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内参:没有声光电照样震撼!台湾国立文学馆赏析

现在的展览,非常重视高科技互动和声光电场景,希望用震撼的视听场景,刺激观众的五官,好让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比如Teamlab的光影展览,在一系列封闭的黑暗空间里,用规模巨大的灯具和多媒体设备,打造出独特的光影空间,从而达到震撼观众的效果。


图片发自App

可是有些巧妙的策展人,不用声光电设备,没有超大场景,照样让观众印象深刻,甚至回味无穷。

今天,就以台南国立文学馆为例,为大家介绍它如何不依赖设备,一样能打造情境,让观众“入戏”。

具有历史感的建筑,本身就是情境的绝佳载体。

台南有台湾最大的孔庙,也就在这集传统文化大成的庙堂隔壁,有一座气派的古典建筑,白墙、红砖,罗马柱。

这就是台湾国立文学馆。

它原本是日治时代的台南州厅,数次用途更迭,辗转至今,最终,作为台湾国立文学馆,成为了解台湾文学发展历程,感受本土文学魅力的好去处。


里面收藏了许多著名台湾文学家的手稿、照片及文集,还有可爱的儿童文学书房很适合带著孩子来这里看绘本、讲故事。

在文学馆外面的小广场上,本土文学名家金句首先就吸引观众进入文学的情境。

在文学面前,
没有「他们」,「你们」,
只有「我们」啊!
——齐邦媛《巨流河》

修旧如旧的建筑内部,有历史的份量。



内部是一个空旷的小广场,当天正好在举办小朋友的导览活动。


探索建筑的历史

因为文学馆这座建筑之前经历过许多异动,为了让观众了解这段历史,做了一个触摸屏,以年代为尺,拖动可以查看不同年代发生的大事记。


触摸点击想要了解的建筑部位,即可探索建筑的细节。



常设展:台湾文学之旅

国立台湾文学馆以介绍台湾本土文学历史为常设展。

好的展览文案让讲解变得鸡肋

要打动人心,让观众入戏,优秀的文案和视听体验非常重要。台湾大部分博物馆的文案水准极高,极少见教科书一般的资料堆砌和沉闷的学术口吻,拒人千里;而是如良师益友,向观众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阅读起来自然赏心悦目。

除了文字优美,好的展览文案本身就该是无声的讲解员,让大部分观众都能轻松读懂展览要传达的主旨——这确非易事。

在文学历史展的开始,一段具有精心雕琢文案的音乐视频迅速帮助观众进入角色。


文学是人心的表达,回顾台湾本土文学史,就是跟随作家的笔尖,回顾台湾人心的变化。

一个展项的创意,来自于一个精妙的比喻。

如果说,文学描写的是时代的声音,那么把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文学比作城市变迁的倒影,似乎未尝不可。

这个光影互动展项原理其实十分简单,从右到左摆放着从水牛农田过渡到烟囱高楼的模型,观众左右移动灯光,随着光影的变化,就会看见田园生活向工业化急剧变化的过程。
简单,到位。

跨越时空的对话

不同时代的文学书写有不同的风景。
这个展区讲述的是过去和现代两种不同风格的文学,为了方便观众感受,这个互动展项用一个桌子打通过去和未来,一边放代表过去的藤椅,老台灯、钢笔;一边是代表现代的办公椅、笔记本电脑;坐在不同的位置上,投影就会自动触发,在桌上投射相应时代的文学视频片段,让观众感受不同时代的创作风格。

这边是过去:



这边是现代:


把实物的质感加工成展陈的美感

文学,自然以纸张为基本载体。
这个女性文学的展区,用大小不等,厚度不同的纸书堆砌出一个形状,初看不明所以。只有打开一边照射灯的开关才会恍然大悟:



他们用书制造出一个女性的侧脸的倒影,真是一个绝妙的创意!



同理,在少年文学这边,薄薄的纸张,投影出少年少女敏感、躁动的内心。

大屏幕、多媒体投影之类的展览形式固然酷炫,但比不上实物本身的质感更能把信息传达得有力。

最好的传达,往往是没有把话说破的那个

文学、电影里会有“开放性结局”,其实策展也可以有。看了很多台湾展览,很少只提供一成不变的“答案”,而是向观众抛出许多需要自己叩问自己的“问题”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个名叫“诗的颜色”的光影装置。

一只只纸做的蝴蝶,用多种光源在墙上投射出不同颜色的影子,观众站在固定的位置,也会观察到自己的影子分散出不同颜色。



往地下一看,几句文案耐人寻味:

影子是什么颜色?
我们认为的黑色是真正的黑色吗?
你的影子在墙上是否超过三种颜色?
诗里面的文字,又真的是表面上的文字吗?

