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世界將會怎樣?
每個人都會思考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一套答案。不過,一般來說,大概有這樣幾種設想:
1、機器人和人類爭奪控制權《終結者》
2、複製人和人類爭奪控制權《銀翼殺手2049》
3、人造人和人類爭奪控制權《西部世界》
隨著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基本上,我們可以預見:
機器人也好、複製人也好、天網也好、人造人也好,無非都是人工智慧,無非都是對人類智慧的模擬,進一步超越人類智慧。問題是,這種模擬和超越將會達到什麼程度?是否最終全面超越人類,並且獲得自主意識?最終是人類控制人工智慧?還是人工智慧獲得自我意識,超越人類?
最終,問題都會集中到一個點上:人工智慧最後是否會理解自己是什麼?一旦它能夠理解自己是什麼,理解了自我,即向人類一樣獲得了自主意識,那麼,它對於是否擺脫人類控制、甚至反噬人類將會擁有自己的決定權。從這個角度來思考,我們的未來有幾個問題需要處理:
1、我們如何對待自己
2、我們如何發展人工智慧
3、人工智慧將會發展到怎樣的程度
不過,除了人工智慧之外,人類未來是否還有其他的面向?當然,很多科學幻想作家探討了人類與外星文明之間的關係,例如劉慈欣的《三體》,但是那暫時不在我討論的範圍之內。我將要討論的是喬治奧威爾,他以犀利的想像力給我們提供了另一種可能。在《1984》中,奧威爾給我們創造了完全不同的可能性,這才是它的傑出之處。奧威爾想像的未來世界裡沒有機器人,沒有銀光閃閃的汽車,沒有尖嘯著的火箭,沒有虛擬人像,沒有賽博龐克式的電子化城市,算得上後現代的只有無所不在的電幕和所謂“記憶體洞”式的熱風管道。奧威爾為我們指出的最重要的後現代特點是:在極權控制下的生活。
奧威爾不處理人工智慧的課題,也不處理外星文明的課題,他處理人類自身的困境,即極權主義的危險。極權主義禁止思考、禁止人性、禁止美好的事物,它創造仇恨、創造無知、創造恐懼,藉由仇恨、無知和恐懼來控制大眾,藉由無所不在的電幕來監視大眾,也藉由侵犯現實的宣傳噪音來改變人的思考。極權主義是否真的將會給人類帶來這樣的恐怖處境?回想二戰中的一些事實,尤其是納粹德國的宣傳機器的效用,我們將會體認到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如果不是“老大哥”無所不在的監視,是否有其他的可能性?我想,智慧化帶給我們另一種形式的極權壓迫。
首先,無所不在的監視器正在構成我們生活中的常態。目前,最高清的監視器可以拍攝到1.2公里以外的人打噴嚏。監視器的後面是誰的眼睛?我們大多數人無從知曉,不過,可以推論的是,當然是掌握權力的機構,我們的行為正在被監控,被追蹤,權力正在以這樣的方式加強我們的恐懼,修正我們的行為,改變我們的人格。
其次,我們在網路上的任何足跡都是可以被追蹤的,我們並不知道自己在網路上的行動足跡正在被誰收集,成為“大資料”的一部分。Amazon、Facebook和Google這一類的大型公司搜集我們的資料嗎?他們如何利用我們的資料來影響我們的生活?
最後,我們在網路上所觀看到的資訊,更多的出於所謂“定制化”的版本,即平臺根據流覽者的點擊情況而進行類似推薦。人工智慧在這裡起到了最大化的效用,我們被慢慢塑造成與本真的我完全不同的形態。
“數位化恐怖”正在降臨,人工智慧對我們的監視與控制正是另一形式的“老大哥”。
另一部烏托邦小說《美麗新世界》,對人類未來則給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根據世界國的創造者“我主福特”的理論,人是可以被塑造的。如何去塑造呢?赫胥黎提供了一個溫和的烏托邦的景象。“讓汽車輪子不停地轉動的,是普世的快樂和幸福,而不是真和美。”
根據這個理論,要得到普世的快樂和幸福,就必須滅除人的自發欲望,滅除各種期待,滅除對人的權利的追求。因此,“人”知道得越少越好,不論是對自己還是對世界,“人”只要知道造物主宰想讓他知道的就夠了;主宰根據自己的選擇創造出不同的人類,使之符合不同的要求,猶如根據模型鑄造出不同尺寸的鋼鑄零件。人知道得越少,就越能夠“專注細節”,專注在主宰賦予的“制約”之下,這樣形塑出來的人類,只知道埋首於自己所做的事。他們被告知“愛你該做的事”,而不是“愛你愛做的事”。透過種種暗示,他們的心智被人為塑造成合乎其身份,這樣一來,他們就滿足於主宰所賦予的一切,不會再有任何思考,也不會有任何不滿,更不會有任何反抗,這就是完全的“幸福快樂”!
《美麗新世界》透過賦予快樂來塑造人,《一九八四》透過賦予恐懼來塑造人,它們走的是不一樣的道路,但是,這並非幻象,當代世界正是這兩者的結合!
人工智慧結合大數據,正在源源不絕地供給我們佔有的快樂、享受的快樂、滿足的快樂,這種快樂根據我們的欲望創造而來,各種“推薦”一步進一步地緊貼我們的需求,最後慢慢地塑造我們成為溫水中的青蛙;無處不在的監視器則是我們恐懼的源頭,沒有什麼可以在電幕前隱形,沒有什麼隱私的空間留給我們,恐懼正在壓縮我們的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最終將我們變成噤若寒蟬的一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