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跟着春霞一起挖《灯笼》写作点

01

这个学期,我想把每一篇课文都拿来作为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文。所以备课时我一直在跟每一篇文章较劲,试图挖掘出它们的写作点。在学着王君和忠玉老师的样子讲了《安塞腰鼓》的排比后,学生的写作语言中有了排比的影子。这让我有点小得意。

《灯笼》要开讲了。它能挖点什么出来呢?


02

想什么来什么。

3月11日晚八点,湿地成长学院的课堂教学创新发布会上,海波介绍了她和春霞关于《灯笼》一课的创新设计。

而春霞从写作的角度设计的《灯笼》正是我想要的。

兴冲冲的冲进冲呀,付了五元钱买下这次发布会上的全部资料。这应当是我从2016年以来知识付费里最少的一笔开销了。

在我仔细研读了春霞的创意设计后,我不禁拍案叫好:好一个有灵气的小女子啊!好一个有想法的大手笔啊!

03

你知道她挖出了什么吗?

她挖出了《灯笼》在选材上、在表达上、在结构上、在主题上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在写作时,选择的话题要有话可说、内蕴深厚;要形散神聚,多种表达,虚实结合;要借此写彼,上下承接,逐步勾连;要卒章显志,情随笔走,水到渠成。

可是真的是她挖出来的吗?非也。

她递给学生一把小铲子,指挥着学生去挖。她不动手,光动嘴。每当学生挖不动了,她就扔来一问,学生便再卖力的挖呀挖。透过文字,我似乎能看到这个小女子瞅着卖力的学生们嘴角那抹狡黠的笑。

她究竟问了些什么?

她问:分明要写“火”,为什么写“灯笼”?

是啊,为什么呢?学生吭哧吭哧的挖着。

挖不出来?那就分别以“火”和“灯笼”为话题,聊聊你能想到什么?

这回学生使了把力气,总算挖出点有价值的东西来——原来灯笼里的文化内涵更丰富。第一个写作点便挖了出来——选材你得选那些有点文化内涵的话题。

春霞老师继续问:“灯笼”与“火”是如何勾连的?

这一问,不仅挖出表达方式的多样化,而且结构上以 “光亮”“壮”两个共同点彼此衔接,逐步勾连。两个写作点便一齐被拎了出来。

第三问,“灯”和“火”中寄寓作者怎样的“情结”?

这是要挖主题了。这次春霞老师帮学生使了把力,一连抛出了几个结尾,有《老王》的,有《说和做》的,有《陋室铭》的,和《灯笼》的放在一起,学生挖起来容易多了,很快体会出作者追求光明,渴望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把“卒章显志”这个小知识给学生讲明白后。本次挖《灯笼》写作点活动就结束了。


04

她的活动早已结束,我的才刚刚开始。

在春霞挖出的这些宝贝里,我提炼总结了一下,留了三个,换了一个。

换的这一个是受海波老师《灯笼》创新课设计的启发。

海波的课堂架构是寻灯笼,寻灯笼之事,寻灯笼之情。这个课堂思路提醒了我,《灯笼》一文在结构上是采用一线串珠法。于是,我挖的四个写作点是结构一线串珠、话题易于表达、主题卒章显志、语言表达多样。进行的活动是找灯笼、找情感;“灯笼乎?火乎?”的辩论,以及灯笼与火如何勾连的探究。

不过呢,上《灯笼》这一课,我也用了我的一点小心思。

是什么呢?


05


没错,思维导图,就是它。

这是我特别想特别想让我的学生掌握的一门工具,尤其是能将思维导图用于他们写作前的构思中。

最近的一次大作文训练,我用到了一张流程图。此图是任教美国加州一所公立小学的两位老师分享的。学生运用的不太熟练。

那就继续练。用这幅流程图来拆解《灯笼》,通过拆解,一边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一边仿而用于自己的写作。

于是,我的孩儿们纷纷操练起来了。


06

感谢春霞和海波的付出,让我得以轻轻松松、简简单单就把课准备出来。我和我的学生都在她们的创新课里获益匪浅。

这个春天注定是没法到田野里撒撒欢,挖挖荠菜了。不过,我们可以在网上挖,和一群小伙伴,在语文的田野里,挖出点绿色的、有营养价值,有生命活力的创新课。

你可能感兴趣的:(春天里,跟着春霞一起挖《灯笼》写作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