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IT行业发展的定律

每个行业的发展总会存在着一些规律可寻,例如IT人士针对IT行业的发展规律而总结出的安迪.比尔定律,摩尔定律和反摩尔定律。这些定律的提出能够很好的帮助IT公司分析行业的发展趋势,帮助他们更好的在行业中生存。而在这些定律中,尤为著名的就是“摩尔定律”。

1965年,时任仙童半导体公司工程师的戈登.摩尔在《电子学》杂志中发表的一篇名为《在集成电路中塞满更多组件》的文章预测到:集成电路上的晶体管数量会每年增加一倍。在1975年,摩尔将“每年增加一倍”改为“每两年增加一倍”。而现在IT业界将这个周期缩短为“每18个月增长一倍”。

对于摩尔定律的解读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方面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上,每隔18个月,用相同的价格所购买的IT产品的性能会翻一倍,或者说对于相同性能的IT产品,每隔18个月价格就会减半。另一方面从生产商的角度去考虑,如果生产商18个月以后依然销售同样性能的计算机等IT产品,那么它的利润就会减半,这也就是著名的‘反摩尔定律’。

那么摩尔定律对于普通消费者的意义是否在于,当下没有能力购买的IT产品,消费者会等待18个月价格减半后再去购买。或者消费者对其当下购买的计算机性能非常满意,那么这就意味着他未来就不会再购买计算机产品了。事实的确如此吗?

如果消费者都按照这样的思维去购买IT产品,那么整个IT业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但现实中的PC机的出货量每年都在上涨,究竟是什么刺激着消费者不断更新他们的硬件产品?

主流操作系统的生产商微软公司每隔若干年就会推出新的Windows系统,从最初的DOS系统、Windows 1.0、Windows 95、Windows 98、Windows ME、Windows XP、Windows 7、Windows 8到最新的Windows 10操作系统,每一代操作系统的升级都会给用户带来全新的功能和体验。然而普通的消费者发现,即使他们不断地升级硬件产品,即便当下使用的CPU的性能比上一代的CPU性能好很多倍,但总是感觉电脑依旧很慢。这就是因为不论英特尔的CPU每隔18年性能翻一倍,但是微软的操作系统的更新换代带给用户更强大的功能和体验的同时,不得不把操作系统做的越来越庞大,于是操作系统的升级带来的坏处就是它总是会吃掉目前CPU的性能。

消费者为了能够体验到操作系统的升级给他们带来更强大的功能,他们不得不去更新自家的硬件产品。因而消费者就是在这种矛盾之中,通过不断地更新他们的IT产品,带动了IT业的发展。

可以看出整个电脑产业链的运作情况是,微软每隔一段时间更新操作系统,然后吃掉当前硬件的资源,迫使消费者去更新他们的电脑,这样就使得联想、戴尔等PC生厂商收益。这些PC生厂商在生产新的电脑时就要向英特尔、AMD订购全新的CPU,这样就带动了处理器生产商的销量。同时消费者更新了电脑后,又要购买新的外设产品,如鼠标、键盘、音箱等,这样就又促进了外设生产商的销量。也就是说每一次微软的操作系统的更新就会促进整个IT行业的发展。

举个例子,到2005年上半年,因为微软新的操作系统Vista迟迟不能面市,从英特尔到惠普、戴尔等整机厂商,再到Marvell和Seagate等外设厂商,全部销售都受到很大的影响,因为用户没有更新计算机的需求。这些公司的股票不同程度地下跌了20%到40%。2005年底,千呼万唤始出来的Vista终于上市了,微软的业绩和股票马上得到提升,萧条了一年多的英特尔也在2006那边年初扭转了颓势,惠普和戴尔也同时得到增长。2006年,这3家公司的股票都有大幅度上涨。接下来,不出大家意外,又轮到硬盘、内存和其他计算机芯片的厂商又开始复苏了。

纵观整个计算机行业,处于行业上游的属于以微软为首的软件厂商,它们的每一次更新带动下游的硬件厂商。在整个产业链中, 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微软和英特尔两家,可以说是这两家带动了整个计算机行业的持续发展。因此人们把微软和英特尔成为WinTel,即Windows和Intel。IT业用原英特尔CEO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和原微软CEO的比尔·盖茨这两者的名字来描述这两家公司的运作方式,即安迪-比尔定律(Andy and Bill’s Law),比尔要拿走安迪所给的(What Andy gives, Bill takes away)。

从安迪-比尔定律可以看出,IT业的产业形势把原本属于耐用消费品的电脑、手机等商品变成了消耗性商品,刺激着整个 IT 领域的发展。因此,消费者就是在软硬件的革新中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硬件产品,刺激着消费者不断地消费IT产品。

参考文献:
吴军,《浪潮之巅》,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年。

你可能感兴趣的:(促进IT行业发展的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