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在美国为什么遇冷?

我们找到了烂番茄影评网站里的专业影评,分析了美国专业影评家的看法。

在《哪吒》影评中,引起最大争议的内容是该影片的情节设置。其一,影评人们认为这部电影的文化背景过于浓烈,而电影本身并没有将其阐述清楚,因此出现了观众对文化背景不了解,看电影也似懂非懂的情况。影评原文这样说:


It also makes a few too many assumptions about how much its audience is

aware of the original story.(对于观众对原始故事的了解程度,它也做出了太多的假设。)

The film centers on a major figure in Chinese folklore, though my

knowledge of that folklore is nowhere near strong enough to know how closely

the script.(这部电影以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一个主要人物为中心,尽管我对这种民间传说的了解还不足以了解剧本的接近程度。)


海外观众对影片的故事背景不了解,直接导致了对影片的情节不理解,因此出现了严重的文化折扣,这主要是传统神话传说在海外的普及程度不高引起的,而这可以视作是这部影片产生文化折扣的第一环。这部电影初始并未考虑到出口海外的问题,其主要以国内受众为目标对象,因此在处理文化背景时将这个内容弱化了,这才导致文化折扣的产生。海外受众不了解这个文化背景,自然而然地就少了很多对于影片本身的理解,在国内受众看来丰富的神话传说到了国外受众的眼中变成了平庸的故事,而其中尚未解释清楚的背景问题就变成了海外受众理解影片本身的阻碍。


其二,海外影评人们认为这部影片的情节设置过于复杂,在观众以为自己已经理解了影片内容的基础上,突然就设置了新的内容,让人摸不着头脑。例如影片最后灵珠和魔丸合体出现异象,让人觉得十分突然,即在本来已经设置好的剧情上再出现新的内容,情节有一种生搬硬套的感觉。


其三,影评中多次提到《哪吒》中的喜剧效果设置不恰当,例如:


There is plenty of obligatory juvenile humour, complete with fart jokes

just to elicit some cheap laughs from the audiences.(有很多强制性的少年幽默,加上放屁的笑话,只是引起了观众的低价笑声。)


Scattered across the narrative is a handful of juvenile hit-and-miss

humor, ranging from pee and fart jokes to ridiculous out-of-nowhere pop culture

references that had me raising an eyebrow.(叙事中散布着一些少年的失传幽默,从小便和放屁的笑话到荒唐的无处不在的流行文化参考文献,使我大跌眼镜……容易为孩子们娱乐,但希望成年人大惊小怪。)


从影评中可以看出,海外观众主要觉得这部电影中设置的笑话非常低俗、低龄化,大多是为小孩子设置的,但是成年人并不买账。这也体现了中外对幽默元素的差异化理解,在国内观众的认知中,这是一部适合各年龄段的电影,但于海外受众而言,这部电影的笑点设置十分幼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因日常生活和环境不同所导致的文化环境的不同,因此才会出现喜剧效果不能被另一个国家的人理解的情况。这种局面就好像一个团体,他们内部的各成员有共同的故事和际遇,因此拥有共同的记忆和幽默故事,因此笑点在一个层面,但团体外部的人没有参与他们的共同生活,便不能理解他们内部的笑话。

另一原因则在于,《哪吒》这部电影中有很多地方方言笑点设置,而在翻译的过程中无法体现它的独特性,因此海外观众获得不到这些笑点,自然而然地,他们接收到的幽默部分就会少很多。方言这类内容属于高语境文化,要求两个群体拥有共同的语境文化,这对文化背景的要求也很高,因此不为海外受众所理解。这也体现了高语境文化跨文化传播的困境。

你可能感兴趣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在美国为什么遇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