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游戏,好多家长都能掏出一本血泪史。
在我小时候,没有手机、没有平板、没有笔记本电脑,甚至连电视都很少,但是玩耍的快乐却是酣畅淋漓的。每天放学后,院子里一大堆孩子各种疯,家长们做好晚饭后再长声吆吆地唤回各自的娃。对待玩耍,孩子们总是创意无限,任何随手拈来的小玩意都能摇身变成游戏法宝。可惜现在的孩子,难以体会到那种快乐了。
现在说到游戏,通常就是特指电子游戏。
据《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已经达到了1.75亿。这一数字触目惊心,但却并不意外。每次朋友聚会,大人们尚能在一起谈天说地,但回头一看,孩子们总是人手一机,低头猛刷。
今年的疫情网课更是让电子产品如脱缰的野马四处祸害。因为我们的疏忽大意,疫情期间放松了管理,开学的时候儿子的学习状态行为习惯直接掉到坑底,摔得支离破碎。好不容易稍微恢复了一点点,很快又放暑假了,神兽再次出笼。见识过深陷“游戏瘾”泥潭的孩子,我和他爹丝毫不敢放松,一放假就强硬宣布隔离政策,不给任何死灰复燃的机会。儿子以绝不放弃,誓死捍卫的状态,跟我们一直斗争到现在。
游戏为什么如此让人着迷呢?
30多年前心理学家米哈伊.西斯赞特米哈伊就提出过“心流”的概念:创造性成就和能力的提高带来的满足感和愉快感。
心流的体验才是人们愿意玩游戏的原因,而并非精美的画面、声音效果或者人物角色剧情。
今天读到家庭教育培训师张坤老师的文章,才明白自己的做法差矣。张老师提醒家长们:我们常常用停止游戏时间,没收手机或不给游戏充值等方式来禁止孩子们玩游戏或者戒除孩子游戏上瘾,但这些方式只不过戒掉了感官刺激,并没有解决孩子们想获得小小成就感的内心需求,即心流的体验。
家长真正想要戒掉孩子的游戏瘾,必须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养育手段。
一、言传不如身教。自己不玩或少玩手机。有时间多带孩子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如阅读、运动。
二、耐心的倾听孩子,用心的了解孩子,让孩子敞开心扉愿意交流。
三、帮助孩子梳理目标,把大目标分解落地,帮助他一个一个的达成,树立信心。
四、向游戏学习,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执行时家长要注意把周期缩短到3天或一周,不仅奖励成绩,更要奖励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有了温馨的家庭氛围,良好的亲子关系,丰富的家庭活动,明确的目标计划,孩子大概率不会游戏上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