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义失败

图片发自App


重新定于“失败”-允许孩子尝试和犯错,引导教会孩子从失败中拿到提示。这就是对失败既不禁止也不放纵的态度。
没有失败,只有反馈。


why:

1、好奇-尝试-发现-新体验-新的思路-结果-愉悦感,成就感-尝试。

2、尝试-失败(允许)-障碍(鼓励)-毅力-韧性-解决问题能力-内在动力(主动性)-自信

在最开始阶段大人允许孩子去尝试,犯错,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新的发现,顺着这个新的发现她继续往下走(好奇心养成)。在做的过程中会碰到一些困难,障碍,你有机会去鼓励孩子继续向前,于是孩子的毅力就培养起来;当孩子继续往下走发现无路可走,获得了一个很糟糕的体验或者说失败了,那这时父母又有机会来引导孩子从这个不好的结果中拿到一些经验和提示,把这个失败的资源利用起来,不浪费它,并且引导孩子重新出发探索,这时韧性就培养起来了。当孩子一遍两遍三遍不同地去做尝试的时候,他解决问题的思路就被拓展了,很灵活,自然解决问题和推理能力就培养起来。当孩子最终通过这些阶段把一件事情做成了,他会非常开心,喜悦,这种发自内心的欢喜就会激发孩子内在的动力,同时孩子也有了一个信念,那就是失败并不是什么坏事,因为无论怎样我都可以从失败中找到经验然后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那此时自信就培养了。

3、禁止孩子失败,不允许孩子尝试。失败等于没面子,失败等于不好,一次失败等于一辈子不行。承认失败就是承认自己的无能,我想说的是这完全是认知能力不够的表现啊,因果概念混淆。做父母舍不得孩子失败,让孩子享受成功,一看到孩子做地不好马上就要代替他去做。对孩子以后的影响有哪些呢?

孩子想要去做一件事,养育者看到孩子做地不好,接受不了孩子做地糟糕的结果,禁止不允许再做,孩子还想去尝试,再次被禁止,孩子逐渐收到一个反馈,我做地不好,我不被允许尝试,尤其孩子在这个尝试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的兴趣才华,当一次次被禁止打断的时候,她就失去和她自己感兴趣事物的连接,逐渐孩子也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并且孩子大脑还会收到一个认知:我不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不可以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开始被动地任由养育者安排,在做事的过程中碰到一些问题就会容易退缩,因为他从来没有体验过通过自己不断的探索是可以解决问题的这种自信,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越过障碍,总是想要寻求父母的帮助。无法独立完成他自己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养育者一些对孩子不满意行为的负面评价和指责让孩子很有压力,一旦压力过大他就失去做事的动力,一定要拖或者找各种借口抵抗。甚至很多孩子因为惧怕来自父母的压力不得不做,用各种方法来掩饰自己。假装很努力学习,付出很多时间精力,但成绩就是提升不了。孩子没有从做事情的过程中获得 成就感愉悦感,兴趣更低,自卑就产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从而造就孩子遇事逃避的心态,无法迎难而上,因为在他的内心世界我是做不到的,同时我如果做错错了,会受到惩罚还不如不做。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逃避,无法承担责任等等的例子。同时很多人无法在需要选择的时候做出自己的决定,他从来不知道如何选择,因为他的选择都是由养育者代替。

尝试-失败(禁止)-障碍(指责)-压力-逃避-被动-自卑




what:

“失败中到底有什么”在我读书的年龄段,听到“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是很困惑的,我好像从来没有体验过失败给我带来的喜悦,从来都是害怕和责骂,为啥,因为考试失败了养育者会骂我,老师要约谈,同学会嘲笑我。衣服没洗干净,会被认为做事不利索,我需要面临没有饭吃的危险。通过不断学习才真正发现,失败真的蕴含了礼物,那份礼物就是通过失败来告诉我们在这个地方还可以继续完善。那些做地不够好的方面就是可以继续提升的点,如果不是透过失败这样一个事实,如何有机会发现原来我在这个地方还有功课要做,这就是失败带来的提示和反馈,这是多么珍贵的礼物。




how: 如何来带领孩子真正能够尽情地去探索,允许孩子尝试和犯错,引导教会孩子从失败中拿到提示,真正做到对失败既不禁止也不放纵呢。

1、当然是养育者要先允许,同时在自己的认知层面要深刻地明白失败并不等同于无用,失败也不等同于废了,一次失败更不等同于终生不行。

2、在孩子探索,尝试的时候不去干扰,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允许他做真实的表达,哪怕那个表达和行为在大人看来真的很荒唐。

3、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给到孩子,在环境上去支持他,当然养育者很清晰,孩子的这个尝试哪怕失败了后果也是可以承担地了,杀人放火这种就算了好吗。

4、在孩子行动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孩子遇到困难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在他做地很好的时候要及时给予正反馈赞美。

5、当孩子最后结果并不如意的时候,引导孩子诚实地面对结果,同时和孩子一起去探索可以提升的地方有哪些。当然这里有很多关于赞美的技巧,引导发问的方式可以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新定义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