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康盐田:阳光与风的礼物

芒康,西藏茶马古道的第一站,虽然“嗒、嗒、嗒、”的马蹄声已隐没在漫长的岁月中,但那层层叠叠、错落有致、色彩斑斓的盐田,仍是波涛汹涌的澜沧江边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据史料记载,早在唐朝时期,芒康就开始了手工制晒盐,延续千余年,如今盐井千年古盐田独一无二的原始晒盐方式和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构成了自然和人文融为一体的世界奇观,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山坡上俯视,大江两旁,凭借山势,构木为架,上铺木柴,平涂泥巴,夯实成型,状若棋盘的,便是盐田了。

当金灿灿的阳光穿过云层间隙,透过薄雾,丝丝缕缕地洒满江河,荡漾起粼粼波光时,盐工们又开始新一天的辛勤劳作了:晒盐。

她们背着圆柱形木桶,一步一步地顺着盐田间纵横的小道下坡,来到江边的盐水井,舀出卤水装入木桶,再将其背到盐田上,倒入其中。经过强烈的日光照射和江风吹拂,盐田的水分慢慢蒸发了,就收获到“阳光与风的礼物”——晶莹剔透的盐粒。

最为神奇的是,江边两岸盐田结出来的盐粒颜色是不同的,东岸的是亮白色,俗称雪花盐,西岸的则呈绛红色,俗称桃花盐。为何盐粒的颜色如此大相径庭?这与两岸的土质息息相关,东岸用当地的红黏土垫底搭建盐田,所以晒出来的盐呈红色,与之相对的一边则用白砂土垫底搭建盐田,故晒出来的盐呈白色。

在藏区,芒康盐田产出的盐粒备受欢迎,“白盐百年寿、红盐瘦百年”的说法广为流传。据介绍,用红盐打制出的酥油茶格外红亮,口感更佳,深受藏族同胞的喜爱。

与现代化大工业制盐方法相比,芒康盐田的工艺、技术有着显而易见的不足,但结合当地人文环境,不得不说这其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先人智慧传奇。当地人把盐看作是上天的馈赠,他们珍惜大自然的给予,努力克服外在条件的重重困难,辛勤劳作着,为生活增添了调味剂,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绝美的画卷,讲述了沉淀千年的文化精粹。

你可能感兴趣的:(芒康盐田:阳光与风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