以关注改变和成长,让你对生活更有信心。你可以试着回答一下几个问题:过去的10年里你经历那些重大的“进步”和“成长”,你对那些负面经历释怀了等等;其次想出1-3段负面经历,写出从现在看来对你的成长和目标有什么好处;再次让未来的人和过去的你进行一段对话,角色表演。过去的你会获得一种意义,过去的创伤被疗癒;最后改变对自己过去的认知,赋予新的意义。这样的人得到第二次成长,你走在了改变性格的路上,因为你对自己的认识不是基于过去,而是基于未来的自己,又一次让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意义。

 第三个策略:提高潜意识,改变情绪框架

著名的心理学家约翰萨诺曾经说过,潜意识存放着我们所有的感受,无论你是否愿意接受,了解潜意识及其重要,因为它们发生的状况或许造就那些驱动我们行为的性格特征。你有没有发现,如果你有新的目标,开始努力,就脱离了舒适区,你的潜意识就不安了,它就开始捣乱,开始让你情绪不好,让你回答原来的地方。这时候的我们会做一些自毁行为,让自己陷入困境。如果这个时候的你,有了觉察,我们就可以采取以下行动,提高潜意识,首先写情绪日期,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怒,其次制定新的目标,体验每次成功的乐趣;再次把未来的自己和目标作为过滤器,设定更牢固的边界。当我们潜意识改变之后,我们的性格也会改变,性格只是情绪的辅产物。同时书中有两个提供潜意识的方法,断食和定期做慈善。断食可以让我们空杯,更加易于思考;定期做慈善可以让我们生命更有价值,帮助别人是我们人类的天性。

第四个策略:选择性记忆,重述环境

我们的成长经常会收到环境的影响,如果重述环境,这种重述环境,是基于未来的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是基于未来的目标,来看环境,有目的去记忆过去的环境,未来的目标是个过滤器,可以帮助你选择有利于目标和积极自我的身份认同来记忆,忘记那些个目标无关的环境。大家还记得一个实验吗,非注意盲视实验,他们先在心理学系的教学大楼里找了一堆学生,拍了一段不到一分钟的短视频,在视频当中你能看到有两组运动员正在不断的移动,并且互相传递篮球,其中一组运动员穿的是黑色的T恤衫,而另外一组穿的是白色的T恤衫,所以两组之间的区别看起来还是非常明显的,那视频拍好之后呢,他们便开始在哈佛大学内招募志愿者进行实验。这些志愿者的任务也很简单,他们就只需要边观看视频边计算视频当中那些身穿白色T恤衫的运动员到底传了几次球,在视频中有一名装扮成大猩猩的人走过玩球的队员中间,猛拍自己的胸脯,然后溜之大吉,虽然整个过程在屏幕上显示的时间不超过9秒钟,但有意思的是,当参加实验的志愿者被问到。在数传球次数同时有没有看到那只大猩猩的时候,你猜怎么着?竟然大约有一半的志愿者都惊讶的摇头,没呀,大猩猩什么大猩猩?那所以我想你应该发觉,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看不见的大猩猩实验。后来呢这个实验还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群当中重复做了好多次,但是结果基本一致,有大约一半的人都没有发现人群中的大猩猩。那为什么有人能看到有人看不到呢?那些声称自己没看到的人是真的没看到吗?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出你可以决定你的输入,有意识对去选择你的输入和记忆,改变环境,更有利于达成目标。

四个策略就这样分享完了,该轮到你了,策略也已经有了,你现在要怎么做?你要坚持过去的自己,相信宿命论?还是找到做切合未来的自己,修炼原生性格,创造想要的改变,成就完美的自己?我们相信性格并非永恒,而是一种选择,你现在的选择是什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修炼原生性格,收获完美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