台湾岛跌宕的历史,复杂族群和多元的文化,孕育出没有唯一答案的多样的文学面貌。



不需要啰嗦文字的符号意义,能值与所指的差距,只需要将一个美妙而有深意的情境搭建好,通过精妙的设计,让观众自行观察,探索,思考,领悟,完成一系列的思考,就能自行得出结论。这就是高明策展思维的体现。

化繁为简

又比如这个名叫“文学卸妆师”的展项。
是一个几乎没有技术含量的简单装置:正面看,把文字连起读:“萤火虫是种温柔又美丽的生物,好像在隐隐倾诉我现在作响的心声。”——太多修饰,反而让人看不清要传达的主旨,绕到侧面一看,文字简化成了:“萤的心声”——说明凝练简洁的文字更能传达信息。

简单,又足够直白地把要说的话说清了。



除了了解台湾文学史常设展之外,馆内还有三个特展各有特点,也一并介绍其亮点。

“推理文学在台湾”特展

把展览本身做成一个观众可以参与的推理故事。


展览本身的策展人、文案和设计师等人是这个推理故事中的角色:策展人被杀了,谁是凶手?观众要扮演侦探,一边学习推理小说的基本知识,一边根据每个单元提供的线索解密推理,最后在终点指出凶手,赢取纪念品。

案件关系图。直接以策展团队开刀,反而很有趣。


简单的KT板做出“杀人现场”,虽然简陋却足够有趣:观众要拿着紫外线灯寻找留在现场的指纹。顺带就可以学习到一般推理小说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的流派、作者、作品。


“数位百工”特展

穿越时空扮演台湾作家。

一进门,是一个投影做的“时光虫洞”。展板一般正经地告诉观众:1997年,工人在台湾文学馆进行施工时,偶然发现文学馆1楼特展厅内有个连接日治时期(1895-1945年)的虫洞。为了进行文学研究,搜集宝贵的一手史料,博物馆招揽志愿者,通过现代科技角色扮演,化身当年社会上的不同行业的”百工“,帮助研究人员进入虫洞回到过去与作家沟通。

那么,如何角色扮演呢?其实也很简单,入口有大约十个当时不同职业的作家的头像,下方有盒子装着代表角色的二维码小卡片。拿着二维码在每个互动展项前给装置扫一扫,就能记录你这次的体验结果,最终会有统计显示。


展陈方面虽然低成本但也算有趣,在平面插画上加一个简单的投影光特效,却足以达到科幻效果。

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著作,把自己扮演的人物二维码卡片在装置下扫一扫,就能看到这个人物在该时期的故事。


文学PK战

经过前面几个展项的介绍,大致了解了自己扮演作家的情况,就要来参与不同时代的文学论战PK了!以话语为武器击倒对方。



在论战种选择站队。



进入对战!选择不同符合自己战队的论点卡牌,出招和对方的论点对抗,一直扣光对方血就算赢。玩起来挺欢乐的。

大富翁地图收集签名。

展览最后,根据观众每个展项的完成数据,统计出所有观众的情况,比如最多人扮演的作家是谁?多少人胜出了论战等等。



要挑选出是自己扮演的作家的作品的文句。

展后语。

绿色之梦自然环保展

用树的形状的板+投影光效,巧妙打造出森林的场景效果。



把手按在圆形热感应板上,画面会变化,看到污染的结果。



AR技术,将自己投影在大自然小溪流上,还给打了个草帽。

如何行动起来保护自然?通过这个路线图,选择符合自己情况的答案。



树叶形状的便条纸,贴在墙上就成了参天大树。


就算是普通展板也可以做出质感。”我愿是你的风景“的标题是用树枝拼出来的。


后记

台湾的博物馆让我开阔了视野:原来要让观众进入展览的情境,留下深刻印象,除了声光电的堆砌,其实还有很多更有创意的方法。

总结一下,就我所见的策划手段:
一是“搭好舞台”,通过极富感染力的空间塑造和场景还原,从而进入情境。
二是“进入角色”,让观众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参与到展览讲述的故事中来。
三是“艺术抽象”,把能代表情境的物件或现实,选取一些细节特点抽象,做出创意展陈设计。以上介绍的用书和纸投影出意向,诗的颜色都属于这一类。其实本身可以算是艺术装置,也是最考验创意的一类。

但归根到底,最本质的,还是要求策展人要对内容有深刻洞见,有够硬的讲故事能力,才能灵活运用艺术设计思维,做出有灵魂的,有想法的展陈策划。

你可能感兴趣的:(策展内参:没有声光电照样震撼!台湾国立文学馆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