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如何判断你的学习是否有效?(1)

作为一个高中数学老师,《如何学习》是我读过最好的讲学习方法的书籍。

这里的学习方法不像一般的看书,读书,背书,做笔记,里面有很多可能都是你没有看过没有想过的。一般这种“偏方”都会受到质疑,但书中用一个个心理学实验的结果验证了这些方法。不一定每个都适合你,但一定都值得你尝试。

1.有的努力,是无效努力

以前上学的时候,我经常觉得很奇怪:班里有些同学非常努力,一有时间就在看书,做作业,结果成绩却不如一些不怎么努力的同学。

以往,我们都为他觉得惋惜,觉得他可能天赋不佳,不是学习的料。但这种“天赋论”的观点已经在《刻意练习》这本书中被打倒了。

书中说,判断一个小提琴学生水平的最关键因素是:练习时间。18岁之前,一般学生花在小提琴上的训练时间平均为3420小时,他们已经可以从事音乐教育工作了,而优异的小提琴学生平均联系了5301小时,最杰出的小提琴学生平均练习了7401小时。这是巨大的差异。像莫扎特,七岁就能环欧洲旅行演奏,算是天赋绝佳了吧。但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由于有一个学音乐出身的父亲,他从小就经历了比别人多得多的练习,所以他的成就比同龄人要高,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既然练习时间是关键,为什么会有学习时间更长但成绩更弱的同学存在呢?

我只能得出一个无奈的结论:他们的一些努力,是无效的努力。

2.不付出努力的学习,是假学习。

我们理解的假学习,一般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身体坐在课室上,注意力跑到外面去了。

但还有一种假学习:注意力在书本上,思考没在书本上。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上学》书中提到:记忆是思考的副产品。当你在思考一件事的时候,在你的思考时间内,这件事会在你的工作记忆区逗留很长的时间,足够你把它消化吸收。而且由于在你的思考过程中,你会把这件事与你自己的其他知识联系在一起,就像把水和盐放在一起,你如果不搅拌,它们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融为一体,但如果你用力搅拌,盐会更快地融化。思考就是这个搅拌的过程。

另一种做法是读书,书读一遍过去,每一句话在工作记忆区里逗留不到一秒钟,你的大脑还来不及处理和加工它,就像一个边进水边出水的游泳池,水进来就马上出去了,最后当然剩不下什么。

我现在是一个高中数学老师,也接触过很多学生,我的经历告诉我:有些学生只愿意做容易的事情(背知识点),不愿意做困难的事情(例如做题,整理题型)。时间都花在低效的、容易的事情上了,成绩自然上不去。

怎么判断自己做的是容易的还是困难的事情呢?

看你是否需要费力。毫不费力的事情,做再多,也不会有太大的用处。可能他们做了十道题,费的脑力不如人家做一道题多,不过时间倒是人家的几倍,这样可以营造出一个完美的错觉:我花的时间比他多,我比他努力,我应该比他成绩好。事实上,付出了多少努力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如果他们的努力是放在“努力让自己坚持学习”上,而不是“努力解决学习问题”上,那真是太可惜了。前者需要以后者为前提才能有效。

书中,比约克夫妇根据一系列心理学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必要难度”理论:在“回想”这件事上付出了越多的精力,做了越多的尝试,对记忆的强化效果就越好。

也就是说,判断努力程度的标准是:在这件事上做了多少思考,以及,这些思考有多深入。学习时间和复习时间都不在这个标准里面。也就是说,学习时间长,但没有思考,或者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那就是假学习,假努力,可以感动自己,但感动不了这个世界。

3.别被假努力迷惑

我从小就被认为是聪明的孩子,学习时间不如一些学霸长,但是成绩比一些学霸要好。现在想想,可能是因为我从小就爱提问,爱思考,学到什么都想着把它跟生活联系起来。上一次和女友聊天,她也惊讶于我竟然还记得高中生物书上的一些知识。这都是联系生活的结果。我看书和写作业的时间虽然不如学霸长,但我在思考上的时间可绝对不比他们短。

我联想到很多公司的价值观:用结果说话。很多人不理解,觉得:我已经很努力了,可是就是运气不好啊!

事实上,运气是个随机事件,总体上,好运和坏运气的比例是相同的。如果真的是一时运气不好,那么从长期来看,你也一定有运气好的时候。这种情况,领导也会理解。但如果你一直都做不好,那肯定就不是运气问题了。

而“努力”这件事,是有很强的迷惑性的。很多人以为自己很努力,但事实上根本没有思考过自己为什么做不好,拿着自己任性的未经思考的努力向公司索要报酬,就像一个把全部时间用来背单词,不练题的考生,最后高考没考好,我们只能可惜她努力错了方向。

4.禅定时刻

学习需要努力,这个努力,不是花时间,不是刷题,而是烧脑。不烧脑的努力不是真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学习》:如何判断你的学习是否有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