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霞辉:2021/9/20,晴 《教师的使命》核心共读群第二次共读活动。

各位美仁们,大家晚上好。

我是来自怀化的一名乡村教师,首先非常感谢张老师新书的赠予,当然非常遗憾第一期的读书活动我成功地错过了。知道自己进入了《教师的使命》核心共读群是在建群后的第二天的下午,于是我错过了领读人的报名。锐哥让我做点评,我是心里打鼓的,第一,自己并没有很好的把书读完;第二,对于一个新手教师来说,我对教育的理解远远不如你们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都可能不够好,哪敢点评,但仍然不想去辜负锐哥的期望,当然也想挑战自己,于是应允了这门差事。不过最终仍然是遗憾,因为周六接孩子放学(这里需要解释,我在乡镇,孩子被我送去市里读书),开车需要两个多小时。到家的时候刚好活动开始,锐哥让我上,因为孩子还没有吃饭,我妈妈当时脚又受伤了,爸爸白天干了一天的活,两个娃娃,所以我放弃了最后的学习机会。好在第二期报名被我抢到了第一,今天周三是我一周最忙碌的时候,我白天5节课,晚上两节晚课。但是不能再让锐哥为难,更不能与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再一次擦肩而过。我和孩子们说好,我先请假十分钟。我就在教室和大家做这个读书分享。

上一期的赵健汝老师说,20岁教小学,30岁在初中,40岁在到了高中,这是她一路的成长,20年全部是自己设计手写教案,相比之下,我非常惭愧,我就是上次王春然老师说的那一类老师:教案靠抄,就是为了应付检查。这几年忙于自己的研究生学业,对于学科教学是需要被批评的,虽然每次学生考出来的成绩还不错,但是也只是与本区相比,如果我花更多心思在学科上、在专业上,是否学生的状态又不一样呢?所以说到上课前的备课,我是非常不合格的。

文质老师在第四页提到“你凭什么做老师”?我和大多老师一样之前没有深思过,但是心里隐约知道我为什么做老师?第一,做老师是我初中读书那会的一个梦想;第二,父母一直期盼我成为的模样;第三;教师工作稳定,为了让我的孩子不再成为留守儿童。坚定内心方向后,于是17年已经三十的我开始拼命考教育类研究生,皇天不负有心人我考上了湖师大。同时18年考了教师编制。现在回过头回答张老师提到的问题-----凭什么做老师?第一,在成为教育人之前,我是一个两个孩子的妈妈,成为母亲的女性真的会更温柔,内心更柔软,看到孩子永远都是爱与欢喜;第二,在我考上编,正式要踏入讲台前,我享受到了我教育人生的第一次洗礼----我参加了18年宁波教育行走!看到了太多优秀的教育人,听了他们的故事,感受到了他们的热情。张文质老师提倡的生命化教育理念也第一次融入我的内心。让我从一开始就更加清晰、也更加笃定,一定要做一名有情怀的人民教师。所以我符合了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重要前提:我爱教师这个职业,我爱我的学生,发自内心的爱!这些一直驱使着我在工作岗位上努力地去关照每个孩子的个体性,去关注他们内在生命的状态。

张老师在第一辑两次提到范梅南先生的“替代父母”理论,让我心中特别地温暖。因为我的硕士毕业论文的理论就是来源于范梅南先生的“替代父母”。我任教的是一所九年制一贯的农村寄宿学校,从三年级到九年级,绝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如果说我工作的第一年是充满激情、充满爱,那现在可以在前面加一个限定词,面对这些野蛮生长的留守儿童,我有满满的爱,在课堂也是充满激情,但是只是一种朴素之爱,不是专业之爱。我很快陷入疲惫,因为“真爱要有文化的渊源,有感情系统的支持,但仅仅是真爱还不够,你还要努力成为专业人士P8”.而范梅南先生的“替代父母”让我认识到,光有一腔热血的朴素之爱是不足以支撑我们一直激情地走下去。这里又可以套用张老师第六页的原话“你凭什么让一个人每天充满激情呢?每天的工作都那么艰辛,那么繁杂,有时也是苦恼的。教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除了教师身份,我还是父母的女儿,我是女儿们的妈妈,我也还是一名学生等,各种各样的角色我却没法一一扮演好。就如张老师说的“替代父母”的表达包含着对孩子生命的重大责任,面对这份责任,我选择暂时搁置其他角色,我对父母和孩子是有亏欠的,尤其是我的两个女儿。自然,教师始终是没能完全替代掉父母的,所以我的替代是带引号的替代,尽可能地去给予留守儿童们更多的关注。同于父母的无处不在,广于父母的全体公平,高于父母的专业关怀。(有兴趣的老师,我们以后可以一起探讨哦)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特别幸运的人,身边有书有老师,远方有心灵导师。在疫情期间,我写过一篇随记-------心中的老师。我很庆幸自己身边有大侠老师一样的硕导,远方有张文质老师,还有书里的心灵导师------苏霍姆林斯基和帕尔帕尔默,这是目前为止对我影响最大的四位导师。硕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张老师的对我的影响除了“教育行走”给我带来的力量,还有就是他的文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给我入职第一年带来了太多的启发;帕克帕尔的默《教学勇气》,在我第二年工作时疲惫迷茫的我给了新的勇气继续前行······所以这里又回到张老师一直强调教师的读和写。这几年的读写给心灵是带来了无比的富足。

读书会是当时我读研每周最享受的一次精神盛宴,好书总是百读不厌,尤其是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读一起碰撞。我曾经在我们学校也组织过读书会,遗憾的是读书的老师太少,读着读着就没了。所以特别开心我们以这样的方式来一起读张老师的新书,真的好过瘾,但是又不过瘾,因为时间的限制,没法把自己想说的全部分享出来,所有的东西都只能点到为止。当然我们还有其他的方式,比如写。期待我们线上线下把《教师的使命》读得更过瘾更透彻。谢谢大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刘霞辉:2021/9/20,晴 《教师的使命》核心共读群第二次共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