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裂这个社会的是不合时宜的观念

但当政治正确大行其道时,究竟是缩小了美国社会的裂痕还是扩大了这种裂痕呢?

绿皮书

首先说一句,场景和灯光真是太漂亮了。

柏油路上,一辆飞驰的蓝色凯迪拉克轿车。两人一路上吃着炸鸡,听着歌。微风吹拂,窗外是一望无际的绿色原野,暗绿的森林和萦绕着的薄薄雾气。

清晨,路边小店的白色长凳上,两个人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带有露水气息的晨风吹拂着。一个人念着诗句,另一个人则认真地记着,涂抹着。

傍晚,在音乐厅里。唐·雪莉修长的手指在黑白相间的琴键上跳跃着,奏出优美的旋律,或欢快、或激昂、或如浅吟低唱。观众衣着体面,神情专注,听地如痴如醉。

美丽的风景和富有层次的打光绝对是这部影片的亮点。

电影讲故事的方式虽不出彩,甚至有点平铺直叙。但影片的节奏恰到好处,就好像唐·雪莉这位钢琴家的性格,不急不躁,不急不缓。

故事讲的就是一位白人司机托尼和一位黑人钢琴家唐·雪莉在巡演途中的所见所闻。一个虽是白人,但位于社会底层。一个虽是黑人,却是社会名流。本无任何交集,也没有任何共同语言。

但两人却跨过了彼此的种族和阶级隔阂,从最开始的互相看不惯,到最后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托尼位于社会底层,每天周旋于三教九流各色人等之间,但性格正直,关爱家人,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

但之前的他对黑人怀有深刻的歧视,连黑人装修工喝过水的被子也要扔掉。所以最开始的托尼对雪莉这个音乐家博士很不以为然。认为雪莉博士打扮地像一个非洲部落酋长。

雪莉博士刚开始对这个混迹纽约酒吧的白人司机也没有好脸色。面试的时候,雪莉博士穿着华丽的服装,坐在雕刻精美的象征着地位的椅子上,居高临下地俯视着托尼。言语之间也充满着对托尼的挑剔。

但是在旅途中,两人的态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对雪莉博士了解的增多,托尼对这个黑人音乐家也越来越钦佩,帮助雪莉博士化解了不少危机。而经历种种,雪莉博士对托尼的看法大为改观。

最后两人甚至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影片通过这个小小的故事也折射了那个时代大的背景。虽然黑奴解放已经过了一个世纪,黑人的权利早已经被写入宪法。可是人们的观念却不会因为宪法的确立而马上发生改变。

人的观念的具有很强的惰性,改变总是缓慢的。君不见,隔壁的印度早就已经在宪法中明确禁止了种姓制度。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低种姓的人仍然受到根深蒂固的歧视。

《绿皮书》中也是如此。在宪法中,人人平等。可是在人们的观念中,人与人之间还是不一样的。大家虽然不会明目张胆地宣扬种族优劣,但是那种歧视性的传统和观念却是根深蒂固的。

南方的庄园主的后代们一方面在言语上对待雪莉博士非常客气,另一方面在行为上却极尽歧视,美其名曰“维护传统”。

雪莉博士不能到设施高档的酒店住宿,那里只有白人才能消费。他甚至被禁止进入只有白人才能进入的宴会厅和厕所。

随着深入南方,这种歧视也越来越严重。在某个州,黑人被禁止在晚上出没。所以雪莉博士平白遭受了一场牢狱之灾,只因为他是个黑人。

但另一方面,影片也借托尼之口探讨了歧视存在的原因。歧视之所以会存在,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传统的力量。

身处在那样的环境之中,周围的人都那样做,没人教他们什么是正确的,也没人教他们什么是错误的。除非有什么东西能够影响他们,否则这种歧视的观念便会在这些人中代代相传。

由此可见,少数群体要想争取自己的权利,只能依靠自己的行动来改变周围人的观念,否则权利便只能停留在纸面上。但是这个过程是艰难的更是需要时间的。

所幸的是,雪莉博士最后开始为了自己的权利向这些落后的传统进行抗争。而那个年代轰轰烈烈的平权运动造就了如今美国黑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曾经撕裂美国社会的是种族歧视这种不合时宜的观念。但当政治正确大行其道时,究竟是缩小了美国社会的裂痕还是扩大了这种裂痕呢?

虽然人们已经不能在言语和行为上对另一个群体进行公然的歧视了。但只要这还是个人人避讳的敏感问题,种族平等的问题便仍然任重道远。

你可能感兴趣的:(撕裂这个社会的是不合时宜的观念)